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绪 论第一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时空旅游活动的时空发展1.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旅行2.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3.中国古代社会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2)政治游说(3)学术考察(4)商务旅游(5)士人漫游(6)宗教旅游(7)航海旅游二、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841-1949年)三、中国的现代旅游(1949年10月以后) (一)初创阶段(1949-1955)新中国旅游业从早期的公费接待少量观光团,发展到组织华侨、港澳同胞自费回国观光、旅游、探亲。侨乡探亲旅游是初创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1954年4月15日,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人的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诞生。(二)开拓时期(1956-1966)从1956年开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国旅游事业的开拓阶段,它的标志是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 (三)停滞阶段(1967-1977)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旅游事业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处于历史上的萧条、停滞阶段。(四)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这是中国旅游业具有历史性、战略性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从1978年到20世纪末的20几年,我国的旅游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旅游业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在整个发展时期,从1978年到现在这20多年中,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表现在:1.三大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前景日益广阔2.旅游供给全面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3.综合功能全面发展,增长点的特征日益显现旅游活动的地理时空系统第二节 旅游研究与旅游地理学第三节 旅游地理的学习与研究第一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第一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按照这一定义,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单位或复合体,如风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二、旅游资源的特征1.可观赏性2.区域性3.不可转移性4.时代性5.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根据资源属性的分类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1)地文景观2)水域风光3)气候天象4)生物景观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现实与文化的结晶。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风貌、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和饮食购物等7项构景要素。1)文物古迹 2)民俗风情 3)城乡风貌 4)现代设施 5)宗教文化 6)文学艺术 7)饮食购物 (二)按照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发现状进行分类1.未经开发或潜在的旅游资源2.已经开发或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3.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三)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1.世界级旅游资源 如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国家级旅游资源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3.省级旅游资源4.市(县)级旅游资源四、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一) 开发利用的成绩(二)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2、生态恶化日趋加剧3、旅游景观破坏严重4、传统文化逐渐变异(三)旅游资源非持续性开发和利用的原因导致旅游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缺乏宏观调控与管理2、旅游规划不科学3、旅游法规不完善4、理论滞后5、受传统自然观、价值观的影响6、缺乏充分的市场论证和健全的信息机制第二节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概貌一、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一)地貌与旅游1、地貌是风景的骨架2、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3、地质地貌对旅游项目的影响(二)中国地貌大势我国地貌轮廓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山脉的排列与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的构造体系影响下,我国山脉有四个系列: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反映纬向构造体系)。南北走向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反映经向构造体系)。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长白山;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受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受河西西域式构造体系控制)。以上构造地貌是我国地貌形态的主体骨架。但是,就“大地形”而言,平原仅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盆地占19%,高原占26%,山地和丘陵分布最广,约占43%。(三)常见的地质地貌的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1、花岗岩地貌2、丹霞地貌3、砂岩峰林地貌4、流纹岩地貌5、熔岩地貌6、岩溶地貌7、海岸地貌8、雅丹地貌(风沙地貌)“(四)中国的名山1、名山的概念名山是山地旅游资源中具有特别重大旅游意义的类型。所谓名山,即指自然风光秀美,景物奇特,可供游人欣赏、游览的山地、丘陵,一般都经过人类长期的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影响而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名山特别以其文化内涵引人注目,可按形成的时代先后分为传统名山和现代名山两大类,以传统名山为重要。2、名山的分布3.名山的特点名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然美。第二,历史文化价值。二、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一般可分为江河溪涧、湖泊水库、瀑布泉点、现代冰川和滨海景观等5种亚类。(一)江河溪涧1、中国江河大势2、著名的江河溪涧旅游资源按河流的尺度大小,划分为三种类型:⑴大江巨流属于大尺度的河流景观。①长江②雅鲁藏布江⑵河川清流属于中尺度的河流景观,常流经某个风景区,为其主要构景要素。①漓江②富春江—新安江⑶山涧溪流属小尺度的河流景观。它不仅是构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为风景区增添不少的生动。①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水的代表,武夷山风景区的灵魂。因绕武夷山九曲十八湾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竹筏漂流河段。②金鞭溪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中张家界景区的最大一条山溪。同样,金鞭溪,是张家界山水的精华所在。(二)湖泊水库湖泊,是陆地表面天然洼地中蓄积的水体,是陆地水的重要形式。湖泊分为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水库)。湖泊是水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用“湖光山色”、“明镜”、“明珠”来形容它。1、我国湖泊旅游资源概况⑴东部平原湖区⑵青藏高原湖区⑶蒙新高原湖区⑷东北平原及山地湖区⑸云贵高原湖区2、湖泊旅游资源的分类湖泊是陆地上最大的天然蓄水盆地,是陆地水的重要形式。作为水体型旅游资源,湖泊是引人入胜的风景水体之一。地球上的湖泊形形色色,绚丽多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湖泊进行不同的分类。⑴按形成湖泊的成因分类⑵按地理环境和生成发育条件分类3、湖泊旅游资源的特点4、中国名湖—杭州西湖(三)泉点旅游资源泉,是地下水流出地表的天然露头,常在山区的坡麓、沟谷出现。1、泉的种类在自然界中,形成泉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泉的种类也非常多:⑴按泉水的出露条件可分为,接触泉、裂隙泉、断层泉和溶洞泉;⑵按泉水温度可分为,沸泉、热泉、温泉和冷泉;冷泉:一般来说,将20℃以下的称为冷泉;温泉:将2037℃的称为温泉;热泉:超过37℃的称为热泉;高热泉:43℃以上的则称为高热泉;沸泉:超过当地沸点的称为沸泉。其中,热泉和高热泉又常被称为“汤”⑶按泉水的矿化度可分为,普通泉和矿泉。2、泉水的旅游功能⑴审美功能⑵医疗保健功能⑶品茗酿造功能(四)瀑布旅游资源瀑布,是指水流从悬崖或陡坡上倾泻而下所形成的水体景观,或者说是河流纵断面上突然产生波折而跌落的水流。它是河床不连续的结果。瀑布,通常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水流、陡坎和深潭。我国是一个多瀑布的国家,这与我国河川众多、山地广布、喀斯特发育、东部地区降水丰富等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我国的瀑布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内,由于地形的特点以及湿润的气候,形成较多的瀑布。特别在雨季,江南山区常可见到“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瀑”的胜景。1、瀑布的旅游价值2、瀑布的类型按瀑布产生的环境条件差异,可分为江河瀑布、山岳和地下飞瀑。三、 气象与气候旅游资源(一)气象、气候与旅游气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可以造景、育景,并有观赏功能和科学考察功能的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气象、气候要素都可称之为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有些对人类生活带来破坏性作用的要素,如寒潮、台风、冰雹以及酷热、严寒等,反而会妨碍旅游活动的进行。