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第一讲 地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2.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3.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4.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本讲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本讲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3)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考点点拨: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表1—1: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经线 纬线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特 点 形状 半个圆,且都不平行 一个圆,且都平行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见图1—1)表1-2: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起点线 度数划分 度数含义 代号 常用划分界线纬度 赤道(00纬线) 向南、向北各分作900 当地纬线上的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北纬(N)南纬(S)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300、600把地球划分为低、中、高纬度经度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 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平面的二面角 东经(E)西经(W) 200W、1600E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5.经纬网的综合应用(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②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经典例题1]图1-2中,三点的地理位置分别是:A点经度 、纬度 ;B点为经度 、纬度 ;C点经度 、纬度 。【答案】A(10°E,23°26′N) B(90°E,赤道) C(45°W,66°34′)(2)利用经纬网判断地理区域①掌握重要的经线、纬线所经过的主要政治区和地形区。②大致勾画出与图中已知的经线、纬线相邻近的重要经线和纬线。③进一步分析并判断图中经线、纬线所属的地理区域。表1-3: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重要纬线 地理意义 穿越地区赤道(0°) 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 非洲中部、印尼、南美北部北回归线(23°26 N) 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我国华南地区、墨西哥高原南回归线(23°26 S) 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中部(智利、阿根廷、巴西南部)北极圈(66°34 N)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欧洲北部(挪威、瑞典、俄罗斯北部)、阿拉斯加半岛、加拿大、格陵兰岛南部南极圈(66°34 S)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大陆外围(威尔克斯地、南极半岛)30°N 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非洲北部、西亚、印度北部、我国长江流域、墨西哥北部、美国南部30°S 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南非、澳大利亚南部、智利、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60°N 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北欧、俄罗斯中部、阿拉斯加半岛南部、加拿大中部60°S 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横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部、德雷克海峡90°N 北极点 位于北冰洋90°S 南极点 位于南极大陆表1-4: 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重要经线 地理意义 穿越地区本初子午线(0°) 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法国、西班牙、非洲西部180°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太平洋、大洋洲东部群岛20°W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 格陵兰岛东侧、冰岛、大西洋160°E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东部、太平洋、大洋洲东部群岛120°E 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的参照经线 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东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印尼、澳大利亚西部(3)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经典例题2]从A地(60°N,90°E)到B地(60°N,14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C.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解析】如果将地球近似看着正球体,过地表两点和地心的平面与地表的交线为一正圆,该圆被地表这两点一一般分为优弧和劣弧,其中劣弧为这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因此,当这两点位于赤道或同一条经线(圈)上时,这两点的最短距离为赤道或该经线(圈)被这两点分割的劣弧长度。【答案】D(4)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①同一经线上,跨纬度10的弧长约是111km。②赤道上,跨经度10的弧长约是111km;任一纬线上,跨经度10的弧长约是111km×cos该地纬度③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④图幅相同的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经典例题3]图1-3是“我国某区域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2)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 )A.200千米 B.700千米C.400千米 D.1400千米(3)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 )A.50千米 B.100千米C.300千米 D.500千米【解析】本题的第(1)题要求学生对重要经纬线在中国的分布比较清晰,由图中的经纬线的位置,就可确定各点所代表的地形单元。第(2)题从图中可读出①山脉大至南北跨6个纬度(44—50),而一个纬度的距离是111 km,由此可估算出答案应为B。第(3)题先要估算50度纬线圈的周长,因为60度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一半,50度纬线的长度比60度纬线的长度略微长一些;从图中可看出L长约4度,即可求出答案。【答案】(1)B (2)B (3)C第二课时三、时区与日界线1.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全球有24个区时(标准时)。(2)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7.5°与西经7.5°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7.5°,它们之间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如图1-4和图1-5。(3)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4)区时和区时的区分: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占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5)时区和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②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③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经典例题4]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A.19日19时 B.20日5时C.19日21时 D.20日21时【解析】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答案】C(6)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7)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8)世界时:即格林威治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2.