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解读“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材假设若干条件,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原理分四个步骤从简到繁、由虚及实逐层剖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构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以下内容以北半球为例)。1.假设地球不自转,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匀――单圈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赤道与北极间的环流。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但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能维持的,因为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2.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低纬环流: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 北流(南风)时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在30°N上空形成西风 堆积下沉 30°N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 向南流(北风)右偏形成东北信风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副热带高压流出的南风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 极地高压流出的北风右偏成东北风(极地东风) 在60°N附近相遇 暖湿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之上(出现上升气流) 到高空向南北分流 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如下图表示:3.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总结归纳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南半球同样存在三圈环流,但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所以环流方向和北半球不同。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要求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要求正确表示上升、下沉气流和近地面、高空气流)。同时分析说明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堆积下沉、爬升)形成的。对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歌曲记忆的方法归纳:四高三低(全球有四个高气压带、三个低气压带),○三六九(纬度0°30°60°90°),低高低高(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南左北右(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无信西东(赤道无风带、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随季而移(冬季移向低纬度,夏季移向高纬度,范围5°-10°)。4.考虑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有海陆分布的差异----季风环流思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夏间海陆温度变化-高低气压中心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冬夏风向发生改变。地区季节亚洲大陆气压中心风向性质东亚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西伯利亚高压西北风冷干(来自内陆地区)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印度低压东南风暖湿(来自太平洋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差异,理解东亚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夏季风从广阔的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而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结合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1).分析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温-降水丰富。(2).分析风带与降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湿润;东风、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干燥。歌曲归纳: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2.举例 (结合各地气候类型年内各月降水量和气温图分析) 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变化小:A.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B.纬度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不冷夏不热—温带海洋性气候。C.南北回归线至30°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热带沙漠气候。(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变化大:A.纬度30°至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旱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暖湿多雨-地中海气候。B.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热带草原气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