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候的形成因子” 说课稿固镇一中地理组 叶辉 2005.11.23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第六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大气热力状况等知识的总结,又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候类型的基础,同时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有重要影响。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2、知识结构: 气温和降水是我们分析气候形成的最主要的要素,教材通过分析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对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影响来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的形成,所以对气温和降水要素的提取和分析是本课的知识主线,也是重点知识。3、重点知识: 很多与气候相关的问题都是以各种图表、文字资料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学生能否从这些资料中提取出气温、降水等有用效信息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4、难点知识: 从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来看,读图分析问题的是他们的薄弱之处,所以我把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和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3、理解各气候因子之间的联系。三、说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来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或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2、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涉及的图表资料较多,许多地理知识都通过图表资料来表达。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说学生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五、说学法1、导学法 通过导学法引导学生温故知新。2、探究式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然后复习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在引出气候的概念。(二)、新课教学学生活动:投影三句描述气候的话,概括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再对比出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最后引出气候的形成因子。一、气候形成因子1、太阳辐射(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子) 首先是温故,复习五带的知识。然后是知新,五带的形成反映了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差异,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寒带地区终年严寒、温带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通过三副图片形象地展示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特征完全不同,说明处于不同热量带的地区,气候的特征不同。同样,说明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气候的特征不同。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2、大气环流 分析大气环流,首先要分析的是气压带和风带。然后说明解释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通过动画演示在30 N~40 N亚欧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分别处于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特征完全不同。3、地面状况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到大。分别举例说明陆地与海洋(列表对比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平原与山地、裸地和植被覆盖地存在的气候差异。4、人类活动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而且网络上相关的资料很多,所以课件中提供了一个搜索网站和两个网址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途径、程度和结果。我在课件中提供“百度”的网址,让学生搜索并打开网页进行阅读、讨论,做适当的摘录,同时也提供了两个相关的链接,供学生选择参考。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让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三)、课堂小结 新课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教学小结,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并通过这个知识网络让学生分析气候因子的关联性:哪些气候因子能直接影响气候、哪些气候因子是间接影响气候、哪些气候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以对气候形成因子的“定位和定量”分析为主线、以多媒体教学为模式,通过导学法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掌握、理解新知识,并突出培养了如何在各种图表资料中提取气温、降水等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遵循了知识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自觉参与教学,并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为学生今后学习进一步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