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谈世界地理分区内容复习策略一、知识构建1.区域特征剖析2.分区特征剖析(以南极洲为例)二、考点搜索考 点 出 题 方 向 学 习 策 略1.东亚 从沿海到内陆气候与农牧业变化规律;领土争端(北方四岛、独岛、钓鱼岛);海洋资源的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和争端的地理背景;制造业地区转移 通过画图、默图、填图来加强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名、形、位的识记、观察、判断、分析能力;注意结合图表, 分析构成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培养综合、概括、比较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平时学习过程中多关注与地理相关的新闻热点、政策热点和大众话题;运用地理原理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对热点进行分类,从地理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透视。 对热点问题复习思维要灵活, 视野要开阔, 做到自然人文双重考虑。2.东南亚 影响热带经济作物分布的区位因素;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义;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流域的开发;规划中的泛亚铁路;板块构造与本区地形、地震火山带、自然灾害分布的关系3.南亚 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的分布和特征;西南季风对南亚自然环境和农业的影响;克什米尔问题;塔尔沙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班珠罗尔信息产业布局区位因素4.中亚 工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沟通亚欧之间陆路交通的位置(古为丝绸之路,今为第二亚欧大陆桥);里海的石油资源及大国博奕的地理背景;中哈石油管道; 上海合作组织;里海、咸海生态危机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西亚,北非 特殊的位置和石油资源以及大国插手的地理背景;中东问题所涉的内容: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等;苏伊士运河位置及建设的区位条件6.撒哈拉以南非洲 气候带分布特点及成因;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干旱、疾病(AIDS)、发展问题7.欧洲西部、东部和北亚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欧盟的扩大;人口、城市、工业的分布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德国和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和地域分布上的变化; 鲁尔区的兴衰原因; 北极科考站的地理背景及建设的区位条件;鹿特丹等港口的区位条件;北极圈及附近地区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8.北美 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地形对北美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农业带及影响农业带的区位因素;工业和人口、文化的地区扩散现象9.拉丁美洲 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的地理背景及意义;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全球环境的关系;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性10.大洋洲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和农牧业、工矿业之间的关系;地形区的不同特点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重要城市的位置及气候特点11.南极洲 独特的气候的特点及成因;南极科考站的地理背景;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臭氧层空间、南极冰川融化)三、能力要求与运用世界地理分区部份内容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一般与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它是联系当今世界一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承载点;是地理学科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和原理运用的重要联系点;也是跨学科综合题重要的切入点。(一)建立空间概念,细化区域定位,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区域地理复习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些试题解题门槛在于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学习方法可分三步:第一,选取重要经纬线(如赤道、23°26′NS、66°34′NS;本初子午线、20°W、120°EW、160°EW、180°)形成网格状经纬网。第二,复习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大洲、主要国家、热点地区的所涉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学会判断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加以细化形成了数字地球。第三,分区复习重在细化。可一个大洲一个分区一个国家地丰富细化空间定位。如能判断典型城市经纬度位置(北京、杭州、拉萨、新加坡、新德里、开罗、伦敦、开普敦 纽约、洛杉矶、圣保罗等)及气候类型等等。【例1】读下图(图1),完成1-3题。图1(1)图示阴影地区的土壤类型是A.黑土 B.红壤 C.褐土 D.灰化土(2)图示阴影地区都种植的农作物是A.咖啡 B.小麦 C.甜菜 D.亚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联系本题则为通过经纬网位置及河流特征的信息来确定题目所涉区域。确定区域后再联系我国、美国主要商品谷物农业带分布、土壤和作物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1.A 2.B(二)构建主干知识,注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高考要求学生了解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地域空间的基本区域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形成要素,掌握这些特征所处的地理背景。复习应以区域主干知识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发展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复习思路主要是:①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临区域、海陆位置)、范围、轮廓、地理界线。②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包括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地貌成因、分布、特点;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③注意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案例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类型、特点、分布;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现状;城市和城市化;文化扩散与旅游资源;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④研究各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所在区域的地形、水文、植被等下垫面因子对气候成因、分布、特点的影响;气候、地形的分布、特点对水文、土壤、自然带、农业、工业、聚落、交通、文化等的影响。⑤把复习的区域始终放在它所属的大地理背景之下,在总体上把握大的地理要素对其地理特征的影响,找出形成区域特征差异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确定限制性因素和优势条件,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主干知识可构建如下:【例2】图2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据此回答1~4题。(2005文科综合全国卷Ⅲ)(1)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2)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3)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位于中高纬度大陆东岸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运用试题提供的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对地理信息进行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是考试的能力要求之一。本题旨在通过读四个地点的气候资料,来判断它们所处的位置、气候类型的对比关系。【答案】1.D 2.C 3. B 4.A(三) 运用地理原理,剖析各类地理现象的成因,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从高考文科综合和地理试题来看,考查各类地理现象的成因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因此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不是将区域地理内容按教材系列进行照本宣科地读一下,而是以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而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则成为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例举如下:(1)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为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为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2)新加坡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运要冲上;②城市岛国;③港口优良,世界各国物产转口中心;④经济地理位置——地处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各国贸易集散地;⑤政策——对外开放,重视教育和科技。