(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类型⑴雨景⑵云雾景⑶雪景⑷旭日、夕阳景⑸霞景⑹佛光景⑺海市蜃楼景为有名。⑻雾淞景⑼物候景四、 动植物旅游资源(一)动植物与旅游的关系1、自然风景的重要构成因素2、园林不可缺少的要求3、植物的美化环境与净化环境功能4、以动植物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二)自然保护区与旅游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与发展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稀的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2、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分级(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址。◆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2)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1)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根据我国已建立保护区面积的大小,可划分为各个等级。3、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必要性(三)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1.森林公园的概念林业部于1994年发布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中,对森林公园作出了如下定义: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这个定义紧扣中国的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并反映出中国的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紧密结合。2.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1)国外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 (2)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3.森林公园的分类根据地质地貌来分,可分为:⑴森林型森林公园⑵地质地貌型森林公园⑶山岳型森林公园⑷水域湖泊型森林公园⑸海岛型森林公园⑹海滨型森林公园⑺古迹型森林公园⑻草原型森林公园⑼沙漠型森林公园4.森林公园旅游功能分区森林公园根据地域特点和综合发展的需要,可划分为下列功能区:⑴游览区⑵野营区⑶游乐区⑷狩猎区⑸旅游商品生产区⑹生态保护区⑺生产经营区⑻接待服务区⑼行政管理区⑽居民住宅区(四)奇花异卉1.中国主要的奇花异卉2.中国的国花和市花⑴中国的国花⑵部分城市市花第三节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述第一节 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根据专题分类法,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工程建筑。二是古城址。三是古园林。四是古墓祠。五是古遗址。一、长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和勇敢的象征,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和心中,也把长城作为中国的代表。中国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艰巨的工程难度,周密的结构设计赢得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美誉,198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一)长城修筑历史回顾1.西周(公元前 7世纪)至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修筑的雏形时期2.秦(公元前 221年)汉时期—长城修筑的大发展时期3.魏晋南北朝至辽金时期—长城修筑的间断时期4.明清时期—中国长城的第三次修筑高峰时期回顾中国长城的修建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国全部封建社会阶段,前后历时2500余载,从已经探明的历代长城遗迹和遗址来看,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大致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过渡与衔接地带分布。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估计在 5万千米以上,绕地球赤道一圈还有余。就土石工程总量而言,若用以砌筑高 5米厚 1米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 10圈。(二)长城结构分析明长城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长城的构筑经验,设计科学周密,工程质量坚固,保存完好。以明长城为例,介绍长城的结构:1.城墙一般高约7~8米,基厚6~7米,向上渐窄,顶厚4~6米,可5马并驱、10人并行。墙基为条石,墙身内外两面用条石或砖铺砌,内填石块、泥土夯实。城墙外侧有雉堞,留有射孔、炮眼,内有女儿墙、泄水石槽。2.关隘长城上凡交通要冲皆设雄关。明长城之“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以及“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是重要的关隘。关城为方形或多边形,每个关城设有城门、敌楼、瓮城,像山海关等重关还有护城河、翼城。关城内建有兵营、官署、马厩、粮仓、武器库、水井等,关城外有数道长城拱卫。3.敌台也称敌楼或哨楼,多为方形,置于城体之上或城内,相距 50~100米。敌台分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敌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面有箭窗,上层四面设雉堞、中建铺房;空心敌台可遮风避雨,宜于将士驻防。4.烽火台又称烟墩、烽燧。建在长城两侧的制高点上,一般每 5千米设一个,呈圆形或方形,台上有了望处和燃烟放火设施。昼燃烟(燧)、夜放火(烽),用于迅速报告和传递军情、敌情。5.城堡建在长城内外驻兵的小城。汉代称其为障或堠,堡是明代的称谓。6.重镇为了分段把守,明长城上设了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总兵驻辽阳)、蓟镇(驻蓟县三里屯)、宣府镇(驻宣化)、大同镇(驻大同)、山西镇(驻偏关,后称宁武)、榆村镇(驻榆村)、宁夏镇(驻银川)、固原镇(驻固原)、甘肃镇(驻张 掖)9个重镇。(三)长城主要景点昔日作为军事防御的中国长城,如今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长城主要的旅游景点及开辟的旅游线路有:⑴北京:昌平县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怀柔县慕田峪长城;顺游北京外线景点。⑵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九门口(辽宁兴城)和角山长城;顺游北戴河海滨。⑶河北承德:滦平县金山岭长城;顺游避暑山庄。⑷宁夏银川:战国秦长城、隋长城;顺游西夏王陵、沙湖旅游区。⑸天津蓟县黄崖关长城。⑹山西雁门关长城。⑺甘肃嘉峪关长城。(四)中外长城对比与评价除中国外,在国外一些国家也有长城,像朝鲜、印度、德国、英国、希腊、丹麦等国。印度长城是迄今除中国之外保存最完好的长城,石块砌成,全长 70多千米,规模很小。德国长城始建于公元1世纪,后经陆续扩建、加长,总长564千米,是中国以外世界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但是,国外的长城,无论在修建的历史、工程量,还是在长城的结构以及在国家和民族历史上的作用等方面,都难以与中国长城相媲美,不可同日而语。二、运河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其产生时代科技成果和发展水平的标志。运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灵渠也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内,是秦始皇为发兵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主持兴建。灵渠全长34千米,将湘江上游河水三七开,“三分漓水七分湘”,分南北两渠分别注入漓江和湘江。整个工程由铧嘴、分水坝(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泄水天平)和陡门(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组成,此工程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而且解决了在水程30千米、落差达 32米的河道中航运的问题。设计之高超,为世人所惊叹,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观看,而且灵渠地近桂林(仅 66千米),是漓江风景线上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二)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千米。贯穿了京、津、冀(河北)、鲁、苏、浙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 486年)。到了元朝,历时 1700多年(从公元前 486年到公元 1292年)的京杭大运河宣告完工。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通道,是重要的南北物资贸易通道,是南北文化、经济的交流通道。《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运河(汴河)上繁忙的交通状况。三、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古丝绸之路有以下四条:一是草原丝绸之路(皮毛丝绸之路),指穿越在亚欧大陆北方草原上的丝绸之路。二是绿洲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指经过中亚沙漠中的片片绿洲的丝绸之路。三是海上丝绸之路,指通过东南亚,经印度、波斯湾,最后到达红海的南岸的丝绸之路。四是西南丝绸之路(唐蕃丝绸之路),指从长安出发,走陆路,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印度,最后到东南亚以远。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就是指绿洲丝绸之路,可分为南、中、北三条线,东、中、西三段。即:四、古城址城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体现着不同的民族风貌、建筑特色、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我国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古都、古城、古镇不仅在年代和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与特色上是世界所罕见的,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中国古城构建中国是最早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的国家,在《周礼·考工记》、《木经》、《鲁班经》等著作中均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对城市的选址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构建艺术和审美观点。