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口与环境

资源简介

专题 人口与环境
直击高考考点
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敏感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工业、交通的盲目发展与布局,导致地球环境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有自然原因引起的,如火山、地震、台风、寒潮、泥石流、地方病、水旱灾害等。但目前愈来愈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是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共同面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还有光化学烟雾、赤潮、河流污染,地下水枯竭、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板结等。不仅如此,许多原来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加剧了,譬如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所以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应该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同时,因为自然界的大气循环、水循环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客观规律,仅从局部角度去解决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协作。再者当今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加剧,应更多地归因于人类活动。所以人类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与布局、发展科技等是努力减少环境问题增加广度及深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下列举的几种考查内容与方式是近年来有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
就近年高考特点看,主要表现为:
1.结合世界区域地理、综合考查某区域的人口、宗教分布,特定或重要文化、民族、旅游景观,并分析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的由来。如侧重于非洲的人口粮食和单一经济.民族冲突,语言分布;中亚西亚的宗教(伊斯兰)冲突与历史缘由。
2.结合中国特定区域或城市,综合考查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城市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领域。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即就人类共同面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提供图像、文字和数据资料,要求考生回答其形成原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与后果、治理措施等。
4.地城性的环境问题。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富山骨痛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从地理角度设计提问,解释其形成机制、发展后果及治理方案,这种问题一般偏于工业“三废”带来的影响。
5.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环境问题。如台风、寒潮、水旱灾害等。虽然自然因素是该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人为因素如植被破坏等已成为此类环境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
6.与地质条件相关,有明显地城分布规律的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泥石流、地方病等。尤其是环太平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最重要,尽管这种地质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类科技活动是可以“减灾”的。
7.与农业不合理开垦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河湖淤塞、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这种由于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人类很难恢复其原有生态。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要点串讲
要点一 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达60亿,每年约7800万速度的增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12.95亿,每年1200—1300万的速度增长)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口发展模式 形成原因
原始型 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4.环境承载力: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范围内,环境能容纳人口数量的能力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5.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准确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
7.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以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要点二 人口素质与环境
1.人口素质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其中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也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3.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A.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B.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5.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影响
①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②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和充分程度大不相同③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从技术上说影响环境的治理、改善和保护。所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要点三 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的改变。(空间移动以行政区界线为准(见课本图);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即强调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2.人口迁移的分类
其中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因为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和生存环境差异大。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A.自然环境因素:其中气候、土壤、水、矿产是最主要因素
①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通过影响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例: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
②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地: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仍有许多农村人口因土地不足和生产力衰竭而迁移。例:巴西的热带迁移农业
④矿产:一个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地迁移和流动。例: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都因矿产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B.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是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达,人口迁移越明显受经济条件制约。多数人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珠海、深圳等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③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④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迁移的重要原因。
C.政治因素: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是重要因素
①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引起的人口迁移;
②战争常引起人口迁移:伊拉克难民迁往伊朗;
③政治变革,政治中心改变,常引发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都城变换,曾引起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迁移特点:①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②人口主要是自发流动
(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①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政策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经济因素)
(3)迁移和流动方向:①从农村→城市;②从内陆省、自治区→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看图:净迁入区有广东、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云南、新疆、海南、湖北;迁出区有四川、广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北等。
(4)迁移和流动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增多。
要点四 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⑴概念
指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就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
