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高三二轮同步复习精品资料-专题九 城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届高三二轮同步复习精品资料-专题九 城市

资源简介

专题九 城市
直击高考考点
城市是聚落的高级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面积虽然不大,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功能。就近年高考特点看,主要表现为:
1.结合特定城市,综合考查该城市形成区位因素及城市化表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原因并能找出比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情况,并能判断其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
3.在城市新区的建设规划当中,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综合分析其优、缺点,集思广益地加以归纳、集中,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随着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相适应,在高考中对人口与城市相关问题的涉及也越来越多,具体表现为:
1.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
2.了解城市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认识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特别是对工业和住宅区的影响,能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
3.通过一些表格或坐标图来了解城市的各功能区分布的原因及范围,并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
知识网络构建
乡村的形成
聚落的形成
城市的起源
自然因素 城市的位置分布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的职能分类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的地域结构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串讲
要点一 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与城市区位
主要分布在平原 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热带城市 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
分布在高原 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气候较为凉爽
原因:地表崎岖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山间盆地、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云贵高原城市的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使世界多数城市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气候条件恶劣地区 —— 很少有城市分布或城市密度、规模小。世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中国: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
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齐齐哈尔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美国东北部地区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
3.河流与城市区位
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如江西赣州、四川宜宾
沿河城市区位 河流汇合处,人流物流量大,常作为货物集散地。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
河口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常与海运相连,交通位置更加重要。如上海、广州等
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军事防卫。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水资源:沿河沿湖分布,如包头、兰州
矿产资源:矿产丰富地区出现新工业城市,如大庆、攀枝花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世界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中国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5.交通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的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
6.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政治中心一般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成为区域中心。古代的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现代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较大
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如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
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特区城市深圳
军事: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形成城市,随军事地位的变化而兴衰。如锦州、酒泉
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城市。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7.科技、旅游与城市区位
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
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区位因素的作用在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影响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技、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不稳定。
要点二 中国三大城市群: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芜、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
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发展目标: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
①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
②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走出去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定要向周边地区辐射。请进来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承受上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也包括一些加工工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放下去指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的一种好的手段。提上来指上海整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的服务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场平台的功能。
3.环渤海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鞍山、大连、锦州、朝阳。鲁东、鲁北城市群——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烟台、青岛、日照。
①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②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要点三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引人注目。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后果
发达国家 18世纪中叶 趋缓 70%左右 适应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快速增长 30%左右 不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1)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污染:
①大气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②水污染
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
③噪声污染
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为控制上海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将人口、工业、资金、技术等向郊区扩散,这种扩散要考虑距城市中心的距离、交通条件等,当这些扩散点发展到一定规模就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要点四 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作用有: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也不同: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城市地域形态的影响因素:地形、地貌、河流、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
城市地域形态类型
城市地域类型 影响因素 特点 举例
集中式 平原地带地形平坦 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成都市的地域形态(位于成都平原上)
组团式 河流、山地、交通、资源等 便于扩大规模,用地显得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上海市(如浦东新区)
条带式 沿主要交通干道、河流发展 交通便利,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兰州(沿河谷和铁路伸展)
放射状 沿交通干道发展 方便市区和郊区的联系 延安(受地形和河流制约)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2)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3)住宅区:
面积和形状:面积最大(40%∽60%),团块状