1.规模按礼制规定,天子之城方九里(1里 =1800尺,合现在 412.5米),公爵之城方七里,侯爵、伯爵之城方五里,子爵之城方三里。在诸侯国中,卿大夫的都邑不得超过国都的1/3,小的仅为1/9。但是,限于自然环境优劣和国力强弱,规模不一定要拘于规定。如唐长安城东西长 9721米,南北宽 8651米,面积达 84平方千米,相当于明长安城规模的 10倍。2.格局中国历史上城市大量出现始于春秋,多以宫室为中心布局,而且这种布局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国都总体布局按《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城市布局可归纳为:方正严肃、左右对称、井然有序;皇室居中、远离市尘;民居小巷、分区宜治;商贸集中、祭祀方便。3.选址中国古代建筑选址特别讲究“风水”和“方位”,一般都要考虑三个条件,即供水条件、军事“地利”条件、交通经济条件,多选临河的平原或盆地。古城建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方位上充分考虑气候因素,一般取坐北朝南。被尊为中国七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都是我国都城选址的典型代表。4.模式城市是一个小社会,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国都尤其如此。其建筑模式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外国城市建筑模式—“欧洲模式”比较,“中国模式”大多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短期内修建而成。一般先筑城墙,再布局城内建筑;先设计布局政治机构及附属礼制建筑,再考虑市场和居民住宅。城市轮廓多为方形或矩形,街巷垂直交错,排列整齐,中轴左右对称。筑有围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尤其以木结构为主,难存久远。单体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差别不大,主要借助平面布局的变化,利用建筑木料的种类、屋顶式样的变化、体量的大小、色彩等手段来区别建筑物的等级和功能。追求其功能、结构、艺术的和谐统一。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物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而“欧洲模式”在城市构建中的表现则多注重实际需要,一般基于多方面因素,如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多呈圆形、中心辐射状布局的模式,道路呈同心圆环状设计,性质不同的建筑相互交错,大多数不建城墙,是开放的空间。城市建筑多使用石料,这使许多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得以保留。立柱较多,讲求单体建筑的立体效果,利用柱子的造型、雕饰以及门窗的式样体现其审美艺术,如哥特式、罗马式、陶立安式等。(二)古都名城1.七大古都中国的都城建筑始于夏,商代多次迁都,多次筑城。安阳是商朝后期的都城,历时 273年。此处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现建有殷墟博物馆。周灭殷商后,先后在古长安(西安)地区和洛阳地区建都。古长安地区在历史上有12个朝代建都,历时千年之久,是中国文化最悠久、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但各朝代因历史、地形、水源等条件不同,使建都的位置、规模、形制出现一些变化。以唐长安城规模最大,汉长安城北受渭河限制,规模次之。现今保存的西安城墙、城楼均为明代建筑,规模远小于唐长安城。洛阳位于中原腹地,位置适中。周为统治东方殷地,选择洛阳建城,后为东周都城。洛阳古城为周公所筑,《洛阳记》和《括地志》均有洛阳古城的详细记载。南京城和杭州城均依山就势修筑,城墙蜿蜒于山脊,城廓形态不方正。南京自三国吴始为都,历 10代,450余年。杭州城自五代吴越始建都,到南宋时已发展成繁荣富庶的奢侈都市。开封自我国魏始建都,极盛时在北宋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清明上河图》真实描绘了北宋汴梁的社会风貌。北京建都历史悠久,战国时为燕国都(蓟),辽时建为陪都,称燕京。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代为大都,基本上按完整的建都制度建造,真正体现出中国古代建都的全部思想,使当时的北京成为显赫一时的“大汗之城”。现存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建筑。]2.地方性古都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地方性古都遗址有: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城遗址(燕国),邯郸故城遗址(赵国),灵寿中山国都城遗址(中山国),临漳县邺城遗址(前燕、东魏、北齐国都)。安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明)。河南洛阳汉魏洛阳故城,新郑郑韩故城(韩国、郑国)。黑龙江阿城县上京会宁府遗址(金),宁安县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渤海国)。湖北江陵楚纪南故城(楚国)。吉林集安县丸都山故城(高句丽)。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辽国),宁城县辽中京遗址(辽国)。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鲁国),临淄齐国故 城(齐国)。山西侯马晋国故城(晋国)。新疆吐鲁番县雅尔湖故城(高昌国)和高昌故城。另外像平城、大理、绍兴、银川、苏州及沈阳等城市,也是历史上地方性的都城,一直到今天依然是著名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业潜力很大。3.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分三批公布的 99座历史文化名城,绝大多数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它们或以名胜古迹为主,如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敦煌(莫高窟)、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均已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或以名人故乡闻名,如韩城、曲阜、邹城、淮安、阆中等城市;或以著名物产成名,如景德镇、自贡、歙县等。大多数古城由于保存了建筑和城墙,或是历史上的经济中心、交通港口或军事要塞而著称,如山西平遥、祁县、代县;甘肃武威、张掖;新疆喀什;江苏扬州;上海等。像遵义、延安等则是革命胜地。4.七大古城墙⑴西安城墙:明初在唐城的基础上建成,是我国现存惟一完好的大型城垣。呈矩形,周长 11.9千米,高 12米,顶宽约 13米,基地宽 17米左右。⑵南京城墙:建于 1366年,城垣内周长 33千米,高 14 21米,有垛口 13616个,碉堡 200个。有 18个外城门,13个内城门。以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⑶兴城城墙:辽宁兴城县,明代所建,保存完好,明代建筑风格突出,整个城市像一座明代博物馆。⑷荆州城墙:湖北江陵县,原为土城,关羽所建,南宋始建砖墙。中间几番拆修,现为 1646年重建。⑸平遥城墙:系山西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县城城墙,建于1370年,周长6.3千米。⑹寿县城墙:战国末(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安徽寿县),西汉为淮南王国都,历代为州府治所。⑺崇武城墙:福建惠安县城南35千米濒海尖岬上。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9年),1387年建成,城围 2456.7米,高 7米,四方设门楼,现为我国保存的濒海石城之一。五、园林 (一)中国园林概况 (二)中国园林艺术特征(三)园林类型及名园举例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⑴按占有者身份分①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②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有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扬州的个园、何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等。⑵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①北方类型因北方地域宽广,所以北方园林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位于古都之中,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和常绿树木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②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常绿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因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③岭南类型因为地处亚热带,树木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江南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附:以下主要介绍几处中国古典园林:1.颐和园金代章宗即位(1190年)以后,引玉泉山的水于瓮山(万寿山)之下,称为瓮山泊。1750年,改瓮山为万寿山,改瓮山泊为昆明湖,扩建后称为清漪,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后称为“颐和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角,占地 4354亩(290公顷),周长8000多米。全园由北面的万寿山和南面的昆明湖两部分构成,园东面是圆明园旧址,西面是西山和玉泉山。园中的佛香阁、排云殿等建筑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代表。园林布局借西山、玉泉山群峰的雄伟,园内山清水碧,廊回桥拱,集中国园林之大成,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磅礴气势,又具江南(私家)园林之翘雅意境,被誉为“园林博物馆”。2.避暑山庄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年(1681年),清圣祖两次出塞,途径热河,见承德一带山川秀美,暑夏清凉,是宫室北巡狩猎的理想扎营地,同时为了巩固北部边防,1703年开始营建承德行宫,1708年完工,命名为“避暑山庄”。共建36景,外部修“外八庙”,全部工程于1790年完成,历时85年。避暑山庄规模极其宏大,由宫殿区、湖区、平原区、山区等部分组成。主要名胜有:楠木殿、四知书屋、松鹤斋、畅远楼、云山胜地楼、万壑松风殿、万树园、金山阁、烟雨楼。3.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占地 5平方千米,居苏州古典园林之首。拙政园在三国、东晋和唐宋时期为名宅。明正德年间(1506 1521年),御史王献臣归隐于苏州,在原大弘寺旧址建园,借晋潘岳《闲居赋》中“拙着之为政”句意,取名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山光水影,桔树竹丛,富有情趣。园内建筑采用分割空间、因地制景,抑景、借景、雕刻、绘画等艺术手法运用恰当,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林城市,苏州古典园林已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六、古墓祠(一)概述(二)古代帝王陵墓1.