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案全集

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读图思考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点拨:
时间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省 主要在内地和边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内地省、自治区 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 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 为什么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点拨: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经济因素 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点拨:古代:战争 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意: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作业设计
1、请你用自己的话阐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请你通过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其他因素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
1必修二第一单元地理基础知识梳理
1.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______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随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其人口增长处在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的过程。
3.
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增长特征 典型分布地区
出生率及原因 死亡率及原因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 预期寿命
原始低增长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
低速增长阶段
4.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4‰,发展中的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为__________型、___________型,但中国已是_________型;发达国家普遍的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_____型。
5.人口问题的空间表现(见《学习与评价》)
6.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人口迁移——二战前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后,欧洲人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洲人到__________,主要原因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后,人口迁移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二战前相比,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变化,_______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的迁入,__________、________继续是人口的净迁入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移民主要来源地。
人口流动——[案例1]外籍劳工流动
原因:
流向:
影响 对迁入地 对迁出地
对环境 有利
不利
对社会经济 有利
不利
[案例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民工流”
原因:
流向:
影响 对迁入地 对迁出地
对环境 有利
不利
对社会经济 有利
不利
7.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融合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流。世界上因人口迁移近百年来兴起的移民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略)。原因是:东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______________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它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_____________量,是一______________值。
所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的首要因素,____________的影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环境人口容量一方面具有_________________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另一方面又具有_____________性,可根据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资源,可__________估算出环境人口容量。
9.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使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的一数量。我国要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具体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章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
教具准备: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点拨: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活动: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列出资料清单。 2.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说明: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点拨: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活动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点拨: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点拨: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三、比较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课后作业:完成P48活动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
坦开阔、土壤肥沃、气
温温和、降水丰富等
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
机械化水
平高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生产率高
产量高
商品率高




粮食需求少
1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教学目的:
1. 掌握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 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3. 结合实例,理解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4. 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区位。
教学重点:
1. 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 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影响工业区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第三章我们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自然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如何呢?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 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生产需哪些投入?有哪些产出?
土地、资金、能源、水源劳动力、动力、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料、零配件
有产品产出
2、 工厂选址要考虑区位因素哪些?从经济利益看如何选择?
工厂选址要考虑区位因素:市场、土地、水源、工人、政策、原料、动力和运输条件。
从经济利益看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区位,最佳区位;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 根据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工业生产有哪些类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运输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失重大) 甜菜、甘蔗制糖工业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易损坏) 食品、家具、印刷、饮料
运输成本高(原料到产品不减重或增重)
动力指向型 需大量能源供应的(水电、火电、油田) 炼铝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需劳动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较高的(接近高等教育、科技发达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4、 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业区位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料和市场对钢铁工业的影响:资源型钢铁工业,主要接近煤铁资源产地,其次接近消费市场;市场型钢铁工业首先接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其次利用交通运输便利条件,第三是人才和技术优势。
5、 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在区位选择时有哪些原则?
污染空气的水泥厂、酿造厂等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污染水源的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鞋厂的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6、 举例说明政策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国防需要:20世纪50年代的内地工业
政府政策: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工业、目前的本部开发
工业习惯(个人偏好):沿海外资企业
工业惯性:历史原因
【总结新课】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等。根据主导区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工业类型。工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科技水平及个人的因素。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四章第一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四章第一节
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目的:
1、 掌握工业联系的原因及主要方式。
2、 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3、 掌握工业地域的类型及工业地域的形成,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发展特点。
4、 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5、 了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2. 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众多工业的选择对某地域形成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
【讲授新课】
1、 工业联系有哪两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工业联系有工序工业联系和空间地域联系两种形式。
工序工业联系是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的产品是下一家的原料;
空间地域联系是共同利用工业基础设施、其它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当地廉价劳动力,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
2、 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的什么现象?根据联系形式的不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工序工业联系产生相关工业集聚,便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空间地域联系产生了空间地域集聚,共用设施节省投资,运输量大靠近港口、铁路枢纽,耗能大的接近电站。
3、 工业地域是什么基础上产生的?从成因看有哪两种形式?从发展程度看有哪两种类型?
