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专题八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近十年来高考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符合高考“能力立意”和“关注社会现实”的指导思想,也符合“学习有用地理”的教学新理念。高考命题以案例为切入点,以图表和资料的形式来考查环境问题。在复习中必须将重点地区和热点事件相联系,必须将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相联系。本题主要包括人类最关心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专题既涉及到大气、水、石和生物四大圈层,也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本专题复习应做好学科内的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第22讲人口问题专题知识梳理人口增长地区和时间差异人口增长 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分布 四大稠密地区人 四大稀少地区口 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问 国内人口迁移题 粮食等供应不足数量迅速增长 就业问题严重生活水平难提高环境质量下降人口问题 城市人口问题 交通、住房、绿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问题 影响劳动生产率老年人本身问题考点精讲精析一、列表比较区别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类型 出现的时期 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原始型 人类社会初期 出生率、死亡率都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很慢 没有控制生育,频繁的战争、食物匮乏和医疗卫生条件差传统型 农业社会时期 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过渡型 产业革命以后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趋缓 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大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节育普及现代型 新技术革命以后 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趋于稳定;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降为负数 节育观念转变,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有所回升注意:一般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就某一特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低”。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数值如下:【例l】(2007·广东)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变化图(图乙),回答(1)~(2)题。(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lO%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 1990年以前 B. 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 D. 2004年以后【解析】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老龄化。由图甲可知,2004年该省人口出生率约为13%,死亡率约为7%,自然增长率为6%,所以总量仍呈增长态势。在图乙中分别读出四个时期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并与联合国标准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答案:(1)B(2)B二、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好确定。3.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的作用程度有多大,难以下结论。4.环境污染并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全面解决。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技术能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先进的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利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技术发展的本身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5.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人口增长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例2】读“1972年和1982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与生育率关系图”,回答下面两题。(1)此图说明A. 生育率与人均收入增长成正相关B.生育率与人均收入增长成负相关C.此期间内亚洲许多国家生育率下降幅度慢D. 此期间内亚洲许多国家人均收入增长快(2)图中亚洲国家中此期间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是 ( )A. 中国 B泰国 C.韩国 D. 马来西亚【解析】从图中曲线含义可以看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即二者是负相关的关系;图中还能看出,亚洲的中国、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人均收入增长较慢,但生育率下降很快。韩国的人均收入由1972年的900美元左右,到1982年增加到近1700美元,增长快于其他三国。答案:(1)B (2)C三、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2.对迁入地的影响①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②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例3】自古至今,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05年我国跨经济地带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经济地带 净流入(出)人口/万人 流入(出)资金/亿元东部经济地带 +4128 —4305.87中部经济地带 -2804 +2924.82西部经济地带 -1324 +1381.05注:“+”表示流入,“一”表示流出。材料二 2005年我国部分省区(下图)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注:“+”表示流入,“-”表示流出。省区 净流入(出)人口/万人 流入(出)资金/亿元① -870 +90749② +1560 -1627.22(1)结合材料一,说明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2)图中①②省区的名称分别是——和——(写简称)。分析我国人口流动对①省区产生的影响。【解析】(1)从材料一中能看出:中西部经济地带净流入人口为负值,说明总体上是人口迁出地;同期东部经济地带净流入人口为正值,即有大量人口迁入。则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从中部、西部经济地带流向东部经济地带。(2)①②省区分别是四川和广东。材料二中显示①省是人口迁出地,四川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份,人地矛盾突出,经济较落后;人口大量到发达地区务工既可缓解人地矛盾,同时表中也显示有大量资金带回四川,可以增加当地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从中部、西部经济地带流向东部经济地带(2)川或蜀 粤①省区是人口迁出地,人口大量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带回大量资金,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第23讲资源问题专题知识梳理气候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资 水资源问题源 矿产资源问题问 森林资源问题题 海洋资源问题能源问题考点精讲精析一、资源利用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其原因主要是过度砍伐和开垦。水资源短缺是因为人类消费量剧增,以及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耕地资源减少及退化主要是因为人口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矿产资源数量有限,而消费量增长很快,出现枯竭。【例1】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空白框内填写下列内容的序号: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2)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_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且放弃耕种后,恢复原生植被的周期也比较长,约__________年。(3)从图中信息可看出玛雅文明在15世纪、16世纪消失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解析】人类早期社会由于需要建筑材料和生活燃料,导致大量砍伐森林;由于刀耕火种,也导致砍伐森林。