秦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城东 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山南蓝田产玉,渭水之北出金,故有“金玉美地”之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修筑陵墓,到公元210年去世,前后历37年。秦陵规模宏大,东西宽 345米,南北长 350米,就单一陵墓而言,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包括角楼、寝殿、寺院等。据《史记》载,秦始皇的墓中建有豪华的宫殿,排有百官的位次,随葬了大批奇珍异宝。墓顶用珍珠镶成日、月、星、辰,墓内地面建有山川河流,河流内注水银,川流不息。已发现底下有兵马坑 3座,马厩坑 1座,蹲坐俑坑 31座,珍禽异兽坑 31座,造木工人坑 103座,陪葬墓 18座。墓室极其豪华,陪葬许多首饰宝石。尤其 1号兵马俑的发掘,震惊中外,秦陵因此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2.汉皇陵(都城:西汉-西安;东汉-洛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含西汉、东汉两个阶段。西汉 11个皇陵中有 9个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陕西)北原。布局以汉高帝刘邦长陵为中心,汉武帝刘彻茂陵最大,附近有霍去病陪葬墓。东汉墓陵在洛阳(河南)附近的几百里之内,汉光武帝刘秀陵在孟津县铁谢村邙山脚下的黄土台上,陵墓较西汉小。3.三国、晋、南北朝和隋皇陵曹操陵墓传说在河北临漳太行山前,具体位置未定。汉刘备惠陵位于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孙权墓位于明孝陵(南京)门前的梅花山上。西晋皇陵具体位置不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皇陵多在南京附近。隋文帝泰陵在陕西扶风县。4.唐皇陵(都城:西安)唐陵多位于今渭水之北,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规模最大,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气势最为雄伟。唐太宗昭陵凿山而建,规模宏大,陵园周长60km,有陪葬墓200多座。唐高宗乾陵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北梁山脚,是唐代 18座皇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有石碑二方,其中一方为《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是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另一方为无字碑,按武则天遗言“已之功过由后人来评不看文字”之意而立。5.宋皇陵北宋皇陵中永昌、永安、永熙(赵匡胤)、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八陵彼此相距 10千米,散落在河南巩县洛河南岸的台地上,形成一个大陵区。南宋帝陵在绍兴东 18千米处的宝山,共有 6座陵墓。6.元成吉思汗陵元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代帝陵除成吉思汗陵外,其他帝陵不知所在,这是因为元朝皇帝去世后,尸体运回草原深埋于草地,然后万马奔踏,地面不留痕迹。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草原上,实为衣冠冢,陵殿呈蒙古包式建筑。7.明皇陵明陵有 5处:江苏泗洪县原明祖陵(朱元璋曾祖、祖父陵墓);安徽凤阳皇陵(朱元璋父母陵墓);南京城紫金山明孝陵;明成祖迁都北京在昌平县天寿山下建明十三陵;北京海淀区玉泉山下明英宗朱祁镇的景泰陵。8.清皇陵清皇陵有 5处,位于关外有永陵、福陵、昭陵;位于北京附近有清东陵、清西陵。(三)名人墓祠及其他陵墓七、古遗址(一)旧石器时期古遗址1.早期(约 200万年~20万年前)2.中期(20万年~四五万年前)3.晚期(约四五万年~1万年前)(二)新石器时期古遗址1.早期(距今 7000~10000年)2.中期(距今 5000~7000年)3.晚期(距今 5000年左右)(三)传说“三皇五帝”时期的古遗址“三皇五帝”陵墓,多是后人根据传说,为怀念其功绩而建的,且多数分布于传说中该部族的发祥地或活动区。1.“三皇”(1)伏羲氏—太昊:一说是女娲之兄,一说伏羲氏教人训牲畜,结网捕鱼,并创演八卦,其部落活动在河南淮阳一带,留有太昊陵和八卦台等古迹。甘肃天水市西关有伏羲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九为伏羲诞辰,朝拜者络绎不绝。(2)神农氏—炎帝:姜姓,其部落原活动在渭河上游,后与黄帝部落交汇,一同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与黄帝并称为华夏族祖先,又被尊称为神农氏。相传神农氏教人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对我国的古老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炎帝晚年南巡,为民采药,在湖南茶陵的云阳山误食了一种叫钩吻的断肠草,中毒而死。炎帝陵在湖南酃县。(3)轩辕氏—黄帝:原姓公孙,据传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号轩辕氏。为中华民族之始祖。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陵内有黄帝庙,内有 50多块石碑。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到此祭奠始祖。河北涿鹿县留有“黄帝城”、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故战场,会盟有釜山、桥山、蚩尤氏、阪泉等历史古迹。2.“五帝” (1)少昊:为东夷部落首领(古称四方部落分别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活动在今豫东、鲁西一带。山东曲阜有少昊陵。(2)高阳:名颛顼,传为黄帝之孙,活动于今河南开封一带。河南内黄县梁家庄乡原有颛顼和帝喾陵,现只存墓冢和少量石碑。(3)高辛:名帝喾,活动于河南偃师一带,陵墓和高阳在一起。(4)唐尧: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简称唐尧。传说为黄帝五世孙,中国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于河北唐县庆都山。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他善于治理天下,制订历法,划分季节,并能根据季节安排农牧业、渔猎业。年老时推选舜作继承人,是历史上所称“禅让”时代的代表人物。尧生活简朴、爱民如子、用人惟贤,后人为祭祀尧王,在临汾建尧庙和尧陵。(5)虞舜: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为黄帝后裔,尧让位于舜。舜作风民主,勤于政事,为人民多做好事,死后葬于山西运城,今运城有舜陵。又说舜南巡中崩,葬于湖南苍梧之野,湖南宁远的九嶷山。3.夏禹:禹,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大禹为黄帝后裔,因治水有功,舜让位于禹。大禹治水足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他的遗址。如山西芮城黄河北岸的大禹渡,河津县黄河峡谷的禹山口(龙门),夏县中条山麓禹王城址;河南嵩山的太室山(阙)、少室山(阙)、启母石(阙)等景点都与大禹治水有关;浙江绍兴会稽山西麓有禹庙、禹陵;湖南衡山有禹王城、禹王碑、蝌蚪文等。 第二节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一、佛教及其景观(一)佛教概说(二)佛教的传播(三)佛教景观1.寺院2.佛塔以建筑风格分,(1)塔有阁楼式(2)密檐式(3)覆钵式(4)金刚宝座式3.石窟4.佛教活动二、道教及其景观 (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1、原始道教阶段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在蜀中鹤鸣山,张陵(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也称“米道”或“鬼道”,因入道之人需交纳五斗米而得名。张陵之孙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稍后的张角创《太平道》,也属于早期道教。2、道教上升为理论阶段3、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二)供奉的主要对象道教的神仙体系等级分明,神团庞大而复杂,主要有:1、尊神⑴三清 (2)四御 (3)三官(三元大帝)2、神仙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3、护法神将关圣帝君王灵官 (三)道观的主要殿堂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道观主要殿堂有:1、山门殿2、灵官殿3、三清殿4、玉皇殿5、三官殿(四)道教建筑 (五)道教的主要称谓1、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2、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当家的。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长。三、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其景观(一)伊斯兰教1.伊斯兰教规2.伊斯兰景观(二)基督教四、儒教及其景观第三节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一、文学作品旅游资源二、艺术旅游资源艺术一般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实用艺术。(一)造型艺术1.书画用品2.雕像(二)表演艺术1.音乐2.舞蹈3.戏曲、电影、电视(三)实用艺术第四节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一、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二、少数民族风情(一)民族节庆1.藏历年2.古尔邦节3.那达慕大会4.泼水节5.歌墟节6.花儿会7.目脑节8.火把节9.其他节庆(二)少数民族住宅1.口袋房式民居2.帐幕式住房3.干栏式民居4.碉房式民居5.土拱住宅6.船形屋(三)少数民族服饰 (四)少数民族饮食习俗1.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2.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习俗4.藏族饮食习俗 (五)少数民族婚俗 第五节 风味特产旅游资源一、中国的烹饪艺术中国烹饪饮誉世界,以其选料严谨、菜品繁多、制作精细、风味多样而著称。当今世界上中国烹饪、法国烹饪和土耳其烹饪,被认为是东方、西方和阿拉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一)原料广博,菜品繁多(二)选料严谨,因材施艺(三)刀功精湛,艺术性强(四)善于调味,注重火候(五)技法多样,盛器讲究二、各地的风味佳肴受特定的物产、气候、饮食习俗的制约,各地区的菜肴在原料选择、烹饪技艺、花色品种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出现了许多地方菜系。中国的菜系有不同类型,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又有“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四个菜系;还有“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京)、上海(沪)两个菜系;“十二大菜系”之说,即“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两个菜系。(一)鲁菜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春秋战国时便已闻名,明清时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后来遍及京津及东北地区。