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
从发展程度看有高级工业地域和低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钢铁石化汽车地域大企业多规模大,形成高级工业地域;食品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形成低级工业地域。
4、 工业分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有哪两种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工厂间协作要求不高,形成工业分散现象。
主要有原件小型化分散,轻、薄、短、小的原料或产品运输量小,运输成本小,如电子工业;产品结构复杂化分散,结构复杂、零部件多、零部件生产分散分布。
5、 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是如何联系的?
工业分散后工业地域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手段联系起来。
【总结新课】
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形成,根据工业地域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二种地域类型,工业在集聚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也形成工业的分散。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四章第二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四章第二节
第3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教学目的:
1. 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工业部门。
2. 理解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
3. 结合中国实例,分析我国传统企业存在问题和整治措施与发展方向。
4. 了解新兴工业区形成的背景。掌握新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及主要类型。
5. 掌握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优势。
6. 掌握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了解美国“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理解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原因。
7. 结合中国实例,分析我国乡镇企业、高技术工业区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的措施与成效。
2. 掌握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优势。
3. 掌握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了解美国“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中的地位。理解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原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工业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工业区。那么,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讲授新课】
1、 传统工业区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传统工业区的共同特征:以煤、铁资源为基础,大型传统工业钢铁、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耗能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开始衰落。
2、 说出世界上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3、 分析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离铁矿区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便捷的交通——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水运条件好、广阔的市场——西欧和德国工业区发达、鲁尔区本身是消费中心。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在五大传统工业)、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和出口钢国家增多、经济危机、钢产品的替代品增多)、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鲁尔区原有的生产组织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鲁尔区的饱和状态造成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整治措施:见课本。
4、 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条件、主导因素是什么?与鲁尔区的条件有什么异同?
区位条件:炼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接近市场
主导因素:资源
异同比较:同:煤炭、交通、市场。异:鲁尔区仅煤
5、 新工业区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世界上有哪些典型的新工业区?
特征:时间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后)、
地区新:不接近原料、市场、注重交通和技术;
组织新: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
典型新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美国西海岸“硅谷”
6、 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模式。
意大利新工业区分布在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
区位条件:。
自身优势 大批廉价劳动力;市场信息灵通
国内环境 政府的大力支持;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外部环境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工业特点:
特点 说明
生产规模 小 企业雇员250人以下
工业部门 轻工业 成本低、工艺考究、高质
工业类型 同类型相关工业
工业水平 高度专业化 单一专业化生产
工业分布 分散 小城镇、农村、家庭
发展模式: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生产。
7、 分析我国温州乡镇工业和意大利新兴工业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大批廉价劳动力、企业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企业高度专业化、资本集中程度低。
不同之处:意大利:企业间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企业集团。
温 州:协作联系不够,多家企业竞争,规模效应差。
8、 分析美国硅谷的工业特点、区位条件。
工业特点:
高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比较的特点
高技术工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高 低
产品增加值 大 小
生产增长速度 快 慢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短 长
投入中的研究开发费用 多 少
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高科技工业的环境要求;
(2)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高科技工业的环境要求;
(3)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高科技工业的技术支持;
(4)便捷的交通——工业和市场的联系纽带;
(5)军事订货——“硅谷”的特殊优势;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产品更新的动力。
9、 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比较项目 美国“硅谷”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
生产结构 高科技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快、更新快、研发费用高 生产分散、资本分散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环境优美 小城镇、农村
劳力技术 从业人员高水平、高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
10、 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美国“硅谷” 中关村
相同点 紧邻高校和科技院所、政府的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点 中关村科研经费不足、科技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专业化配套不够、市场制度和法规不完善
问题 中关村离市区近、环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经费不足、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
【总结新课】
传统工业区的共同特征:以煤、铁资源为基础,大型传统工业钢铁、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耗能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开始衰落。新工业区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世界上有哪些典型的新工业区?