⑵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
⑵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如此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ⅰ重点表现: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采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
ⅱ重点地区:广大贫困落后地区。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
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
方式 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先污染,后治理”
目标 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与长期发展背道而驰
结果 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
(3)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①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②产生及解决——从环境问题的实质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发展问题没有处理好所导致。发展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因为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①原因: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③危害: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生态破坏。
①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
②表现: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生物物种减少。
③危害: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城市地区
①表现:环境污染
②原因: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
(2)农业地区
①表现:生态破坏
②原因: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3)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的原因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某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
酸雨、水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O3空洞等
要点五 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出现时间 采猎时期 农业时期 工业时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人地关系 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地矛盾有所缓解
认识 听天由命,崇拜自然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科学的萌芽;如保护生物,因地制宜等 征服论思想为主导,人地关系开始得到普遍关注 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间、人与生物种群间、国家地区间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持续性原则: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③共同性原则:大气、海洋、生物资源均属于全球共有,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全球整体协调解决。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必要条件: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2)具体做法: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历史悠久: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面临困境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1400万/年)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资源少,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耗能和用水量大。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向乡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3)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于1994年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5.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⑴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②开展综合利用:对农副产品再加工再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资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推广省柴灶等。
⑵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村
今后发展主攻方向: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热点题型探究
题型一 人口数量、质量、人口迁移与环境
【典例1】(2006年江苏卷)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⑴~⑵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⑴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⑵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⑴BC ⑵CD
解析:本题组结合热点“我国人口问题”,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可以从表格看出:该市迁入的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且以青壮年为主;现在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第⑵题,迁入的青壮年人口加剧了就业压力,但也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典例2】(2006年四川卷)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⑵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⑶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答案 ⑴D ⑵C ⑶A
解析:⑴本题组考查了人口数量、分布及人口问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国为发达国家,但1890~1920年人口增长较快,与目前的埃及相近为过渡型,而韩国、古巴和新西兰目前均属于现代型。⑵从图中可看出乙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⑶甲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着较高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故与乙国不相吻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劳动力并不缺乏。
【典例3】 (2005年江苏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非总人口数量,可排除A选项;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排除B项,选定C项;16亿人是我国人口最大承载量,而非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指最高人口,而是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又可排除D项。

【变式训练】
1.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C.传统型和过渡型
⑵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图是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双项选择题)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同期达到高峰
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正值生育率的高峰
C.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D.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题型二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典例3】(2006年江苏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图18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质则;共同性原则。
解析:本题以“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为背景,反映了不同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图像设计新颖,寓意深刻,综合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总之,土地、劳动力的比重在下降,资本、科技的比重在上升;但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在原始文明时代,主要靠劳力;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土地有着特殊依赖,经济得到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其次是劳动力;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早期,即原始积累时期,主要依靠资金;到了工业时代的中后期,主要依靠科技和信息等。在环境文明时代,主要追求良好的生态,依靠的是科技。对比人类社会的四个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最恶化的是工业时代,由于盲目的攫取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相对而言,原始文明和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最协调,但层次不同,追求不同;环境文明时代,是人口合理增长,资源得以合理运用,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的时代。
【变式训练】