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贫乏,领土面积狭小,粮食靠进口,水靠邻国供应,原材料、能源、市场对外依赖严重,易受世界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3)世界沙尘暴多发区及成因:①北美西部荒漠干旱区——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②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土地沙化。③亚洲中部——人口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伐森林,超载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加上盐土面积广阔,造成沙尘暴与盐尘暴的混合发生。④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草场退化、田地荒芜、沙漠化扩大。(4)澳大利亚气候带呈半环状的原因:①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④西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培养分析整合问题能力。比较分析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区、国家的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进行对比,能发现比较对象的联系和区别,能更好地把握每一个被比较对象的实质。通过比较把握各比较对象的特征、原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等。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时要注意:一抓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二抓住知识联系;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可进行比较的案例有: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类型和特点;比较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特点;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等。【例3】读图3-4,回答下列问题。(2005文科综合北京卷地理部份)(1)简述北海与南海的海水性质差异、资源优势与存在的环境问题。(2)分析南海沿岸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3)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盛产天然橡胶的自然因素。(4)比利时、荷兰、挪威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口天然橡胶,请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5)简述北海沿岸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考查对不同区域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健,如在回忆海水性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问题概念后再结合北海和南海的具体的地理环境来回答第(1)题就不难了。联系板块理论及南海所处的板块位置就可以分析出南海沿岸地质灾害的种类及成因。第(3)题可从影响天然橡胶生产的农业区位因素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热带气候入手。第(4)题可从所涉国家的海陆位置,空间距离的大小,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出发分析得出结论。第(5)题关健在判断出北海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答案】(1)北海的温度、盐度均低于南海。两者油气资源丰富;北海有世界著名渔场。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2)南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3)热量充足(高温),降水丰沛(多雨),土壤肥沃。(4)海洋运输。都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海运成本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橡胶运输时间要求不高。(5)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量较多且全年分配均匀;常年受西风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五)重视热点问题,运用综合思维对热点区域知识进行再整合,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决定了地理高考复习必须紧密联系时事热点。这一点在2005年高考试卷中又有了充分的体现。如全国卷Ⅰ中的“石油问题”、印度洋地震及万隆会议;全国卷Ⅱ中新型工业化、第二亚欧大陆桥;全国卷Ⅲ中的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印度尼西亚地震、中部开发问题。上海卷的北极科考、崇明岛开发、台湾概况;天津卷的“大洋一号” 环球科考、红色旅游等等。热点问题复习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新情境的创设,锻炼考生迅速找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方法,并能根据需要深化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对热点问题复习应注意:(1)热点所在区域的图像性。每一个热点问题所在区域的各种地理要素要尽可能落实到地图上,如点、线、面状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与经纬线的空间关系,剖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及一些地理现象的成因。如2002年文科综合36题考查中亚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变化规律,如2005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问题,如2005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的里海及周边地区问题,都是从地图切入和展开的。(2)热点问题的发散性。热点问题复习思维要灵活,视野要开阔, 做到自然人文都考虑。高考命题常见的做法是情景转移法。如● “国内问题国外化”----“沙尘暴”一直是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热门话题,2001年、2002年广东试题分别考查了美国和欧洲的“沙尘暴”。●“热点地区自然化” ----如2002年文科综合36题不考中亚地区所涉的热点 “上海合作组织问题”和“反恐问题”,而考查中亚及附近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化规律。●“热点地区局部化”----以大比例尺地图考查小区域是近几年来常见的高考命题方式。如2005文科综合全国卷Ⅰ选择题5-7题(地中海沿岸到波斯湾沿岸)。因为局部地理事物放大,提高了空间定位的难度,导致一些考生反映识图困难。●“地理问题综合化”----目前高考试题中学科交叉的题目,其三科内容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对由地理角度取材的热点问题在处理的最后,请考生自己尝试运用历史、政治的有关知识、原理做学科间交叉复习,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例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05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地理部份)图5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图5(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 米。图中A城市名称是 ,它是 (国家)的首都。(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解析】发生在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是人所共知的地理事件。本题围绕受 灾最惨重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而展开。属典型的联系热点地区的情景转移试题。试题没有直接考这次大地震,而是围绕喀拉喀托火山的喷发而展开一系列的设问。说明火山喷发的成因关键在了解该地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考生若能在大海啸发生后对印尼的地理概貌及其在地质板块中的位置有相当的了解,并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要解此题是不难的。【答案】(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有利西风进入有利西风进入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分布广冬温夏凉,降水均匀增温、增湿西风带控制北大西洋暖流地形:平原多,山地为东西走向位于40°~60°N之间海岸线曲折西欧酷寒干燥暴风减温、减湿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少极地东风西风漂流环绕极地冷高压冰川覆盖纬度最高南极洲地势高、中高周低冰川广布热量散失快分区2分区1区域差异国家、居民、城市、经济、交通、文化空间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带、资源、灾害区域地理人文特征自然特征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