特征:时间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后)、
地区新:不接近原料、市场、注重交通和技术;
组织新: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
典型新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美国西海岸“硅谷”。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四章第三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四章第三节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知识讲解]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和制约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三、典型案例——南昆铁路
1.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
2.意义:
⑴可以把西南内陆的资源优势同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⑵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3.南昆铁路建设的决定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
4.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四、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五、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交通线路的改变与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能力训练]
1. 投资少、运费低、运速慢、运量大的运输方式为:
A.水路 B.管理 C.铁路 D.公路
2.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的运输方式是:
A .航空 B.公路 C.铁路 D.水路
3. 下列运输特点的叙述,属于铁路运输的是:
A.速度最快,运价最高 B.可以从门到门进行运输,灵活机动
C.速度最慢、运价最低 D.速度比较快,运载量比较大
4.运输工具与运输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 ( )
A.航空运输    B.管道运输   C.海底隧道    D.地下铁路运输
5.我国“四大工程”中属于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是 ( )
A.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B.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6. 有关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线、点交织,形成不同的形式和层次 ②对交通运输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地形障碍 ③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才能形成交通运输网 ④现代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具有日益网络化、高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04年普通高校全国招生考试地理模拟卷二第15~16题)下图是我国公路、水运、铁路、民航分别在1985年、1996年货运周转量所占百分比示意图,据此判断7~8题。
7. 与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A.公路、水运、铁路、民航 B.铁路、公路、水运、民航
C.水运、公路、铁路、民航 D.公路、铁路、水运、民航
8.关于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客运和货运一直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B.货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运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C.货运一直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客运一直以铁路和水运为主
D.货运一直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客运一直以公路和水运为主
(2003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第17~19题)人们从事商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场合进行,这些地点和场合称为商业中心或商业网点。据此回答9~10题。
9. 关于商业中心的正确叙述是
A.一座城市只有一个商业中心 B.商业街应该建在城市居民区内
C.城市中心商业街以市场最优为原则 D.城市边缘商业街以货源最优为原则
10.关于商业网点的叙述
A.山区应比平原多设固定商业网点,以保证偏僻地区居民的生活所需
B.两个地区间的商品若能互补,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C.瓶装啤酒向远距离的商业网点销售,能提高经济效益
D.商业活动一定要走出家门,在公共场合进行
11. 交通干线力求从城市边缘通过,最主要的目的是:
A.节约交通线路建设费用 B.分流通过枢纽的客货流
C.减轻市区内交通的压力 D.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2. 下列对商业网点叙述,错误的有:
A.商业网点一般由若干个商店组成
B.影响商业网点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
C.商业网点的密度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D.商业网点的发展主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影响
1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
A.交通运输网 B.邮政网络 C.电信网络 D.商业网点
14.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市的商业中心,它的布局是以 ( )
A.市场为最优原则 B.交通为最优原则
C.自然条件为最优原则 D.人流量最大为最优原则
15.下列运输方式的选择,正确的是
A.从火车站运送50吨货物到20千米远的市区各仓库选择公路运输
B.从成都运送100吨钢材到拉萨选择铁路运输
C.从山西运送5000吨煤到北京选择水路运输
D.从深圳运送20千克急救药品到香港选择飞机运输
16.读右图世界主要航海线与海港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主要航海线:
A.西欧各港口到 洲东岸港口。
B.西欧各港经 海峡、 海、 运河到西亚、南亚、东亚各港。
C.西欧各港口经非洲 到亚洲各港口。
D.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 运河到北美西海岸各港口,特大船只须绕道南美南端的 海峡。
E.西欧和北美洲东岸各港到 东岸各港口。
(2)根据图中数字填写各港口名称:
①英国除伦敦以外的第二大港 ;
②法国地中海沿岸重要港口 ;
③世界第一大港 ;④ ;⑤ ;
⑥日本东京附近大港口 ;⑦ ;
⑧ ;⑨ ;⑩ 。
17.(柳州市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第31题)阅读下列材料与相关地图回答有关问题。
2003年6月8日下午2时16分,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工程奠基仪式在南岸桥址慈溪隆重举行。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国道主干线——同三线(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兴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67公里。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大桥确保2003年内开工建设,计划2008建成,2009年通车。
建设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于宁波乃至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的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桥建设有利地接轨上海,提高宁波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网络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宁波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交通枢纽,进一步提升宁波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市政府提出了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公里浙江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的设想。洋山深水港工程包括深水港区、芦潮港海港新城以及连接港区和港城的东海大桥。东海大桥工程,起于上海市浦东南汇区芦潮港,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总投资达70多亿。
(1)杭州湾大桥的规划建设表明影响交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
(2)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 。(多项选择)
A.北仑港的经济腹地范围扩大了
B.只有宁波和嘉兴受益
C.大桥突破了原有的交通格局,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网布局更加完善
D.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龙头作用将更加明显
E.海盐郑家埭和慈溪水路湾两地可以大力建设经济开发区以吸引投资者建厂
(3)影响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自然区位因素有 。(多项选择)
A.气候 B.钱江潮 C.地质条件 D.科技
(4)上海在浙江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体现了 。(多项选择)
A.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在急剧缩小 B.港口建成后将对宁波北仑港具有严峻的挑战
C.黄浦江水深不足限制了上海港的进一步发展 D.使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5)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区城市密集,请从自然因素分析原因?(4分)
18.读下图回答:
(1)A、B表示流通部门的特点是 性和 性。
(2)图A表明交通运输的特点是实现了 位移,而图B则起着 和 社会的作用。
(3)图A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计量单位是 ,图B则采用 。
19.读下列两幅图,回答:
(1)两幅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山区为林区,平原为水稻区,则山区向外出售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等。买进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地区 ,因为山区人口相对_______ _;交通环境______________。
(4)商业街、商业小区属于____________形式网点,适合于_________图(甲乙)。
[能力训练答案]
1.A 2.B 3.D 4. B 5.D 6.D 7.B 8.B 9.C 10.B 11.C 12.D13.C14.A15.A
16.(1)A北美 B直布罗陀 地中 苏伊士 C好望角 D巴拿马 麦哲伦 E南美 (2)①利物浦 ②马赛 ③鹿特丹 ④孟买 ⑤新加坡 ⑥横滨 ⑦圣弗朗西斯科 ⑧纽约 ⑨悉尼 ⑩里约热内卢
17.(1)社会经济因素 (2)ACDE(3)ABC(4)BCD(5)该地区属于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气候宜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水运便利。
18.(1)生产过程具有系统性和网络性 (2)客货流 联络 协调 (3)吨千米或人千米 信息量和距离
19.(1)甲图 (2)林产品 土特产品 粮食 棉花
(3)小 稀少 闭塞 (4)固定 乙
铁路线网
公路线网
水路线网
航空线网
A
B
邮 路
电 缆
电 波
客、货流起点
信息源
信息接收设备
客、货流终点

乙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本单元主要探讨人口的变化这一课题。人口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空间变化,而人口数量的变化又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本单元我们从人口的数量变化中人口的自然增长谈起。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1.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不断增长
(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读图思考