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成: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工业革命后居住区和工厂分离,形成住宅区;因经济收入、消费水平而分化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使得一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分离,他们在母城上班,却生活在卫星城的居民点内
(4)商业区
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入口,所以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形成原因: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口、流动人口多——区位特征:位于市中心,城市商业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茂密;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外围商业区——形成原因:距市中心较近,通达度好,人口稠密区——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外围、交通干线两侧或干线交汇处
(5)工业区
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共用基础设施。集聚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面积、形状:较大部分,环状或带状
工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为了寻求低成本、大空间的经济效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
(6)其他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功能区
(7)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是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建筑物租金高,职员工资高和交通拥挤等原因,使得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城市可以围绕不同的点,以同样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各种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城市地域结构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其差异情况见下表:
历史阶段 影响主要因素 布局围绕的中心
封建社会 统治权力 教堂、皇宫、衙门
工业社会 资本和市场 中心商务区
未来社会 人与自然的协调 人
同心圆模式 (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2)第二环是过渡带。(3)第三个是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层的住宅带。这里住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它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作,驾车或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
扇形模式 (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这里地势比较高,环境条件很优越。(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地旁发展起来(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
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2)由于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3)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原因
(1)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2)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形成)
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西方国家高级住宅区位置的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社会因素: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对住宅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在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4、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合与分散疏松两类。两者比较,集中紧凑式较好,便于行政管理、共用基础设施,规划投资较省,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集中紧凑式——形成因素: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布局特点:城市建设集中成片,规模较大,各功能区有区别而又相互联系。
分散疏松式——形成因素:河流、山地、资源分布、道路等——布局特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常形成星点式城市群
(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属城市的微观规划,既合理利用土地,又方便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
布局原则有: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运河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成本;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的余地。
(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方案,一般要考虑规划区与老城区的关系,注重城市长远发展,体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四、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热点题型探究
题型一 城市区位因素
【典例1】(2005年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回答⑴—⑶题。
⑴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⑵ 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D. 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⑶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肥厂 D. 服装厂
答案⑴B ⑵C ⑶A
解析:⑴城市南部的等时线最为稀疏,在相同时间内较其他方向行驶的距离远,车速当然最快。⑵住宅区是城市功能分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因此丙是住宅区,正确答案只能在A、C中选择。乙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具有市场优势,因此属于商业用地。⑶钢铁厂的主导污染为大气污染,图中的厂址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华北地区冬季西北风的上风向,对城市的污染较重。服装厂的污染很小。化肥厂位于与当地盛行季风相垂直的郊区,对城区的污染较小。印染厂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区的水污染较小。
【变式训练】
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域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⑴~⑷题。
⑴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⑵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A.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⑷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①临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题型二 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地域结构
【典例2】 (2006年江苏卷)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⑴~⑶题。
⑴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⑵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⑶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答案:⑴B ⑵B ⑶D
解析:本题组考查逆城市化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第⑴题具体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图中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由20KM处人口密度的变化可看出,a图人口密度最小,b图人口密度最大,c、d图人口密度位于中间,可判断B项正确。只有在⑴题正确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断第⑵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市中心人口又密到稀,不断外迁,正是逆城市化的体现。第⑶题,距离市中心8KM处,人口密度最大,应为住宅区。
思维拓展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所以地租最高,故市中心及其附近地区为商业区;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中间区位一边为商业区,一边为工业区,即方便工人上下班,又可接近市场,所以为住宅区。
【变式训练】
2.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⑴~⑶题。
⑴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⑶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方法技巧点拨
1.怎样确定一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和政治、军事、宗教等几个方面的区位因素彼此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要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一般来说,自然环境是城市的背景,不同的自然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如矿业城市的产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往往不适宜城市的发展。此外,城市区位是一个综合因素,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因素。
2.城市等级理论应用于热点现实问题
(1)城市规划。如商业、住宅、工业、行政、文化、交通等功能区或中心分别分布在城市中什么区位或位置,这需要运用有关城市等级理论。