造成的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是玛雅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答案:(1)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为①②③⑤④(其中①②位置可互换) (2)水土流失流水侵蚀100(3)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性化二、我国能源问题1.我国能源结构问题(1)煤炭比重最高。原因: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带来问题:大气环境恶化,产生酸雨;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全球变暖。(2)天然气比重太低,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重点是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原因:天然气具有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等优点。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天然气较早,有较成熟的开发经验。2.我国能源利用问题问题:能源紧张,人均消费量低;能源利用率低,能耗大。对策:加强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使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渠道;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特别是东部能源紧缺地区);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例2】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读图并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93年后,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生产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的是________。目前我国可以出口的能源产品主要是__________。(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中开发利用持续增长最明显的是_________。这种能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世界部分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存在的首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率呈逐渐________趋势。从建设和谐社会出发,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解析】从图1可知我国能源的结构中,煤炭比重最大,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需要进口,煤炭产量大于消费量,一部分供出口。改革开放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能持续增长。我国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这里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从图2中可知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单位产值能耗大。由图3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已逐步降低。答案:(1)我国以煤炭为主,世界以石油为主(2)石油煤炭(3)水能西南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4)利用率低(或单位产值能耗高) (5)上升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第24讲环境问题专题知识梳理人 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类 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与 环境问题: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环 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境环 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境 地区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问 分布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题 国家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严重原因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 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考点精讲精析一、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说明①要明确各箭头的含义(图中箭头旁的文字即箭头的含义)。②明确各圆和圆环的含义。内圆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是指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问的空间(圆环)是指人类社会周围的地理环境。③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可表现为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例1】(2007·北京文综)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箭头 ( )A. 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B. 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2)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 ( )A. 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解析】(1)种植业获得的产品如粮食、蔬菜、瓜果、棉花等,提供给农户。(2)从农副产品循环利用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属于混合农业。答案:(1)B(2)D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异同自然灾害与环境都会造成环境异常或破坏,都会影响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其含义、成因、形式、强度和结果都存在明显差异。1.含义不同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而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然自然因素也能引起环境问题。2.成因不同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司题。3.强度不同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强度大等特点;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久而缓慢地危害人类健康。4.形式不同(如下表所示)类型 表现形式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异常(黑子、耀斑等)、新星爆发、陨石袭击(陨石流)、慧星冲击、电磁异常、粒子流冲击等气象灾害 又称大气圈灾害,包括旱灾、涝灾、暴风雪、冰雹、风灾(台风、飓风)、酷热、寒潮、雷电等水文灾害 又称水圈灾害,包括侵蚀、冰川、海啸、陆沉(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海岸坍塌、地裂、地陷等地质灾害 包括泥石流灾害、滑坡、古今构造运动、山崩、火山爆发、坍塌、地裂、地陷等生物灾害 生态突变、物种灭绝、森林火灾、虫灾、鼠害等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例2】(2007·广东)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A. 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 生活污水排放增多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1坐标曲线的变化趋势读出,关键是表述清楚。赤潮是由水中N、P等营养元素过多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生,导致水体质量下降的水体污染。过多的N、P元素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和养殖业投放过度的饲料、肥料,故选BDE。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下降。结合题目所给的两幅图,在该地区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可针对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逐条回答,难度不大。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专题训练专题八 环境问题第22讲 人口问题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列材料和美国人口构成情况图,回答1~2题。美国人口普查局近日宣布,在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早晨7时46分,美国人口总数将突破三亿大关,这是美国人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1.美国人口增长与中国人口增长相比较,其显著的特点是( )A.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呈负增长C.人口机械增长比重大 D.