1.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那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点拨: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2.(1)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拨:(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均较快。
(2)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的关系:
A :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B:农业的发展使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因为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等得到改善,人们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因为节育还不普及,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因此出生率仍然很高,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
3.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点拨: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增大也会导致人口增加。
(3)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以来(图1.3)
原因:过去的100多年来,伴随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活动
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点拨:第一年增加:20万×2%=4000人
第11年增加:20万×2%×2%×2%×2%×2%×2%×2%×2%×2%×1.7%=4063人
2.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点拨:信息: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平衡 (图1.4)。
(1)大洲之间的差异
读图思考
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点拨: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
2.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点拨:此部分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在上课时由学生分析说明。具体略
(2)国家之间的差异
增长速度 原因分析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预计 举例 备注
发达国家 缓慢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占了每年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
发展中国家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 中国、印度
4.人口政策(图1.5)
此部分可以采取由学生阅读——学生讨论(图下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读图思考
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 为什么
点拨:不能 可以从各国的国情不同,人们的生育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方面分析
阅读此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为课下阅读处理
通过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到
i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其发展趋势与人口大国的人口自然增长密切相关。
ii由于人口大国中人口基数太大,造成虽然多数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逐步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在较快增长,并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iii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采取适宜本国实际情况的人口政策,合理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势在必行。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划分: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图1.6)
读图思考
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此部分可以采取由学生分组讨论(图下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
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史阶段
原始型 高 高 低 原始社会时期
传统型 高 低 高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现代型 低 低 低 现代社会时期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
原因: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地区差异: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历史上所学知识从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不同?发达国家之间有什么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备注
发达国家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整个世界讲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4)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疑问解答: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表1.2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
可以进一步有数据来验证。假定有两个总数相同的人口,各自的年龄结构与分年龄组死亡率见下表: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0.93
乙 人口数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2.2 0.7 0.81
由上表看出,分年龄组死亡率甲人口小于乙人口,说明实际上甲人口的死亡率比乙人口小,但计算出的总人口甲死亡率却大于乙人口。这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比较多,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模式: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案例1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例子——芬兰(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化情况分析)
2.了解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原因。
(1)前工业化时期——原始型
18世纪中期,芬兰在普通农民中实行土地私有制,自由建立小农场,这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那时劳动力需要量大,人口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生存环境较恶劣,人口死亡率也高。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传统型
工业化开始后,芬兰人口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至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1.4%,人口增长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型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至1960年产业工人约发展到了人口的30%。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开垦新土地受到了限制,芬兰南部的很多小居民点扩大,人口集中。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从而使城市生活方式普遍得到认同。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芬兰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加之社会福利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日益普及,使得生育率大大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芬兰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开始进入现代型。
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模式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板书设计: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不断增长
(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平衡
(1)大洲之间的差异(2)国家之间的差异
4.人口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
(2)划分: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原始型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 ( )
A.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极高死亡率,很高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 )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3.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 )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二、P7页活动题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读图思考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点拨: 时间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省 主要在内地和边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内地省、自治区 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 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 为什么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点拨: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经济因素 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点拨:古代:战争 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意: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作业设计
1、请你用自己的话阐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请你通过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情感目标
1.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本部分建议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量从未还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引言)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
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本部分建议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
(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
教师总结
(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2)
