资源简介 芦溪中学2007级中国地理期末复习整理芦溪中学——周德伟【城市】【地形区】【山脉】【河源与河口】【湖泊】【近海、海峡、海湾】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初教三第一、二单元)中国位置(纬度、海陆)国土构成(面积、四至、邻海、邻国)行政区划(识记中国行政区形状、位置、简称)民族分布特点及少数民族集中区中国人口增长特点问题、分布特点,人口政策中国地形(初教三第三单元)地形总体特征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和位置、分界线)几大地形特征和分布(识图)、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中国地震、火山分布中国气候(初教三第四单元)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六大温度带范围)年降水分布特点和成因(200、400、800mm等降水线)锋面对气候的影响(初教三P46)气候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梅雨、伏旱、台风、春旱、洪涝、寒潮等)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中国河湖(初教三第五单元)外流区和内流区(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珠江、京航大运河)河湖分布(位置)中国自然资源(初教三第六单元)中国自然资源特点水资源(分布特征,解决途径,水能资源) 土地资源(总特点,利用类型及分布)矿产资源(典型矿产分布地区) 海洋资源(生物、能源、化学、矿产)问题及对策中国的交通、商业、旅游业(初教四第九、十单元)1、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五横七纵、藏区公路、水运)铁路枢纽和港口2、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出口商品、贸易对象3、中国旅游资源(选修一中关于旅游资源评价)中国三大自然区(选教二第一单元)1、空间位置界线和基本特征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3、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三大经济地带(选教二第二单元)1、三大经济带的位置范围和经济特征2、三大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3、三大经济带之间的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水土流失的治理(选教二第三单元)1、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表现、原因;尖锐的人地矛盾)2、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比较西南山区和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成因)荒漠化的防治(选教二第四单元、初教三第十一单元)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西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3、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4、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地和主要城市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地理背景(干旱自然特征、荒漠化发展、分布)6、荒漠化的成因(人为、自然)与防治(核心、内容、模式、措施)河流的综合治理(选教二第五单元)1、三峡工程的位置和综合效益2、三峡工程的移民安置(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措施)3、对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的影响(有利、不利影响)农业低产区治理 山坡农业区的开发(选教二第六、八单元、初教三第十一单元)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北方地区气候和地形特征及与农业生产,灾害的关系3、北方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4、北方的主要城市5、黄淮海中低产田地理背景(冲积平原、三大灾害成因、分布)6、低湿地治理(辛店洼)、盐碱地的治理(北丘洼)7、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9、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选教二第七单元、初教三第十一单元)1、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南方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关系3、南方地区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4、南方地区主要城市5、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开发地理背景(资源优势、问题;生态建设)6、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立体农业、优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表现、措施、方法)交通运输的建设(选教二第九单元、初教三第十一单元)1、西南地区地理背景(区位、资源自然、社会经济条件)2、青藏地区位置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能源矿产及主要城市3、交通建设意义(重要性、建设措施)海岛和海域开发(选教二第十单元、初教三第十一单元)1、港澳台地理位置、范围和经济发展特点2、台湾地形、自然资源、主要城市3、海南岛优势(区位、政策、资源(气候、地形、农业、海洋资源))4、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环带状分布和布局、特色经济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选教二第十一单元)1、资源的利用潜力,分布格局、开发利用格局2、西气东输工程(有利条件、意义)城市新区发展(选教二第十二单元、初教三第七、八单元)1、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水产业2、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3、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上海区位条件、问题成因和表现)4、浦东新区开发●44 N88 E●40 N95 E●40.5 N110 E●40 N113 E●40 N120 E●40 N116 E●23 N108 E●25 N122 E●25 N103 E●31 N114 E●30.5 N120 E●31 N104 E●27 N107 E●23.5 N117 E●23.5 N113 E●23.5 N104 E●22 N114 E●20 N110 E●45 N85 W●30 N105 E●37 N95 E●39 N100 E●37 N102 E●40 N85 E●35 N115 E●45 N125 E●34 N108 E●41 N108 E●38 N107 E●31 N122 E●25 N103 E●27 N99 E●38 N110 E●42 N110 E●23 N114 E●36 N112 E●46 N120 E●43 N130 E●41 N110 E●38 N113 E●38 N111 E●36 N106 E●34 N108 E●33 N108 E●31 N110 E●27 N111 E●27 N117 E●23.5 N121 E●37 N100 E●38 N106 E●43 N85 E●35 N85 E●48 N90 E●35 N95 E●33 N90 E●31 N121 E●35 N96 E●38 N118 E●35 N115 E●24 N104 E●32 N120 E●34 N118 E●29 N117 E●28 N114 E●25 N104 E●45 N132 E●38 N120 E●35 N125 E●30 N123 E●23.5 N120 E●22 N110 E●20 N108 E中国行政区划地图识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