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三代人的教育梦高玉宝(1927 -)中国军队作家郭路生(1948 -)朦胧诗代表人物苏明娟(1983-)银行职员教育梦,中国梦——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玉宝(1927.4.6 -)中国军队作家旧社会:遥不可及的读书梦高玉宝连写带画的入党申请书高玉宝的教育梦 玉宝妈伤心地说:“孩子,你爹妈不是不疼你;村上买枪的钱,保长来催过了十几遍了呀!你不是不知道,你爹腿上的疮、心疼病,都没钱治。……天呵!我们哪里有活路!……”说到伤心之处,又大哭起来。玉宝心里象滚油煎一样,泪流满面地搂着妈的脖子,抽抽噎噎地说:“妈,我,不……读书了,回,家吧!……”从此以后,玉宝再也不敢想那读书的事。——节选自高玉宝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第五章《我要读书》旧社会:遥不可及的读书梦高玉宝的教育梦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高玉宝(右)在中国人民大学预科深造。学习经历:1954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后被转入中国人民大学预科班学习195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2.高玉宝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哪些措施有关?高玉宝的教育梦 以上三份文件关于新中国的教育作何规定?在文中有何体现?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人民大众服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均扫盲604.3万人 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梦,中国梦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中国教育的腾飞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中国的教育梦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一、建国初期:美梦成真2.教育指导方针:1.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3.内容:4.影响: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人才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确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扫盲)多种形式办学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郭路生(1948 -)朦胧诗代表人物郭路生的教育梦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1973年,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新领导集体部分领导“上山下乡”经历习近平 1969年—1975年 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李克强 1974年—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无限忠于毛泽东,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有文化科学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摘自《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1975年,在送习近平(前排中)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与他合影。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教育梦碎,中国梦碎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产值 173 682 1969 5544二、文革时期:教育梦碎2.现 象: 学生停课闹革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招收工农兵学员1.时代背景: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动荡时代3.影响:文化断层、人才断层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 在《师风散记》一文中,李克强这么回忆他考大学的经历: 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藏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这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北大的字样。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选择的权力,她并没有计较我这近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北京大学法律科班出身,并拥有该校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苏明娟(1983-)银行职员苏明娟的教育梦人物经历: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个贫困的农家;1991年,摄影记者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2003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这张照片反映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政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普及什么制度?“我要读书”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义务教育法》对比1986年 2006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教育法律法规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学位条例》 1981年《义务教育法》 1986年《教师法》 1994年《教育法》 1995年《职业教育法》 1996年《高等教育法》 1999年《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2014年,中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0.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为99.8%、初中毛入学率为103.5%,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科教兴国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中国天眼(世界上最大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神舟十号(中国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C919(中国自主研发成功的大型民用飞机)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教育助力中国梦三、改革开放:梦想永存1.时代背景:新时期4.影响: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2.指导方针:“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战略3.内容:恢复高考、尊师重教风气、 教育立法、教育改革 ……小 结认识:百废待兴破土而出适应推动全面动荡乱象丛生无力支持改革开放枝繁叶茂强力后盾教育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时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时期 时代状况 教育形势 对社会的作用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教育梦,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