地方时:(1)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东加西减”。(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3.日界线(1)日期的界线有两种: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自然界线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0点)。(2)人为界线是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见图1—7)(3)涉及日界线的计算问题要注意:①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②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③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④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的方法:A.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B.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经典例题5]一艘轮船,于2004年1月25日上午10点从,上海港起航,经过90整天后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西八区),问到达地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解析】已知从某时区出发的区时、到达地的时区和行程时间,求到达地的时刻,可归纳为如下公式: (出发地的区时+行程时间)±两地相隔的时区数× 1小时=到达地的区时。2004年是闰年,二月份有29天(三月份是大月,有31天)。按出发地的时刻计算,90天后是四月二十四日上午10点。但是上海使用东八区的区时,圣弗兰西斯科是西八区的区时,按其在上海西面的方法来计算,要迟16个小时,所以到达地的时刻是四月二十三日18点。解此题要注意下面的问题:①换算区时题中有行程时间时,要统一归算成出发地(或到达地)的区时,并加行程时间。②出发日期和到达日期是跨月份的,要注意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是31天),小月(四、六、九、十一各月是30天)的天数,二月份要注意平年(28天)或闰年(29天)。一般地说,这一年的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如2004年)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 (如2003年)是平年。③采用过日界线的计算方法,不但要注意日期的变更,而且计算两地相隔的时区也较复杂。须分别以 12减两地的区时编号数,然后相加。例如在东八区与西八区之间,按包括东、西十二区在内来计算其相隔的时区数,则为: (12区—8区)+(12区—8区)=8区,即相隔8个时区。一般采用不过日界线而过零时区的计算方法较为简便。其运算结果是相同的。【答案】2004年4月23日18时[能力训练]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千米,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走。据此判断,甲乙两地可能同处在: ( )A.赤道附近 B.南极附近 C.北极附近 D.不可能有此情况读下图,回答2~3题。2.属于南半球、西半球、太平洋的是 ( )A.a B.b C.c D.d3.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东北,丙地在丁地西南的是 ( )A.a B.b C.c D.d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读图,判断4~5题。4.PQ线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5.下列四项,居于X他所在国的是 ( )A.大堡礁 B.泰姬陵 C.好望角 D.格林尼治天文台6.读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②的方向是;向西南b.从③→④的方向是:先西南后西北c.①→②的方向同③→④的方向相同d.①→②的方向同③→④的方向正好相反A.ab B.bc C.ac D.bd读右图,回答7~8题。7.甲地位于 ( )A.大西洋 B.非洲大陆 C.印度洋 D.南美大陆8.已知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伦敦的地方时可能是( )A.18时 B.16:20C.13:40 D.14:20读1989年中、美、苏、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考察路线图,回答9~10题。9.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时,北京时间为 ( )A.12日14时 B.13日2时C.12日2时 D.13日14时10.在上题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2日、13日的范围相等 B.12日的范围是13日的一半C.12日的范围是13日的3倍 D.13日的范围是12日的一半11.有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03年5月17日11时2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若10分钟后该船通过了日界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 ( )A.5月18日10时30分 B.5月18日11时30分C.5月17日11时30分 D.5月16日12时30分12.根据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B、C、D四点的经纬度:A( ),B( ),C( ),D( )。(2)A、B、C、D四点分别位于哪个半球 (3)A点位于C点的 方向。D点位于B点的 方向。(4)A、B、C、D四点各属于哪个时区 A点属 ,B点属 ,C点属 ,D点属 。(5)A、B、C、D四点各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A点属 ,B点属 ,C点属 ,D点属 。(6)A、B、C、D四点中昼夜长短幅度最大的是 点。1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A点此时是 点钟。(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 月 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3)此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了个时区。(4)此时以 和 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两天。【参考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利用经纬线在地图上(特别是两极地区)辨别方向和量算距离的能力的单项选择题。根据所给条件“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因此,甲乙两地必须在南极两侧相对应的两条经线上,从一地到另一地沿着经线走,才能经过南极点,并改变方向;且"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千米",即小于南极与赤道之间的距离(约1万千米)。如果有一点离赤道较近,则另一点必须离南极点较近,不可能两地都在赤道附近。如果两地与南极的距离相等,即都不超过4250千米,也就是都小于与赤道的距离(超过5750千米)。因此,都在南极附近是可能的,而都在北极附近则是不可能的(如两地都在北极附近,则走近路须先向北,然后向南,这与题目要求相反)。根据以上分析,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答案。2.C 3.A 4.D 5.A6.B 解析:从自转方向可判定此图为南极附近的俯视图,①→②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③→④也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7.A 8.B 9.B 10.C11.C 解析:如图12.(1)20°S,110°W 50°S,120°W 60°N,170°E 70°N,170°W(2)A、B位于南半球、西半球;C、D位于北半球、西半球。(3)东南 西北(4)西7区 西8区 东1l区 西11区(5)热带 南温带 北温带 北寒带 (6)D解析:甲图反映的是南半球西经度。判读乙图时注意图中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西经度,A、B与C、D不在同一幅图中,可将它们转绘在同一幅图中后再进行判断,如下图所示:13.(1)4 (2)12 22 (3)21 (4)135°E 180°11题图7-8题图图1-7图1-6图1-5图1-4图1-3140 E90 E60 N图1-1PAGE第一讲 地球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