I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II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
2.衡量指标
(二)环境人口容量
1. 概念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
2.特点
3.概念提出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有 ( )
A.科技水平→获取资源数量→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文化 →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C.科技水平 ← 环境人口容量←资源获取量
D.人口文化→ 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
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 )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最终会达到人口容量极限,但会经历漫长时间
B.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
C.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D.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正确的是 ( )
A.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
B.在假定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绝对量的估计
C.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D.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大致相同
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
5.完成P14活动题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其他因素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
科学技术
资源数量
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
容量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15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图中信息 引申信息 经营方式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地区人力耕种的水稻田、地势低平、红色土壤; 气候湿热、机械化程度低。 人力耕种的水稻田
澳大利亚牧场 澳大利亚牧场上放养的羊群、草茂密,远处有树林; 地势平坦,降水较图3.1地区少。 牧场
教师归纳: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 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点拨: 1.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点拨:2.江西的千烟洲是丘陵山区,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丘陵山区耕作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坡度小的缓坡和地势更为平坦的谷地,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地势更为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因地制宜发展鱼塘养鱼业。地形条件是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一甘蔗地一鱼塘一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①候均温是指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
点拨:3.一般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同样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产品,农民收益是逐渐递增的。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鲜花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紧邻港澳台地区,便于出口,市场需求量大。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我们既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提示:案例1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点拨(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点拨(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点拨此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任意发挥,进行讨论。
[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为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案例。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活动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提示通过阅读案例完成活动1的内容。根据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一牧羊带在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结合地图册中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图,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完成活动中题2的要求。
参考答案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降水、温度、水源等自然条件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早期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羊业逐渐演化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板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四、混合农业
1.概念: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课后作业:
1.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的河西走廊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2.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以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2.略。
第三章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
教具准备: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点拨: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活动: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列出资料清单。 2.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说明: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点拨: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活动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点拨: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点拨: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三、比较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课后作业:完成P48活动题。
第三章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案例4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 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题。
(对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活动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点拨: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2.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点拨:3.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3.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潘帕斯草原等的地理位置。)
2)、发展过程——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4)、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奶牛,
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4.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多紧邻消费市场(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活动
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 (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提示:图3.19和3.20反映出西欧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参考答案: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2)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提示:表3.1反映了西欧城市化水平高,说明市场因素对乳畜业的重要影响。右下图说明了西欧饮食习惯对乳畜业形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
提示:通过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3.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提示:可以从气候、草场条件、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相比,西欧的乳畜业接近市场。气候条件不同,草场质量不同,欧洲以奶牛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则以肉牛为主。后者远离市场,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说明了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读图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了乳畜业的特点。同时对比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板书设计: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主要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
3.典型代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2)(3)
2)发展过程——
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②③
二、乳畜业
1.概念:
2.生产对象:
3.产品:
4.分布:
课后作业:作一个市场调查
分别找到奶酪、黄油等奶制品、普通袋装牛奶的包装袋,阅读保质期、产地等信息,比较一下,市场上常见的奶制品、袋装鲜奶的产地分布是否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
坦开阔、土壤肥沃、气
温温和、降水丰富等
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
机械化水
平高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生产率高
产量高
商品率高




粮食需求少
等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1第三章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
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占重要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占重要地位。