它主要由胶东沿海烟台福山风味和鲁中历下济州风味组成,又吸收了秦陇、中原、河洛等地菜肴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山东菜系。其特点是讲究清鲜,擅长海味、禽畜,口味略咸,浓少清多,醇厚不腻见长,独具一格。选料精细,对原料进行爆、炒、炸、熘、扒等,注重原汁原味,吊浓汤等。主要名菜有:锅烧肘子、火爆燎肉、清汤燕窝、红烧海螺、扒鲍鱼、糖醋大虾、德州扒鸡、蟹烧海参、拔丝山药、烧佛手卷、干蒸加吉鱼等。孔府三宴(家宴、喜宴、寿宴)中的大部分菜肴是山东名菜。(二)川菜四川古称“天府之国”,成都很早就是中国西南菜系的中心,至今川菜名扬四海,川菜馆遍及国内外,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誉。其特点为:“一菜一味,百菜百味”,味道有数十种,犹长于麻辣。辣、酸、麻的风格则为其他菜系所少有,辣又有微辣、香辣、麻辣、酸辣、咸辣、冲辣等轻重层次。高手烹调出的川味,辣得爽口,辣得有韵味。其传统名菜不下千种,有荷叶蒸肉、豆瓣全肘、翡翠虾仁、虫草鸭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灯影牛肉、樟茶鸭子、麻婆豆腐等。(三)淮扬菜淮扬菜是江苏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江苏乃六朝形胜之地,江南米鱼之乡,烹饪餐饮基础雄厚。粮油珍禽,鱼虾水产,干鲜名货,调味果品,应有尽有。“汉满全席”最早出现在扬州市面。淮扬菜选料严谨,四季分明,以河鲜、家禽和时令蔬菜等为主要原料;加工精细,擅长炖、焖、蒸、烩、烧、炒等技法。其总体特色是味兼南北,口味适中,南北人都能接受。菜肴力求保持原汁,注重本味,不尚辛辣,重视调汤;并做到一物呈一味,一菜呈一味,浓而不腻,淡而不薄。主要名菜有:松子肉、清炖狮子头、叫化鸡、枣方肉、松鼠鳜鱼、无锡脆鳝、苏州卤鸭、凤尾虾、炖菜核、霸王别姬、醋溜桂鱼、双皮刀鱼等数百种精馔名肴,倾倒东南,享誉全国。(四)粤菜或称岭南菜岭南既有沿海的海鲜,三角洲、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鲜,又有山地的山珍,历史上是南蛮之地,保持蛮食“生猛”的特点。粤菜的最大特点是选料奇异广博,鸟、兽、虫、蛇等都是席上珍品。由蛇猫猴烹制而成的龙虎斗与猴脑汤,就是粤菜中的上品。粤菜讲究鲜、嫩、爽、滑,有荔浦扣肉、咖喱牛肉、竹丝鸡、烩五蛇、烤乳猪、龙虎斗、东江春卷、狗肉煲、炖乳鸽等名菜。(五)湘菜湘菜具有浓郁的三湘地方特色。以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著称,形成酸辣、焦麻、油重、色浓、主味突出的风味,擅长熏、腊、腌、泡、蒸、烧等。湘菜名厨向来讲究刀法,追求依味造型,形味兼美。名菜“发丝百页”,其肉丝如秀发;“溜牛里脊”,其肉片薄如宣纸。主要名菜有: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红煨鱼翅、酸辣鸡丁、怀胎鸭子、麻辣 仔鸡、砂锅炖狗肉、冰糖湘莲、潇湘五元龟、酿发菜等百种。(六)徽菜徽菜是安徽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主要由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风味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微火慢制,讲究火工,汤汁清炖。主要名菜有:黄山炖鸽、芙蓉蹄筋、松子酥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雪冬烧山鸡、无为斑鸭、问政笋、盐水鸭等。(七)浙菜浙菜是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的菜系。口味重鲜嫩清脆、以制作精细,富于变化著称,且多以风景名胜命名菜肴,以爆、炒、烩、烤、焖为主。主要名菜有:西湖莼菜羹、赛蟹羹、东坡肉、龙井虾仁、雪菜大汤黄鱼、清汤越鸡、西湖醋鱼等。(八)闽菜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海产丰富。这里的南国风味久负盛名。其特点是巧用原料,讲究刀工,突出汤菜,调味偏于甜、酸、淡。汤菜又要做到“一汤十变”,或汤清似水,或汤白如乳,或汤黄馥郁,或汤稠色酽。在烹制时以甜去腥,以酸爽口,以淡突出原料本味的鲜纯。传统名菜有:佛跳墙(因“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而闻名)、西南猪肝、红焖鲍鱼、水晶干贝、枣泥糯米藕、发菜川日蝉、炒“西施舌”等。除这些久负盛名的八大菜系外,还有京、沪、疆、东北、秦等20多种地方名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菜大约有 5000多种。这些名菜有的来自宫廷,有的来自寺院,有的来自民间,烹调技艺各具千秋,色鲜味美,为我国的旅游餐饮业提供了绝佳资源。我国各地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如山西刀削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广州的生滚粥、宁波猪油汤圆、无锡肉骨头、武汉的三鲜豆皮、陕西的羊肉泡馍、上海的蟹壳黄、常熟的叫化鸡、扬州的蟹黄汤包……这些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往往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各地的土特名产(一)美酒至今,神州酒类繁多,数不胜数,风格各异。按工艺划分,有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按酒中酒精含量分,有高度酒(40°以上)、中度酒(20°~40°之间)和低度酒(在20°以下);按品质划分,有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酒、药酒;白酒中按风味划分,有酱香型(贵州茅台酒为代表,又称茅型)、清香型(以山西份酒为代表,又称汾型)、浓香型(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酒为代表,又称泸型)、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兼香型不等。目前,全国各地各类名酒,以“十七大名酒”最为有名,依次是: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安徽“古井贡酒”,贵州“董酒”,江苏“洋河大曲”,四川“泸州老窖特曲”,山东“烟台红葡萄酒”,河北“沙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山东“味美思”,山东“金奖白兰地”,山西“竹叶青”,浙江“绍兴加饭酒”,福建“沉缸酒”,山东“青岛啤酒”。这些玉液琼浆不仅可为旅途的旅游者消除疲劳、提神助兴,还可成为赠送友人的极好礼品。世界六大蒸馏名酒中国白酒、法国白兰地(brandy)、英国威士忌(whiskey)、牙买加劳姆酒、俄国伏特加(vodka)、荷兰杜松子酒(jackey)(又名金酒)西方八大名酒法国白兰地、英国威士忌、俄罗斯伏特加、法国香槟酒、荷兰杜松子酒、意大利苦艾酒(我国称其为“味美思”)、牙买加劳姆酒(又称兰姆酒)、日本清酒(日本“国酒”之美誉)中国白酒中十大名酒贵州茅台(仁怀县茅台村,中国“国酒”)、山西汾酒(汾阳县杏花村)、五粮液酒(四川宜宾)、剑南春(四川绵竹)、古井贡酒(安徽亳县)、洋河大曲(江苏)、董酒(贵州遵义)、泸州老窖(四川泸州)、西凤酒(陕西凤翔县)(二)茶叶茶与咖啡、可可齐名,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饮茶之风已风靡全球,茶叶成为世人最钟爱的饮品之一,被世人称为“绿色的金子”。这与它有降脂、利胃、抗癌、解毒、提神、除倦、防辐射、保护牙齿等多重保健功用是分不开的,中国便是这“绿色金子”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我国有半数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产茶。茶的种类极多,各类茶都独具个性,均有名品,在各国早已闻名遐迩。茶的分类,根据商业习惯,茶叶可分为:绿茶(不发酵)、红茶(全发酵)、乌龙茶(青茶)(半发酵)、白茶、紧压茶和花茶六大类。我国传统名茶:绿茶: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红茶: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祁红在国际市场上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高贵名茶。乌龙茶:福建的大红袍、福建武夷岩茶、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台湾乌龙黄茶:君山银针白茶:福建白毫银针、白牡丹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茶、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湖南)、安徽祁门红茶(世界上最好的红茶)、大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匀毛尖、武夷岩茶、铁观音(三)锦绣中国刺绣驰名世界,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有的秀丽文雅,有的色彩明快,有的针法严谨。中国四大名绣及其代表作:苏州的苏绣-双面绣《猫》;湖南的湘绣-以绣狮虎为代表;广东的粤绣-《百鸟朝凤》;四川的蜀绣-《芙蓉鲤鱼》条屏。中国织锦与刺绣齐名,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为我国“三大名锦”。云锦因绣纹如云而得名,以图案古雅、色泽明快著称;宋锦以色彩瑰丽、图案灵活多变为特色;蜀锦则质韧色丽,图案多姿多彩。此外,北京京绣、温州瓯绣、开封汴绣、贵州苗绣、湖南瑶绣、广西壮绣、云南傣绣、海南黎锦、湖南土家锦,也都各具特色。(四)陶瓷中国素有“陶瓷古国”之称。且陶瓷与丝绸、茶叶为中国著名的三大特产。最著名的陶制品有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安徽界首陶、山东淄博陶、湖南铜官陶等。宜兴有“陶都”之称,新产紫砂陶制品以工艺精细、色泽淡雅、形制古朴而饮誉世界。中国瓷器以坯体洁白、细密、音响清澈而有别于陶器。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河南禹县(古称均州)和临汝(古称汝州)、湖南醴陵和界碑、福建建化等,都是优质瓷产地。景德镇的制瓷业历史悠久,素有“瓷都”之称。也有有将景镇镇、醴陵、德化(福建)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景德镇瓷器,瓷质细腻,釉彩丰富,工艺精细,素 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著称,以青花瓷最为著名。此外,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广东枫溪等地的瓷器也很有名,深受广大游客欢迎。(五)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是中国书画的必备用品,素有“文房四宝”之称。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是安徽泾县(古代属宣州)的宣纸,浙江湖州市善琏镇的湖笔,安徽歙县、休宁县(古代属徽州管辖)的徽墨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的端砚。此外,上海珐琅工艺品,北京景泰蓝工艺品,山东潍坊风筝,河北人造琥珀和固安柳编制品,天津杨柳青画,内蒙古银器具,河南洛阳“唐三彩”(陶器)和麦杆画,浙江西湖绸伞,广东佛山剪纸,湖南浏阳花炮和岳阳羽毛扇,黑龙江玛瑙和麦杆工艺盒,四川瓷胎竹编和竹丝垄扇,云南个旧锡工艺品,贵州安顺蜡染织品,湖北武汉陶制戏剧脸,陕西扎染制品和秦俑制品,新疆和田地毯和民族小花帽,宁夏鼻烟壶,海南黎锦香荷包等,都是富于地方特色的绝招产品。中国采集、栽培、加工和使用中草药历史极为悠久,并发现和培育了不少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草药材。如东北三省的人参和鹿茸,宁夏的枸杞,甘肃的黄芪,山西的党参,青海的大黄和冬虫夏草,云南的三七和当归,四川的麝香和贝母,云贵川的天麻以及广西的砂仁,山东的阿胶,台湾的樟脑等。中国的南北佳果也颇受游人喜爱,无论是暖温带的苹果、梨、葡萄,亚热带的梅、桔、枇杷,还是热带的香蕉、椰子、荔枝、芒果,都会令人百吃不厌。