3.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4.贵州威宁的草海像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云贵高原上。如今的草海,人鹤相亲的场面随处可见。然而,这里曾经历过堪称残酷的生存竞争。历史上的草海水面曾有45平方千米,水深有3—5米,因水中长满水草而得名。1958年人们开始排水造田,到70年代初,湖水被放干,草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975年统计,黑颈鹤只有35只,而水禽几乎绝迹。1982年重新筑坝恢复25平方千米的水面,草海才得以重现生机。1992年,连同水面周围120平方千米的湿地也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1)草海历史上曾一度出现水禽几乎绝迹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2)云贵高原的雨季主要是由于来自_____洋的_________带来的降水。
?? (3)云贵高原的东坡有世界最大的广西乐业天坑群。其成因是  (  )
?? A.外来星体的撞击 B.流水的侵蚀作用
?? C.地震的后果   D.火山口坑
?? (4)贵州草海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有何益处
方法技巧点拨
1.如何综合分析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环境因素中的人文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而自然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死亡率都有较大影响。
人口数量的变化应当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⑴从时间尺度看由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①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超过了环境的承载量,出现环境问题。
②人口数量增多,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⑵从空间尺度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严重。这主要是因为:
①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③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 如何区分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二者共性:①都属于自然环境范畴,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②原生环境是次生环境的基础,次生环境就是在原生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③发展演化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者差异:①人类干预程度不同。原生环境受人类影响小,其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次生环境则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②范围大小及变化趋势不同。原生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而次生环境(如耕地、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益扩大。
3.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①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缓解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⑥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⑵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体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也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4.如何认识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应从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向两个方面来认识
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城市地区主 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主要是因为:a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b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c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5.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包括了教育、安全、键康、总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改善。经济发展一定促使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未必就会带来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
6.如何区别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从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即本质内容判别。
①公平性原则:A.“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与与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与生物群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B.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②持续性原则:A.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便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B.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A.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B.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高考冲刺演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读“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a、b、c、d四曲线排序相对应的一组国家是
A.瑞典、墨西哥、日本、中国 B.瑞典、日本、中国、墨西哥
C.中国、墨西哥、日本、瑞典 D.日本、瑞典、墨西哥、中国
2.有关以上四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瑞典是北欧国家,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型
B.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人口年龄结构一直呈老年型
C.中国20世纪70年代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老龄化有所抬升
D.墨西哥属于北美洲,二战后人口老龄化加剧
上右图反映了目前不同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字母分别表示非洲、北美(不包括墨西哥)、亚洲和欧洲,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北美、欧洲、亚洲、非洲 B.非洲、亚洲、欧洲、北美
C.亚洲、北美、非洲、欧洲 D.非洲、北美、亚洲、欧洲
4.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B.传统型、现代型、过渡型、现代型
C.过渡型、现代型、过渡型、现代型 D.传统型、过渡型、过渡型、现代型
5.下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阶段(2)最有可能的是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生活中充满着地理知识,请你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判断6—7题:
6.近年来,我国北京、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在冬春季节均受到灾害性天气——强沙尘暴的袭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东南风将沙尘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运,形成沙尘天气
B.北方沙尘暴天气加剧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
C.我国尚未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
D.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惟一途径
7.2002年,厄尔尼诺现象又卷土重来,下列关于这种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B.每隔几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并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
C.这种现象使秘鲁沿海某些地区洪水泛滥,使太平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发生干旱
D.这种现象使全球降水总量剧增
由于气候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回答8—9题:
8.形成赤潮的直接原因是
A.海水综合治理差 B.海水中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C.海水受生活垃圾污染 D.水土流失严重,大量东南丘陵的红壤进入海洋
9.以下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哪一措施不可取
A.研制“无磷洗衣剂” B.及时打捞迅速生长的水藻
C.用化学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江河中 D.关闭生产洗涤剂的工
伦敦原有“雾都”之称。近年来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空气质量大为提高,雾日已不多见。在一些大城市每日有几百万人次作“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万,夜间只有十几万。据此回答10—11题:
10.过去,伦敦形成“雾都”的原因有
①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②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③生活中以煤、石油为燃料,空气中烟尘含量较高 ④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1.从伦敦老城区人口白天和夜间的变化,反映了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是