(2)区域规划。现在兴起的 “都市圈规划热”也是这方面理论的成功应用。如江苏规划为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每一个都市圈都有一个实力最强的核心(或称中心)城市,它们分别是:徐州,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分别为各自都市圈的最高级城市,位于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为次一级城市,县城和城镇为最低级城市。而每一个都市圈又是其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核心城市对所在都市圈内的各地有很强的经济、文化、技术等辐射、带动和促进发展作用。建好都市圈,就能快速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
图中CBD是中心商务区
高考冲刺演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1.扬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逐渐萧条。这说明
A.商业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地理位置的变化必然导致商业城市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理位置(如交通)发生变化可导致商业城市地位变化
D.影响商业城市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交通条件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回答2~3题。
2.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 D.刚果盆地
3.下列影响图示现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河流 B.矿产 C.气候 D.交通
4.下列“河流——河口城市——注入海洋”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A.海河——唐山——渤海
B.尼罗河——亚历山大——地中海
C.莱茵河——鹿特丹——波罗的海
D.密西西比河——旧金山——太平洋
5.从城市选址的角度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位于海岸、河口或运河两岸
B.临近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中央
D.位于当地的军事重地
6.下面各选项中的城市与下图中城市功能相符合的是
A.①新加坡②桂林③伯明翰④香港 B.①伯明翰②香港③新加坡④桂林
C.①香港②新加坡③桂林④伯明翰 D.①新加坡②香港③伯明翰④桂林
读世界某一地区,回答7~9题。
7.下列四个城市与图示钢铁工业生产相比,区位因素最为相似的是
A.鞍山 B.攀枝花 C.匹兹堡 D.阿伯丁
8.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酸雨危害较为严重
B.以钾盐资源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相当发达
C.开始形成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期
D.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该国新兴工业化多向北扩散
9.图示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借鉴意义在于
A.发挥钢铁工业原有基础,提高钢产品的出口
B.改变目前单一产业结构的状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
C.充分发挥煤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
D.继续保持原有大型企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同时精简人员
下图是某一狭长河谷地之聚落与人口分布示意图,该地居民正计划在其间兴建一座活动中心,供全体居民集会使用。兴建原则是要使所有居民至活动中心的总距离最小。据此回答10-11题。
10.活动中心应该兴建在下列哪一个聚落
A.a B.b C.d D.e
11.若将g聚落居民迁至距a聚落右侧15km处,则活动中心应该兴建在下列哪一个聚落
A.a B.b C.d D.e
分析下表,完成12~14题。
城市 一月均温/℃ 七月均温/℃
① -8 14.9
② 4.9 24.0
③ 7.8 19.9
④ -1.3 26.7
12.若四个城市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省级行政中心,则与①、②、③、④对应的城市分别是
A.成都、西安、西宁、昆明 B.西安、西宁、拉萨、贵阳
C.贵阳、南宁、乌鲁木齐、拉萨 D.拉萨、贵阳、昆明、西安
13.与②城市相比,③城市七月份均温较低,主要是因为
A.纬度较高 B.地势较高 C.阴雨天较多 D.受冷气流影响
14.四城市所在省区与优势资源配对正确的是
A.①——太阳能、地热、水能 B.②——磷矿、汞矿、铁矿
C.③——热带生物、铜矿、稀土矿 D.④——煤、天然气、镍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表,回答15~16题。
经度范围 800以西 800—900 900—1000 1000—1100 1100—1200 1200—1300 1300—1350
城市数 3 16 11 114 369 142 12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率(%) 0.45 2.40 1.65 17.09 55.32 21.29 1.80
气候带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区
城市数 64 299 177 121 1 5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率(%) 9.61 44.83 26.54 18.14 O.15 0.75
15.影响我国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交通 C.气候 D.经济
16.我国最东部(经度130。以东)和最西部(经度90。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A.最东部面积范围小 B.最东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读世界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完成17~19题。
17.巴格达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军事 C.政治 D.矿产资源
18.因宗教活动而兴起的城市是
A.耶路撒冷 B.开罗 C.雅典 D.麦地那
19.与西亚相比,南欧地区城市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经济水平
20.以下关于自然条件与城市区位的不正确叙述是
A.我国和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
B.世界城市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我国城市多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C.河流的人海口和发源地,都是城市建设的最优地点
D.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河湖道发育壮大起来的
二、综合题
21.读“中南半岛及环太平洋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图中A、B、C、D、E等城市共同的职能是 ,在位置上的相似性是 。
(2)分析这些城市规律性分布的原因
(3)右图中,夏季A.B两地气候的突出差异,表现为A地 ,B地 。B地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受 控制。
(4)B地区的 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量区,A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是 市。
22.下图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市地带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哈大齐城市地带位于我国东北的什么平原和什么铁路干线上
(2)20世纪60~70年代,大庆、安达等城市的兴起原因是什么
(3)根据学过的知识,从交通位置分析哈尔滨成为特大城市的原因。
23.读右面甲、乙两图,根据所学城市功能分区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甲图反映的是 对城市土地租金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乙图反映的是城市土地租金的变化受 的影响。
⑵城市中各类活动支付租金的能力, 仅次于商业,所以在市中心周围的位置形成该功能区。该区选择这个区位的原因是 。
⑶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除图中反映出来的以外,还有 、 、 等因素。
24.图一为“济南市城市化前后水循环示意图”,图二为“济南市南部森林覆盖的河谷在暴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级及含沙量曲线”,读图后回答:
(1)城市化后较城市化前的水循环中的蒸发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2)济南市部分低洼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明湖中“少鱼无蛙”的原因是______;南部山区的开发对趵突泉的影响是__________。
(4)图二中的河谷,假设暴雨发生时,森林早已被砍伐,请在图中绘出可能的河流流量曲线,并回答绘图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砍伐前后,该河流呈现出的含沙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6)从图二分析,说明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变式训练】
1.⑴C ⑵A ⑶D ⑷C
2.⑴A 8.C 9.B
【高考冲刺演练】
1.AC 2.B 3.C 4.B 5.A 6.A 7.A 8.C 9.B 10.B 11.B 12.D 13.B 14.A 15.AC 16.AD 17.AC 18.AD 19.BD 20.C
21.(1)政治职能 均分布在河流沿岸或河口附近 (2)这里多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逐渐发展成经济中心 (3)高温多雨 高温少雨 副热带高压(4)硅谷 上海(5)结成区域联盟,通过区域间优势互补,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图6-6区域结成东盟,图6—7结成环太平洋经济圈。
22.(1)松嫩 滨州线(2)大庆油田的开发,石油开采、加工、运输的发展 (3)哈尔滨处在滨州线、滨绥线、京哈线三条铁路的交汇点,是黑龙江最大的重要铁路枢纽;哈尔滨处在松花江与嫩江的交汇处,是北方最大的内河运输港
23.⑴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⑵住宅 便于购物和上下班 ⑶历史因素、社会、行政
24.(1)减少;建筑物和硬化道路增加,扩大了不透水面积,提供蒸发的裸露湖、含水区面积大量减少
(2)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量减少、洼地容易集水;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3)湖周围的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大量注入,使湖水富营养化,湖水中缺氧;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变少,使趵突泉缺乏水源;高大建筑物等设施切断地下水径流通道
(4)图略 由于森林被砍伐,失去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得径流最大值(河流洪峰)提前,曲线弯曲变大(或最大值更大、最少值更小)
(5)含沙量由小变大
(6)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经济因素
历史因素
特点
发展
趋势
政治
不同交通运输时代,
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