较有名气的有:天津鸭梨,河北赵县雪梨,山东莱阳梨等;柑桔如浙江省黄岩蜜桔,湖南邵阳雪峰蜜桔,福建闽江红桔以及四川广柑,湖南新宁脐橙,广西沙田柚等;葡萄有新疆吐鲁番无核白葡萄,北京玫瑰香葡萄,山西清徐黑鸡心葡萄等;桃有山东肥城佛桃,河北深州蜜桃等;红枣如山东乐陵金丝枣,河南新郑鸡心枣,陕西大荔园枣等。此外,广东龙牙蕉、台湾仙水蕉、广东增城“挂绿”荔枝、福建莆田龙眼等都是热带、亚热带水果中的上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评价第二章 中国旅游地与旅游地理区划第一节中国旅游地概述、第二节中国旅游客流与交通交通运输对旅游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从旅游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旅游的发展同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去讨论究竟是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还是旅游活动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因为这种讨论是一种“鸡与蛋”孰先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旅游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的。特别是现代旅游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其活动范围之所以会扩展到世界各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旅游交通概述(一) 旅游交通内涵同时,旅游交通又是构成现代旅游业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被称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之一。旅游交通,是“旅游媒介”,对旅游者和旅游对象起着联系纽带的作用。具体地说,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所需交通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与现象的总称。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给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发达的旅游交通业才能使旅游者顺利、愉快地完成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二) 旅游交通的特性旅游交通是国民经济中整体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旅游交通的主要特性:1、公共性2、特殊性3、层次性旅游交通按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跨国、跨省的大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和铁路交通。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地或度假区的交通,它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小尺度的空间,其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如昆明到石林的铁路或公路,重庆到三峡的长江水路。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的交通,风景区内部主要靠步行或特种旅游交通,如滑竿、轿子、马车、游船、电瓶车、索道等。4、季节性 (三) 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正是由于现代旅游交通的发展,才有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2、旅游交通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3、旅游交通本身也是旅游活动的组成部分4、旅游交通促进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与发展二、旅游交通的发展历史(一) 古代旅游交通 (二) 近代旅游交通 (三) 现代旅游交通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可以说开创了现代旅游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现代旅游交通的新纪元。现代旅游交通一个最大特点是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的综合运用。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英国,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火车旅行团,从此才有了商业性的旅游业。第二次大战后,现代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大型喷气客机的普及和不断更新换代,为战后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可能。一是加快了旅游速度,缩短了旅行时间;二是降低了旅行费用,使旅游活动的大众化成为可能;三是大大提高了舒适度,旅行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1、旅游铁路运输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交通是发展较早的一种交通运输,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它在历史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发挥过辉煌的作用,并且是古代旅游演进到近代旅游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目前,铁路交通在各国交通运输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在有些国家中,铁路交通仍是最重要的运输形式。经过一百多年的铁路交通发展,各国大都形成铁路交通运输网络,有的铁路网络还比较密集,不仅一国内的重要城市之间有铁路相联,而且铁路线延伸到边界的四面八方。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铁路接轨,开展了国际之间的铁路交通运输。如欧亚大陆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建成,乘客可以从我国东海之滨的连云港直达欧洲北海之畔的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铁路交通运载量大,如果需要,一列火车可以挂十几节甚至二十几节车厢,载客可多达2000多人。同时,可根据旅客的流量,流向的变化和需要,增减列车次数。如我国在旅游旺季或春运期间,就会根据需要增开临时列车或旅游列车。此外,在各铁路沿线,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车站,对乘客距离不等的各种旅客,都十分方便。火车车厢较为宽大,乘客活动的空间比较大,对长距离旅行的旅客,还能解决食宿问题,因此,乘坐火车还是比较舒适和方便的。铁路交通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整个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截止到60年代以前,铁路交通一直占着重要地位,担当着交通运输中的主角。但是,60年代以来,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有了更快的发展,一些本来由铁路交通承担的运输任务,逐步由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所取代。较长距离的旅行,如400公里以上,有许多人则愿意选择乘坐飞机。而距离较近的旅行如400公里以内,许多人则愿意自己驾车。故此,60年代以后,铁路交通出现萎缩。在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每年都要折除5000公里的铁路。在这种情况下,铁路交通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随之下降了。可是,到80年代末,铁路交通又出现了新的转机,由衰而开始转盛。其关键是高速火车的出现。许多国家都在发展高速火车来与汽车、航空客机竞争。高速火车的倡导者们提出的口号是:“速度汽车的两倍。费用为客机的一半。”高速火车应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四“S”性能(safe speedy silence smooth)对乘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现代化的大型空港距离居民区、城区越来越远,对中短途旅客来说,与其费时去机场搭飞机,还不如乘高速火车方便。所以,人们乘火车旅游的热情正在由冷转温,并且有继续升高的可能。在世界各国中,美国铁路营业里程最长,将近20万公里。前联邦德国的铁路营业网密度最大,超过100公里/1000平方公里。如果按铁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统计,则日本居榜首,印度次之,中国列第三位。一些国家的铁路旅客周转量(亿人千米)(1996)序号国家周转量序号国家周转量1日本40075德国6282印度34376法国6003中国33257英国3174俄罗斯16878美国81现在已研制出时速为300公里的火车,法国等一些国家已投入运营。高速火车在时间和花费上对旅客有很大吸引力,运行速度是汽车的两至三倍,其花费不足航空的一半。目前,许多国家正在研制时速更高、更高安全舒适的磁悬浮列车,有的国家已投入运营。(上海2003年将正式开通磁悬浮列车)随着高速火车的发展,可以预计今后铁路交通还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旅游水路运输水路交通是最古老的一种交通,船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以后,把它装置在船上作为动力,而出现了轮船,这距今也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轮船出现以后,开辟了众多人到海外旅行的新时期,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轮船仍然是旅行者飘洋过海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航空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喷气式客机出现以后,轮船的运营受到很大冲击,乘坐轮船的旅客,特别是乘坐长距离轮船的旅客大量减少。但是轮船的运输和旅游的功能,不会被航空运输所替代。近十年来,游船又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借助于游船而实现游客的旅游。如欧洲多瑙河、莱茵河流经的许多国家,这些国家都尽量利用所流经本国的河段,开展各种乘游船的游乐项目。目前,世界远洋游船出现了多功能化、联营化、豪华化、超大型化等特点。它已经发展到集行、住、食、游、购、娱于一身,各种设施与功能非常齐全。如,挪威的“巨无霸”号远洋游船建有广播电视系统和十多条商业街,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海上浮动旅游胜地。3、公路交通公路交通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二战以后。由于汽车运行所要求的条件比较少,因此,它运行的范围非常广。汽车是中短距离较理想的交通工具。60年代以前,出外旅游多乘坐大型客车,因为那时小汽车还是少数有钱人所拥有。但是,60年代以后,在经济发达国家,汽车逐渐进入了更多人的家庭,而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在旅游交通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美国、西欧和日本,80%以上的假日旅游者是乘坐家用小汽车的。