人口死亡率低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积极的影响是 ( )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性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3.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 可知 (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C.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D.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读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回答4~5题。4.①和②两幅图表示的国家是 ( )A.①为发展中国家,②为发达国家B.①为发达国家,②为发展中国家C.①和②都表示发达国家D.①和②都表示发展中国家5.①类国家老年人口比重过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增长过慢C.医疗水平高,人的寿命太长D.医疗水平低,新生婴儿存活率太低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6~7题。6.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双选) (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7.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双选)(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8~10题。8.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9.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的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10.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C.印度 D.泰国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1~13题。1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人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C.③ D.⑥12.近几年,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C.④ D.⑤1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C.④ D.⑥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14.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15.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综合题16.下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为________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__型,判断的依据是人口的绝对数量________________,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__。(2)右图为__________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_____型,判断的依据是人口的绝对数量_________,增长速度________,甚至出现_________增长。(3)从人口的年龄结构分析:左图___________岁以下人口比重大,说明人口__________数字大。(4)右图人口的年龄结构呈_________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23讲 资源问题一、单项选择题下表表示1998年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不同能源发电量的构成。据此回答1~2题。1.表中字母与所示国家匹配正确的是 ( )A.a—法国、b—加拿大、c—日本、d—德国B.a—德国、b—日本、c—加拿大、d—法国C.a—加拿大、b—法国、c—德国、d—日本D. a—日本、b—加拿大、c—德国、d—法国2.我国与表中a所示国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以水电为主,a国以火电为主 B.我国和a国的煤炭都基本自给C.我国石油基本自给,a国依赖进口D.在火力发电中,我国以煤炭为主'a国天然气比重最高读“黄河干流部分河段水质状况图”,回答3~5题。3.B附近河段的水质要好于A附近河段,原因可能是 ( )A.A附近河段工业发达,污染严重,B河段附近没有工业污染B. A河段支流多,B河段支流少C.B河段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比A河段强D.A河段流域年蒸发量大于B河段4.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 ( )A.都以土地荒漠化为主 B.都以水土流失为主C.甲以土地荒漠化为主,乙以水土流失为主D.乙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甲以水土流失为主5.C河段的支流和水系的密度明显大于B附近河段,原因是C河段 ( )A.附近地区的地形平坦,而B河段附近地区地形起伏大B.流经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流水对地表的作用比B河段附近强C.附近地区地形更为破碎D.位于B河段的下游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超过50%。不少专家认为:将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氢等,用作生产和生活能源,是中国未来能源的希望所在,发展生物能源可以促进中国的能源安全。据此回答6~9题。6.将淀粉质生物加工成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的过程遵循了 ( )A.地质循环规律 B.大气循环规律C.水循环规律 D.生物循环规律7.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酒精生产国,酒精燃料汽车曾占到巴西汽车市场的90%多,巴西燃料酒精生产的主要原料是 ( )A.甘蔗 B.林木 C.甘薯 D.小麦8.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好处有 ( )①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及促进农民增收②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④可以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有关试验表明,我国南方的荒山、荒坡,北方的盐碱地,西部的戈壁、沙漠,都可以用来种植淀粉质生物,选择这种类型的土地发展生物能源,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扩大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 B.提高难以利用土地的质量C.增加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收入 D.缓解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相争的矛盾读下表,回答10~11题。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入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水资源 人口总数 耕地资源东北 5.56% 8.76% 16.97%① 46.44% 19.55% 14.44%② 33.72% 38.04% 25.40%③ 6.14% 26.0l% 31.19%④ 8.14% 7.03% 11.99%10.①②③④序号对应的地区依次排列分别是 (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11.①②③④序号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水已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图为世界主要城市用水价格比较图。根据下图回答12~14题。12.六城市中河流径流变化明显且河流汛期出现在当地冬季的是 ( )A.悉尼 B.罗马 C.巴黎 D.东京13.2001年我国北京等许多城市都提高用水价格,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税收 B.与国际水价接轨C.倡导节约用水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4.因缺水导致华北平原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是 ( )A.农业减产B.土壤盐碱化加重C.地下水外流人海D.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增大二、综合题15.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十几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示意图。(百万吨)材料二在第三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上,东盟国家计划开凿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克拉地峡运河。图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拟开辟的部分石油进口线路示意图。(1)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成品油从_____年开始净进口;原油从_________年开始净进口。