案例4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 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2.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重要信息。
3、结合案例4完成活动题。
(对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取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分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活动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点拨: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2.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
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率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点拨:3.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3.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读图要求:在世界地图上,熟悉以上国家及地区、潘帕斯草原等的地理位置。)
2)、发展过程——
印第安人自由自在的放牧业(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到欧洲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
②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
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4)、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出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奶牛,
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4.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多紧邻消费市场(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活动
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 (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提示:图3.19和3.20反映出西欧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参考答案: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2)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提示:表3.1反映了西欧城市化水平高,说明市场因素对乳畜业的重要影响。右下图说明了西欧饮食习惯对乳畜业形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
提示:通过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3.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提示:可以从气候、草场条件、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相比,西欧的乳畜业接近市场。气候条件不同,草场质量不同,欧洲以奶牛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则以肉牛为主。后者远离市场,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说明了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读图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了乳畜业的特点。同时对比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板书设计: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征: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主要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
3.典型代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
1)有利的区位条件——
(1)(2)(3)
2)发展过程——
粗放的自给游牧业→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3)为促进牧牛业发展,阿根廷人作了如下工作:
①②③
二、乳畜业
1.概念:
2.生产对象:
3.产品:
4.分布:
课后作业:作一个市场调查
分别找到奶酪、黄油等奶制品、普通袋装牛奶的包装袋,阅读保质期、产地等信息,比较一下,市场上常见的奶制品、袋装鲜奶的产地分布是否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
等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1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梳理
1.城市起源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城市数量 城市规模 城市职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世界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中美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化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6.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原因: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世界六大城市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展异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其它现象 图形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低(除 _____外)
9.城市是人类对环境造成影响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区域 ,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
10.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因是,随着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市的居住环境的影响:原因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会产生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这些因素是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分布。
人文因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13.河流为城市提供的功能: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14.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大多数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
15.城市分布与地形、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如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是因为平原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矿业城市:中国的煤城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钢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石油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
17.城市分布的规律,在交通运输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18.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减弱,_______、 _____________始终影响城市的区位选择,__________ 、___________成为新的影响因素。
19.城市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城市活动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部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
22.中心地理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服务种类 服务级别 服务范围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大城市
小城市
22.
城市主要功能区 区位特点 区位要求
23.中央商务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____________,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主导因素。 一方面,由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工业、住宅的______能力不同。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___________分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居民区的选择。如__________________差异,导致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出现,且两者有______________发展的趋势。
23.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常见的模式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及未来_________________。
24.地域文化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城市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往往反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如美国大城市多高楼大厦,而在欧洲城市中心很少见到。第五章 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目的:
1. 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2. 了解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
3.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
1. 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2. 现代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制约的因素
难点: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第四章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工业的发展总是和交通运输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那么,交通运输对工业的影响如何呢?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讲授新课】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对象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造价高、占地广、短距离运输成本高 远距离、数量大、时间紧、费用低
公路 机动灵活方便、周转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距离、数量小、时间紧
水运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远距离、数量大、时间不紧、费用低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高。 远距离、数量小、时间紧、不计运费
管道 动量大损耗小、安全、连续性强 设备投资大、连续性差 远、量大、易挥发、外流货物
2、 世界交通运输方式在发展上有哪些趋势?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例如:高速铁路,提高速度、缩短距离、增加能力。巨型油轮(集装箱),增大载量、节省费用、便于装卸、安全运输。
3、 交通运输网由哪些要素构成?运输网有哪两种形式?分哪三个层次?
