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8年高考地理热点新题设计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获通过 【背景材料】 国务院总理wen家宝9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决定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规划紧紧围绕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对水、大气、固体废物、生态安全、农村污染防治、海洋、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环保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措施。 【命题方向】 ①考查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等知识。 ②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和解决措施。 ③运用正确的人地观评价和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做到人口、资源、经济共同可持续的发展。 【综合训练】 1.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D. 有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A. 气候变暖 B. 臭氧层破坏 C. 土地荒漠化 D. 酸雨危害 3.我国下列各区域对应的主要环境问题,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和风沙 B. 长江中上游地区——沙尘暴 C. 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 D. 天山山麓——土地荒漠化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继续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而且是摆在首位的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据此回答4-5题。 4.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 防治环境污染 B.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D. 发展居第一位 5.下列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取缔一切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保护好饮用水源安全。 B. 划定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流域 C. 取缔一些有污水排放的工业。 D. 实行环境准入、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等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在环保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据此回答6-11题。 6.下列能源中,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A. 石油 B. 火电 C. 水能 D. 石油 7.下列关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控制难 B. 至2005年我国的已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 由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可知,在全球变暖问题中我国应负主要责任 D. 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的比重最大 8.我国的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 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部门 C. 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 工业布局不合理 9.中国最大的“煤变油”项目——神华集团煤液化项目落户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乌兰木伦镇,该地区发展该项目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 煤炭资源丰富 B. 科学技术发达 C. 劳动力资源丰富 D. 市场前景广阔 10.请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写出三条)。 松花江流域纳入“十一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松花江11?13事件发生后,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协调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事故的处理和水质的监测,使整个污染状况都在监控之下,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据此回答12-14题。 11.下列关于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流量较大,一年有一次汛期 B.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含沙量大 C. 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 D. 春季形成春汛,该季节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12.简要分析松花江11?13事件发生时不利于污染物自净和处理的自然原因。 13.分析该事件可对我们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有何启示。 答案: 1.D 2.D 3.B 4.D 5.C 6.B 7.A 8.C 9.A 10.“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主要措施: ①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环境准入。 ②要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监管体制,严格环境执法,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要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保工作。 ④要加强部门、地方政府之间的组织协调,妥善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 ⑤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11.C 12.在该季节河流流域范围内降水较少,所以流量较小,表层水有结冰现象,不利于污染物自净和处理。 1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关系生产生活的重点地区的检查和监测;合理布局对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区、水源区和居住区等重要区域的区位位置。 二、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召开 【背景材料】 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2 4日在纽约总部召开。来自154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80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大会。本次会议是迄今最具全球代表性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作出表率。 他表示,与会各国领导人表现出了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突破所需的政治意愿。与会者强调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平台。 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会上重申,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率先减排温室气体。 【命题方向】 ①考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②联系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分析“温室效应”的原理。 ③结合实际问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 【综合训练】 1.下列各组气体,全不属于温室气体的一组是() A. SO2、O2 B. CO2、O3 C.H2O、NO D. 含氯氟烃、CH4 2.温室气体的增加会() A.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B.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 C.使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D.减弱大气逆辐射 3.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发生明显改变的热力作用过程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地面辐射 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A.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B.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C.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D.大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出现 5.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①极地地区的部分冰川融化 ②海平面上升,岛国和沿海平原地区面临被淹的威胁 ③大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出现 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⑤生物生命活动紊乱 ⑥世界各地经济均受到严重打击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一个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框架正日益明了。下列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框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工业化国家在减少排放量方面的带头作用 B.实行鼓励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同时又不损及经济增长 C.充分遵循共同没有区别责任的原则 D.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调整适应提供的支助 7.在今年乙醇燃料和全球变暖成巴西狂欢节表演主题。下列国家最适合生产乙醇燃料的是( ) A.伊拉克 B.埃及 C.英国 D.美国 中国森林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国内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B.东北片区是全国森林资源分布最多的地方,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 C.西南片区位于横断山脉,海拔垂直高差大,森林种类多。 D.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是原始森林。 9.中国森林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该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很高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B.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作为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措施。 C.我国可在防治全球气候变暖中起决定作用。 D.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 10.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A 2 B 3 D 4 C 5 A 6 C 7 D 8 D 9 D 10.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保护森林,植树造林: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