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国能源消费是否已进入“石油时代” (2)对我国石油运输而言,中缅输油管道、克拉地峡运河航线与现行的马六甲海峡航线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克拉地峡运河若开通,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为减轻我国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第24讲 环境问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从中国主要河流水质状况看,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A.I类水质 B.Ⅱ类水质C.Ⅲ类水质 D.Ⅳ类水质2.下列我国河流中,水污染状况可能最严重的是 ( )A.珠江 B.海河C.塔里木河 D.松花江近年来,我国北方频频遭受沙尘暴袭击。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3~5题。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 5 6 13 14 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3.最容易使华北地区发生强沙尘暴的冷空气是 ( )A.冬季的寒潮暴发 B.春季的冷锋活动C.夏季的暖锋活动 D.秋季的冷空气南侵4.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容易恶化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出现沙化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下列措施最有效的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场B.降低干旱区农业人口比例,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C.在干旱区退耕还草、退耕还牧D.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减轻干旱地的生态压力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图回答6~7题。6.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 )A.湖南 B.广西C.黑龙江 D.山东7.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产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资源 B.技术C.水源 D.人们的观念和政策下图为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的物流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该生态工业示范区可能位于 ( )A.江苏宜兴 B.湖北武汉C.广西贵港 D.山东青岛9.此生态工业示范区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系统间只通过废弃物的交换而衔接C.造纸厂的布局属市场指向型D.各环节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读我国某地区1965~1988年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毫米/年)图,回答10~12题。10.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11.地面下沉对该地区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B.造成农田局部低洼,形成积水,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有利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12.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均匀B.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地面沉降速度慢C.该地区所在的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最大的优势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D.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13.“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字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14.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小的趋势 ②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③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④洋流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②④二、综合题15.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2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2在城市CO、NO2排放量中的比重。)(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小的方式是__________;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______。(2)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3)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多项选择)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4)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比较甲乙两市的交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高考二轮复习·地理参考答案第20讲 小题训练1.A 2.DA代表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B代表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汉族不属于少数民族。3.C一般来说,我国南方的河流径流量大,北方河流径流量小;东部的河流径流量大,西部河流径流量小。题中四条河流中,黑龙江长度大,由于蒸发量小,径流量大;由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故含沙量小。海河由于发源于黄土高原,含沙量大。4.C题中四条河流中,除伊犁河主要由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外,其余三条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都是大气降水。5.C 6.B从空间位置能看出,该区域为秦岭山地及其南北的汉江谷地、渭河平原地区。则图中温度带由Ⅱ~V热量条件越来越差,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影响。乙河流域为汉江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而热量条件充足;甲河流域为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不如乙河流域。7.B从三角坐标图能看出,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②地区盐碱化现象严重且有水土流失和寒潮灾害,③地区盐碱化最严重,④地区寒潮灾害严重。河南省地处中部,西部为黄土高原而水土流失较严重,东部为黄淮海平原而盐碱化灾害严重,冬春季的寒潮影响也较大;故②——河南组合是正确的。8.B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区生产技术水平高,单位GDP能耗低,单位工业增加值低,故M不可能是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只可能是山西。9.C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比重大,1997年达10.6%,仅次于美国(25.2%)。GDP能耗在世界处于较高水平,能源发展速度跟不上能源消耗。10.B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处在山脉南坡,大约位于33。40′N处,此处的海拔约为2200米,解题时应注意山地②年降水最多处与地形区所对应地区要一致。11.C图中①地7月平均气温约为26℃,一月平均气温约为一4℃,年较差为30℃。12.D根据经纬度可知,①地为秦岭北坡的渭河谷地,④地为四川盆地。由于四川盆地有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冬季风,故冬季气温较高。13.C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形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东北河流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较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以夏汛水量最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由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流还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判断甲气温最低,从降水量线看丙降水最多,甲最少。14.B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该区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则热量相对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15.D在气候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发展,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由于有较多的水源,农牧活动多而会对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沙化现象。