在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有的家庭假日出游时,在小汽车后面挂上拖车,进行野营旅游,非常普遍。据交通部提供的资料,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拥有8.8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去年跃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总里程为2万公里,但平均密度低。加拿大修建了1.6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占公路网总长度的1.8%,居世界第三位。德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1932年,德国建成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法国目前拥有1万公里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五位;意大利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6300多公里;英国为3090 公里;日本已修建了6114公里的高速公路。4、旅游航空运输航空运输比其他的交通运输发展较迟,但是,它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由于航空交通具有快捷、舒适的特点,乘坐飞机旅行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对许多旅行者来说,如果距离在400公里以上的,大都选择乘坐飞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民航运输业逐渐引进了技术先进的大型喷气客机,这使得国际旅游的运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旅游者的眼里,地球空间由于飞机的出现变得狭小了许多,以致民航运输成为远距离国际旅游的主要方式。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的航空运输业最为发达,拥有的航空公司多,飞机多、客运周转量大。日本次之,英国、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和加拿大也具有较强的实力。一些国家的民航旅客周转量(百万人千米)(1996)序号国家周转量序号国家周转量1美国9197528加拿大560162日本1405689新加坡536403英国12316810俄罗斯527164中国7480011韩国521405德国6325212荷兰490566西班牙6181213澳大利亚482407法国5748014巴西34944三、各种运输方式的旅游评价旅游交通按其路线和运输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高架索道和民间运输等。旅游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四种,而民间运输和高架索道,一般主要担负风景区内的运输任务。各种运输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具体动作过程中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形成交通网络。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往往利用几种运输方式互相衔接,来完成旅游活动的全过程。1、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成本低(分别为公路和航空运输的1/20和1/128),运输量大,连续性强,受自然条件(气候)限制小,能保证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运输。铁路网是一个互相衔接的整体,便于统一管理的指挥,运输过程安全、准时。但铁路造价高,建设周期长,消耗钢铁多,且铁路短途运输成本高。因此,铁路运输是国内中长途游客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2、公路运输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比较,主要缺点是载运量小、耗能大,运输成本高,不宜运距离运输。但公路运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深入各旅游点,送达速度快。因此,公路多作为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的辅助线,承担短途游客的运送。但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多,公路将在中距离游客的运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3、水路运输水路运输包括内河和海洋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古代人们就懂得充分利用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运输物资,并作为古代旅游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它与铁路、公路运输比较,优点是经济舒适,最宜在旅途中观赏山水风光,但速度慢,并受自然条件和季节限制大,灵活性和连续性较差。它主要承担长江、运河沿岸和沿海各城市、风景区之间的中长途游客的运输。4、航空运输航空是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的运输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是快速、省时、方便、舒适。它运行速度快、灵活,能跨越各种地面障碍,开辟航线容易,可以到达其他运输方式不易达到的地方,是长途,远距离旅行的理想运输方式。尤其能满足现代化旅游者惜时如金的心理需求。但飞机造价昂贵,运输耗能大,成本高,运量小。在我国,航空运输主要承担国际间和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以及报刊、邮件、急件、鲜活贵重货物的运输任务。5、民间运输与高架索道民间运输包括马、驴、骆驼、牦牛、轿子、竹筏、木帆船等。虽然运量小,速度慢,但具有灵活方便,联系面广等特点,并富有生活情趣,本身就是一个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峨眉山的“滑竿”,北方的马车,西北的沙漠之舟—骆驼,乘竹筏在武夷山九曲溪上的游览等。许多风景山地还备有轿子,以解游人登山的劳苦。高架索道是现代化登山过海的交通工具。它既减轻了游客的徒步之劳,方便了广大旅游者的观光游览,尤其为老弱病残者登山游览提供了方便,又提高了客运量,加快了游客的集散。索道是节省时间和充分利用有限的山区旅游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在全国主要的风景名山都建有高架索道。四、中国交通运输的现状1、航空交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航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联结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的空中运输网。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民用航空航线1115条,其中国际航线128条,国内航线987条。拥有民用航空飞行机场142个,其中可降波音737以上机型的机场120个。共有民用飞机795架。1999年民用航空客运量总计6094万人。目前,中国有中国国际、东方、南方、北方、西南和西北六家骨干航空公司和20多家多层次的航空运输企业。2、铁路交通全国解放时,铁路通车里程仅1万公里。到1999年底,国家铁路营运里程5.79万公里。同时,运输线路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铁路复线里程为2.09万公里,占全部营业里程的36%,电气化里程1.4万公里,占总营运里程的24%。铁路机车1999年年末数,国家铁路机车为14480辆,地方铁路机车为358辆。铁路客运量总计10亿多人。近年来,面对航空和公路运输的激烈竞争,我国铁路交通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出现了“精品列车”和旅游专列。所谓旅游专列,是指以运送旅游团队为专门目的、非常规开行(包括时间和线路)的专线列车,它不包括常规运营的(即列车时刻表标明时间与车次的)的旅游列车。目前我国旅游专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始发站为客源丰富的大城市近年来共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开行了旅游专列,这些地方均为客源丰富的大城市。第二,目的地为中、长距离的旅游区各趟旅游专列的目的地多为泰山、武夷山、桂林、黄山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与始发地的距离一般在500公里以上。第三,出发时间集中于节假日因专列的出行时间最低也要超过两天,所以多选择“五一”、国庆节和春节期间开行专列。第四,旅游形式多样化在已开行的旅游专列中,既有以集体为单位的主题活动式,也有几个旅行社联合开发的散客市场联合经营式;既有去往单一目的地的形式,也有“一线多游”的形式;既有以国内旅游者为主体的,也有专为海外旅游者开行的。总之,组织形式多样化。第五,旅游者多为工薪阶层旅游专列特别适合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所以参与者多为工薪阶层。高收入者因专列路上时间过长而多参加双飞团出游,青年学生等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又达不到旅游专列的收费水平(因旅游专列多为卧铺车厢),故多半乘坐普通的硬座列车。二是列车提速。我国从1995年开始已实行几次列车大提速,从而结束了我国铁路几十年来在低速上徘徊的局面,被认为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目前,铁路交通仍然是我国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三是售票改革。全国已在60多个大站建成计算机售票预订系统,并逐步实行全国联网销售。3、公路交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到1999年底,国家公路营运里程达到135万公里,载客汽车740万辆,运量总计126亿人。目前,公路已成为我国居民出行的最普及、最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速度发展很快,目前,我国除西藏的墨脱县外,所有县市都有公路相连,全国基本上形成了公路网络。另外,我国私人汽车占有率也有明显地提高,因此,未来我国的驾车旅游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另外,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从80年代开始修建高速公路,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沪嘉高速公路(1988年建成通车,长度19公里)(另说是沈大公路,1990年建成,全长375公里)。通地理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第三章 京鲁重地、山海胜地——京华旅游大区第一节 概 述一、旅游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本区位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地、南接中原,北连内蒙古高原,并逐渐向西部、北部高原过渡。(1)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本区依山临海,平原广阔,在平原向高原过渡的地带,丘陵山地起伏垂直变化明显,全区高原、山地与平原的比是1:5:4,并拥有近500公里的海岸线。丰富的地貌类型使得本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齐备而且各不同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游览、观赏和疗养价值。