①分散城市职能②郊区城市化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④市区为第二、第三产业区,郊区为居民区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全球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把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我们惟有顺时而动、应势利导,积极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舍此别无良策。据此回答12—14题: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外籍劳动力被吸引到北美与西欧的原因是
①欧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②国际旧经济秩序已消除③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解放出大批劳动力 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经济全球化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有条件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②发达国家应当减少进口大量的石油和矿产资源③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环境保护④在环境保护中,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有
①人口问题②资源和环境问题③森林、矿产和生存问题④人口、城市和水资源问题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5-16题。
地区 总人口(万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① 9613 0.638 0.603 6163.2
② 1625 0.595 -0.054 5408.8
③ 3837 0.721 1.075 1180.0
④ 267 0.607 1.276 159.7
15.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共同的环境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 结合图回答17--18题。
17.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
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
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
18.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
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
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④汽车排放尾气
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②⑤
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20.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二、综合题
21.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①~⑤阶段中,出生率、死亡率都高的是____________阶段,出现“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是____________。
(2)从时间看,整个转变过程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处(填字母)。
(3)图中③相关图线反映的特征符合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____________型。
22.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浙江省绍兴夏履镇重视环境保护,1997年被联合国评为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材料2 长江上游某山区,人们在砍光烧尽的森林废墟上戳洞下种。
材料3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夏履镇人重视环境保护,他们走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全面发展,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长江上游某山区却走的是       的路子,结果是____________。
(3)从上述两个典型事例,深刻说明了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读世界及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数据表,回答问题:
地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4 0.9 1.5
A洲 4.0 1.4 2.6
B洲 1.0 1.2
C国 0.9 1.1
D国 1.5 0.6 0.9
E国 3.7 0.6 3.1
(1)计算B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格中,估计C国位于____________洲。
(2)表中三个国家是尼加拉瓜、韩国、德国,据数字所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判断,D国是____________。
(3)按照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发展进程,C国属于型,E国属于____________型。
24.阅读下列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2000年春,8次较严重的沙尘天气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据卫星遥感探测,这8次沙尘天气影响到我国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15个省区,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其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严重,实属罕见。
资料2:近年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2000年春,华北及西北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蒸发强烈,疏松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我国长期对草场资源掠夺性利用,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造成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北方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人们常常以采掘药材作为一项主要收入,过度开采麻黄、甘草、发菜等,从而大范围地破坏了植被。
⑴从以上资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2000年春肆虐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造成我国北方地区8次沙尘天气的主要锋面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快行冷锋    B.准静止锋    C.慢行冷锋     D.暖锋
⑶形成沙尘天气的冷气团按其产生源地属于:________。(选择填空)
A.热带海洋气团           B.热带大陆气团
 C.极地大陆气团           D.极地海洋气团
⑷沙尘天气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⑸西部开发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对此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⑵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⑶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变式训练】
1.⑴D   ⑵B 2.BD 3.D
4.(1)由于人们排水造田,草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印度 西南季风
?? (3)B (4)为鸟类提供栖息的场所。湿地中的植物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枯死后倒在水中,积存的二氧化碳不易分解出来,起到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作用。
【高考冲刺演练】
1.B 2.C 3.D 4.C 5.B 6.B 7.D 8.B 9.D `10.A
11.A 12.B 13.B 14.B 15.B 16.B 17.B 18.D 19.C 20.A
21.(1)① ⑤ (2)C (3)过渡
22.(1)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
(2)毁林开荒 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3)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
23.(1)—0.2% 欧 (2)韩国 (3)现代 过渡
24.⑴自然原因:2000年春气温偏高,大风多,降水少 人为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过度放牧 ⑵A ⑶C ⑷风力破坏,如大风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沙埋,如沙埋农田及房屋等 ⑸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开垦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所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盲目开垦所带来的土地沙化的生态损失;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东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开发西部,环保先行
25.⑴见下图:
⑵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⑶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按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
农村到农村
城市到城市
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
人口迁移分类
PAGE一、打印技巧
1.本资料页面设置为:
页边距:上边距2厘米、下边距1.5厘米、左右边距2.42厘米。
纸 张:16开、
分 栏:一栏
2.如果你是家庭用户,用A4打印机打印。请选用16开纸,直接打印就可以
3.如果你是教师用A3打印机打印制作学生试卷。请将页面设置为:
页边距:上边距2厘米、下边距1.5厘米、左右边距2.42厘米、横向。
纸 张:8开
分 栏:两栏、宽度40字符。
二、欢迎来我的首页,在这里您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我上传的所有作品,欢迎交换意见。
1.我的首页:http://www.21cnjy.com/user/72weihong/
2.精品资料: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72weihong&flag=J&softType=0
3.普通资料:http://www.21cnjy.com/user/72weihong/home_list.asp
温馨提示:请你将上述网址复制到地址栏敲回车,就可以访问到我的主页、精品资料、普通资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