16.(1)京津唐 B(2)分散北京的城市职能,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降低北京生产性耗水,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的矛盾。(3)增加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能力;是缓解渤海其他港口运输压力的重要措施;对于完善华北铁路网结构,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考二轮复习·地理参考答案第2l讲 听课手册(1)A (2)C根据经纬度和地形剖面特征可知图a为北美洲,图b为南美洲。①为北美洲西部的落基山,③为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南美洲西侧中低纬海域的洋流为秘鲁寒流。第21讲 小题训练1.C该岛屿是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大洋洲。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故冬温夏凉,四季如春。2.A塔斯马尼亚岛中部地势高,所以中部地区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朝北凸出。3.C非洲南部陆地上为高压,非洲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为低压,根据冬季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进行判断,故为7月。4.B a地为高压,故等值线数值为1012百帕。5.A根据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影响,可求出北回归线附近为东北风控制。6.D根据图中等压线分析可知,M地受低压槽控制。7.C图中显示,俄罗斯首批经济特区集中在欧洲部分,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同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石油资源较少,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8.B本题考查利用其他地理事物进行空间相邻地理事物的定位能力。根据经纬度位置、河流和湖泊形状及海陆位置,可以确认甲是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上的大高加索山。9.D借助地理位置,确认地理特征是完成本题的关键。从图形所示的位置来看,乙国的气候较为干燥,只能发展畜牧业。10.A本题知识联系性强,考查物质特征、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要求具有比较分析能力。石油是流体,其运送属于大宗货物,途中没有铁路,离海洋较远,所以管道运输最合适。11.C 12.D图中数据很显明由沿海向内陆增大,并且在半岛上等值线呈闭合状,则最大可能是距海里程。欧洲由于轮廓破碎,使海洋深入内陆,从而加强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但对其平原地形的形成影响很小。13.A根据经纬的长度可大约估计出A地所在国的面积。14.B图中为马六甲海峡,是石油运输通道,石油污染严重。15.C D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I)点时,北极点可能出现极昼I力Ⅱ尔各答正午太阳高度可能增大,也可能缩小;北京昼夜时间相差不是最小,也不是去南极考察和旅游的最好季节。16.D C处小岛布局重工业,靠近运输要道,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C处与A处之间有宽阔的海面可起到卫生防护作用。17.(1)(4)交通便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与文化生活区之间建有绿化带。(1)影响种植业的主要自然条件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由图中的105~E和40~N以南及重要的地名信息——黄河,可确定甲区域为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题目所设问题是宁夏平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由于宁夏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多大风、沙尘天气,导致土壤水分蒸发旺盛,土壤含盐量增加。由此可确定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条件有降水少、多风沙和土壤盐碱化。对应的治理措施应该是引黄灌溉、营造防护林(营造农田防护林)、科学排灌(合理灌溉)。(2)由80。E~90。E和北回归线及恒河这一重要地名信息,可确定乙区域为恒河下游平原及恒河三角洲地区。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即雨热同期。地处恒河下游平原和恒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稻种植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乙区域是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之一,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该地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3)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等要素往往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如含沙量大小与植被疏密;水位季节变化大小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小;流速、流量大小与年降水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及凌汛现象与河流所处纬度高低、冬季寒冷程度(冬季气温<0E,则有结冰期)及河流的流向有关(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且有结冰期的河流,即有凌汛现象)。(4)本题中A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并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区)的布局,如考虑风向、河流、交通、环境等,而是在充分考虑了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Y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回答A工业区布局合理性应率着既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被破坏,又要不能限制Y城市的空间发展的基础上来综合分析。所以此题一般合理性布局应回答;近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便于机械工业产品的运出和原材料的运入;与文化生活区之间有绿化带,有利于防护工业区对文化生活区的环境污染;位于与季风向垂直的郊外,对老城区及文化生活区的污染小。从题干中提炼出来的A工业区布局的特殊规律应是距老城区的10余千米建立工业区,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但同时也为老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发展余地。高考二轮复习·地理参考答案第22讲 小题训练1.C 2.B从图中可知,美国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的比重也大。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文化的扩散及文化多样化的形成。3.C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长;最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小于低学历段;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4.B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小。5.B①类国家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大。6. CD在已知图的前提条件下,比较各图例所占比重,可排除AB。7.AD人口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决定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可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8.B对比分析该图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o~15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9.A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可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10.B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可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现代型”人口增长类型的突出特点。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11.C 12.D 13.A本题较易,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在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迁移就越明显地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伊拉克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居民大量外迁。美国西部、南部阳光充足,吸引老年人从东北部迁出。