1)山地多避暑场所及峡谷、关隘如位于河北省逐鹿县境内的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灵山(海拔2000米),北京市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百花山(海拔1991米)、大海蛇山(海拔2241米)等,均为本旅游区有名的山峰。如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马兰关、二道关等。2)丘陵、山地与平原相接处多风景名胜如太行山东北端接近华北平原的一带低山丘陵,称为“北京西山”。由于地势起伏,山水交映,集中分布的北京历代名园名寺,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玉泉山、卧佛寺、碧云寺、人大处、法海寺均位于此。3)平原多湖泊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为河北平原,它东临渤海,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黄河、海河及滦河等冲击而成。有名的白洋淀由百来个淀泊组成,是平原上的—处大型淡水湖泊群,已开发为湖泊风景旅游区。北京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在平原洼淀基础上经人工开凿而成的湖泊,龙潭公园、北京游乐园、紫竹院公园、玉渊潭、稻香湖天然公园、颐和园、天津水上公园也都因湖泊而有游趣。4)海滨多避暑度假之地在渤海沿岸地区大多为淤泥质海岸,海拔高度在4米以下,洼地众多。地下水受海水影响,水质较差,植被覆盖率低,自然景观单调。但滦河口以北的海岸地段,海滩平缓,气候温和,十分适于避暑疗养,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秦皇岛市的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都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避暑度假胜地。(2)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的旅游业淡旺季本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太陆东岸,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春秋短而冬夏长,冬冷夏热,对比悬殊。降水量年平均340—800毫米,偏少且集中于夏季。春夏秋三季自然景观丰富多彩,而冬季略显单调。因此,本区旅游业淡旺季明显。4—5月平均气温13℃—21℃,温和宜人,山清水秀,花木万紫干红,此时为旅游旺季。6—8月为本地的夏季,炎热多雨,平均气温24℃—26℃,避暑度假备受旅游者青睐。9—10月为本地的秋季,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红叶似火,景色宜人;常能出现连续晴朗的天气,是一年中旅游的黄金季节。2、人文地理环境(1)京畿要地,古韵新风魅力无穷京畿系指以北京为核心的天津、河北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久远。历史上的辽、金、元、明、清等创代均以北京为都城,北京又是新中国的首都。1)文明之源,遗址文物引人人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重关要守、伟大工程闻名于世——燕山长城,京杭大运河的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卢沟桥、赵州桥及北京古观象台。3)数朝古都,皇家建筑叹为观止——北京有700年的都城历史,其中600年是作为首都、并相对集中于明、清两朝。4)人文荟苹,宗教建筑缤纷齐集——著名佛教寺庙有卧佛守、碧云寺、八大处、广济寺等,白云观是舍国最大的道观,承德的外八庙也是—组少数民族庙宇。5)革命源头,故居遗址永留教益——近代是革命的发源地、名人聚居地,故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很多,如北大红楼,毛泽东、鲁迅、宋庆龄故居等。华北平原河北清苑县的冉庄、北京顺义县焦庄户等地还有地道战遗址。6)祖国心脏,都市新貌繁盛可喜——著名的商业街区有北京的王府井、西单、大栅栏、东单、西四和东四等,北京还是全国的教科文化中心。(2)燕赵故土,文化艺术一枝独秀1)燕赵戏剧激越慷慨金、元杂剧即先盛行下此而后沿运河南下,传人江南吴越之地。戏剧家层出不穷。如关汉卿、工实甫、马致远、纪天样、李奸占等均为燕赵人士。近世以来,独具燕赵风韵的戏剧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2)燕赵武术威镇四海燕赵之地是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样地之—,是“南拳北腿”之“北腿”的故乡。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尚武成风,名将辈出。战国时期的乐毅、廉颇,东汉后期的刘备、张飞、赵云,宋太诅赵匡胤,梁山泊好汉卢俊义、公孙胜、石秀、柴进、武松,都是这一地域人士。3)民间艺术享誉中外本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杂技、马戏、吹歌、舞蹈、美术、皮影、剪纸、石雕、泥草编、陶瓷等。杂技以吴桥县最为著名,吴桥己实现了杂技演出、杂技训练、杂技研究、杂技经济、杂技旅游和杂技文化建设的一体化。4)旅游商品备受青睐其主要品种有玉雕、牙雕、景泰蓝、金漆镶嵌、料器、雕漆、内画壶、地毯、抽纱、绒绢制品、宫灯、剧装、首饰、贝雕画、羽毛画、风筝、杨柳青画、泥人张彩塑、金石篆刻等。名菜和风味小吃有北京烤鸭、仿膳宫廷菜、谭家菜、北京涮羊肉、北京烤肉、灌肠、炔麦、豆而糕、蜜饯果脯、小窝头、茯苓饼、天福号肘子、六必居酱菜、冰糖葫芦、萨其马、天津狗不理包子、桂发样的大麻花和耳朵眼炸糕等等。(3)经济命脉,现代交通四通八达二、旅游空间格局一个中心(北京);一条主轴(承德—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两条支线(承德—清东陵—北戴河—山海关和曲阜三孔——泰山—青岛—崂山—胶东半岛)。第二节 北京市一、概况北京是我国首都,全市面积1.68万平力干米,设10区8县,人口1382万为中央直辖市之一。北京坐落于华北平原北缘的山麓地带,两北部为山地,面积约人全巾面积2/3;东南部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市东150km以外为渤海。主要河流有西部的永定河和东部的潮白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旱夏湿,四季分明。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国际交住的中心,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另外,北京还以京味胡同——四合院、民间艺术及美昧佳肴等而独具魅力。二、主要旅游区点1、北京市中心游览区(1)天安门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中心,广场东西宽500多米,南北长800多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万人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现在,广场每太早上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已成为新中国的一大景观。 天安门城楼雄伟庄严,矗立在广场以北,原为明清历代皇城的正门。总向高33.7m。城楼上有9开间的重檐歇山式楼屋,城台下方有五个拱形门洞,依次对称,天安门前有五座玉石雕栏的金水桥,桥外美丽的华表和威严的石狮雕刻得十分精美。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对着天安门,碑座上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再现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毛泽东主席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总理书写碑文。 纪念碑的正南面有毛主席纪念堂,里面安放着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建成于1977年5月,并于1997年重修。人民大会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和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该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等的朝拜,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棂柩停在此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3)天坛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4)北海公园北海公园位于今北京城的中心地区,与中南海一桥之隔,在北京故宫西北,总面积1063亩,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北海素有人间“仙山琼阁”之美誉。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家“离宫御苑”。它以富丽多彩的文物古迹、风格独特的造园艺术、优美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驰名中外。北海全区可分为琼华岛、团城、北海东岸与北岸四个部分。琼华岛是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堪称北海胜景。东部以佛教建筑为主,永安寺、正觉殿、白塔,自下而上,高低错落,其中尤以高耸入云的白塔最为醒目;西部以悦心殿、庆霄楼等系列建筑为主,另有阅古楼、漪澜堂、双虹榭和许多假山隧洞、回廊、曲径等建筑。2、京西南游览区(1)卢沟桥卢沟桥又称芦沟桥。在丰台区卢沟桥镇永定河上。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近810年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一块,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揭开序幕。卢沟桥桥身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长260米,宽9.30米,十个桥墩,十一孔。桥墩呈船形,进水一面有分水尖,每个尖上安置一根三角铁柱以迎击洪水和冰块,保护桥墩和桥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线型,状如船尾,减少水流对桥孔压力。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1961年,文物工作者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达489头。(2)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 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 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 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3)十渡3、京西北游览区(1)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2)圆明园遗址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私园的旧址上建成的。胤祯登位为雍正皇帝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乾隆时期再度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以后,又在园的东侧辟建长春园,在园的东南辟建绮春园,作为附园。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继而放火烧毁这座旷世名园,只留下残壁断垣,衰草荒烟。? (3)北京动物园4、长城十三陵旅游区(1)八达岭长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