14.D从图中可知,a区域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符合传统型的特点;而b区域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符合过渡型的特点15.B c区域为现代型,其特点为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水平高,再加上教育水平高,受教育时间长,养育子女成本较高,因此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16.(1)发展中 过渡 大 快 (2)发达 现代 小 慢 负 (3)15 净增 (4)老年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本题是通过分析人口“金字塔”图来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的差异性,读图可获取人口年龄结构等地理信息。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出生率和死亡率状况形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又将影响到将来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另外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少年儿童系数(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等都是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常用指标。高考二轮复习·地理参考答案第23讲 小题训练1.D 2.D根据表格中各种电力的比重进行判断。加拿大以水电比例最高,法国以核电比例最高,而德国的水电比例最小,因为德国河流水流较平缓,落差较小;我国与日本的能源结构进行比较,我国以煤炭的火电占的比例最高,而日本以天然气占的比例最大。3.C B河段是Ⅳ类水质比A河段水质好,B河段上游附近的兰州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城市,所以不可能没有污染;B河段比A河段流量大,更新速度快,自我净化能力强。4.D甲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是主要的环境问题;乙更靠近我国西北荒漠地区,荒漠化是主要的环境问题。5.B C河段水系密度较大的原因除了与其所在的位置更接近季风区,降水较多有关之外,还与该地的地表性质有关,该地是疏松的黄土层,受流水侵蚀作用强,易形成线状流水。6.D本题稍易,考查地理环境中的地质、水、生物与大气循环的原理与应用。而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利用生物发展生物能源。7.A本题较易,考查巴西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由于巴西热量与水分条件很好,所以酒精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甘蔗。8.A发展生物能源不能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9.D本题较难,考查我国土地的利用原因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之所以在中、低产田等地发展淀粉质生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决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相争的矛盾,而其他则为次要的目的。lO.B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耕地较少;东南地区水、耕地、人口都较丰富;华北地区人口、耕地较多,水资源较少;西北地区水资源、人口、耕地都较少。11.B人均耕地一耕地资源百分比÷人口总数百分比,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2.B六城市中只有罗马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河流雨水补给多。13.C提高水价的目的是用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倡导节约用水。14.D缺水必然会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导致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增大。15.(1)1992 1996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在70%左右,石油、天然气比重在25%左右,所以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 。(2)中缅输油管道线路、克拉地峡运河航线比马六甲海峡航线距离短,可节省运输时间和能源;且中缅输油管道线路一部分在中国和缅甸境内,在陆地上进行管道运输,可摆脱过分依靠马六甲海峡航线的局面。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位置十分重要,其经济主要以出口贸易、航运和旅游业为主,如果克拉地峡运河航线开通,将使得其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中心的地位受到影响,从而给新加坡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3)加紧勘探、开发国内新油田及海上油气田;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国内其他能源;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率;提倡节约用油。高考二轮复习·地理参考答案第24讲 小题训练1.C 2.B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的理解能力。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比例最大的水质为Ⅲ类水质的水体。河流污染状况受其流速、流量等水文特征和排入的污染物两个因素决定,海河的流量较小且流域内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因此水污染情况最严重。3.B春季快行冷锋盛行,而锋前暖空气较干燥,易发生沙尘、大风天气。4.A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加上人类生产活动不当,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加快。5.c恢复地面植被,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能有效地防治风沙。6.B根据联系图可知,该地盛产甘蔗,而甘蔗生长需水量大,生长期长,产区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7.D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技术都已具备,关键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缺乏政策的支持。8.C 9.D本题稍难,考查当地农作物的分布及工业。由于该地主要经济作物为甘蔗,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较强的阳光、充足的水肥,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海南等。10.C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下沉的主要原因。11.A地面下沉是不均匀的,这将导致地下管道移位,甚至破裂,使城市排污管道、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通讯设施破坏。12.C受地下水开采不均的影响,地面沉降的分布不均匀,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地面沉降快。由经纬度位置及图中的地名可知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沿海地区,主要在河北沿海地区,石油、铁矿资源丰富。13.B生产规模适当的前提是人口数量适中,其结果是人类的需求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而人类生产活动能符合自然规律必然要能认识自然规律,这就需要人们有较高的素质。14.B15.(1)地铁小轿车 (2)平均上下班距离与平均上下班时间(3)BCD(4)①拥堵问题表现:都出现了交通拥堵问题;甲市更为拥堵。原因:两市人口密集、运量大;甲市机动车总量大、道路网密度较小、出行方式中小车比重大。建议:甲市控制私家车的增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网密度;乙市继续控制机动车的增长、提高道路网密度、优化公交线路。②污染问题:表现:均出现交通噪音、汽车尾气污染;乙市污染分担率高于甲市。原因:机动车总量大,环保措施不力。建议:适当控制机动车总量,采用环保技术装置、加强相关管理措施。(1)公交、小轿车运行线路位于地表,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地铁运行线路位于地表之下,受天气影响小;地铁不占据道路面积,公交运量大,数量少,占据道路面积小,小轿车数量多、运量小,占据面积大。(2)城市交通是否拥堵,主要看车辆单位时间内所走距离的长短。(3)一个城市大气中的CO、NO,的总量不仅与汽车排放尾气量的多少有关,还与该市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的多少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排放量的大小有关。(4)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市车辆在单位时间走的距离都比较短,并且走同样的距离,甲市车辆用的时间更长。城市本身人口比乡村就大,由图中可知,甲城市道路网密度较小,并且出租车承担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更加加剧了拥堵现象。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结合生活实际问题,针对以上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由图可知,甲、乙两市存在交通噪声、尾气污染且乙市高于甲市,回忆教材城市交通污染解决措施结合两市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可提出适当的合理化建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25 页 (共 25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