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线(铁路、公路、航道、管道)和交通点(港口、车站、航空港)
运输网有单一和综合运输网二种形式。
分国家级、省级和大区级三个层次。
4、 交通运输网的点线布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交通运输网的点线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南昆铁路的建成可以开发沿线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华南交通网;带动、繁荣沿线贫困地区的发展;它的也我国有雄厚的科技力量的支持。
【总结新课】
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线(铁路、公路、航道、管道)和交通点(港口、车站、航空港);运输网有单一和综合运输网二种形式。分国家级、省级和大区级三个层次。交通运输网的点线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五章第一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五章第一节
第2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1、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
3、 探讨交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
2. 探讨交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难点:交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发展轴。今天我们来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讲授新课】
1、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有怎样的影响?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湖南的株洲城市沿铁路线发展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沿交通干线形成南北狭长带状形态。
2、 浙江嘉兴城市形态的演变和京杭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分别说明了什么?
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3、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
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
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
4、 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变化说明了什么?交通线的改变对集镇有什么影响?
北京在元朝形成钟楼市场;到了明清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到民国时期,北京形成环状商业中心。这种变化说明了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同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交通线的改变引起集镇的繁荣和衰落。
【总结新课】
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同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交通线的改变引起集镇的繁荣和衰落。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五章第二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五章第二节第六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讲解]
1.人类文明的演进的四个阶段
比较项目 前发展阶段 低发展阶段 高发展阶段 持续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自然的态度
环境响应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问题
⑴环境自净能力
⑵环境污染的产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分布
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间、人与生物种群间、国家地区间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持续性原则: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③共同性原则:大气、海洋、生物资源均属于全球共有,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全球整体协调解决。
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严重的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7.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2.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
A.近20年来 B.采猎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农业文明时期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 )
A.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D.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4.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A.发展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协调问题
5.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
A.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读“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判断6-8题
6.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 B.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C.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恶化 D.酸雨污染、气候变暖
7.图中问题①、②产生的后果分别是 ( )
A.引发赤潮现象;臭氧层出现空洞
B.产生“公害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会变小
C.鱼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洪水灾害增多
D.酸雨现象、气候恶化
8.图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9.目前城市环境中最常发生的污染有:( )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放射性污染 ⑤噪声污染⑥土壤污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10.关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①只有生态破坏而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
②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形成的
③范围小,问题严重,主要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
④解决和治理环境问题的难度不一定比城市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有(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而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2.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B.固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C.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D.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
1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了(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
A.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1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当今意义的环境问题 ②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 ③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④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案,下列叙述组合正确的是( )
①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经济
③引导超前消费等措施促进生产
④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势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7.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是( )
A.加大环保力度,实施资源无偿使用
B.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放在第一位
C.转变消费观念,以高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D.强化环保执法力度,控制经济发展
读右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19.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20.图中“神黄”铁路运输的物资中,运量较大的物资可能是 ( )
A.煤炭 B.机械产品 C.棉花 D.粮食
二、综合题
21.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
22.读下图,并完成有关问题: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C.农林牧综合治理
D.水土流失严重 E.水土流失减轻 F.毁林开荒 G.粮食单产提高
(2)在上述各环节中,摆脱恶性循环,导致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3)若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某地发生上述恶性循环,会不会形成沙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电池污染环境后,重金属会迁移富集,进入人体。
(1)在上图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土壤_____,地下水_____,植物______,畜禽______。
(2)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对生活垃圾进行___________投放;由专门部门回收后,再从环境角度出发进行___________处理。同时,可以进行废物利用。
(3)用所学知识说明称重金属污染为“隐形杀手”的原因:
24.读图甲和图乙,并阅读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地球上的碳循环示意图。
(1)自然界中的哪些过程可以消耗CO2: 。
(2)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选择填空)。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过度砍伐森林
C.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 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做燃料
(3)如果以CO2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聚造成所谓温室效应,那么由于 、
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4)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山西保德县的天桥村,全村1000多口人,过去靠种玉米、土豆为生,生活不算富裕,村干部为带领大家脱贫,办起了12个石灰窑。近两年收入多了,但地里玉米只长杆不结重穗,土豆也长得不好,原先外销的土豆还得从外地买入。
材料二: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冰层变薄,每年结冰期减少2至3周。生活在这里的北极熊要觅食冰层上的动物为主,现在食物减少,只能经常光顾周围的小城。
材料三:现在的太原平均每天拆除一根烟囱,每年投入6亿元进行清洁生产工作。
(1)天桥村的玉米、土豆减少的原因是:
A.土壤的组成变化 B.土壤PH值变化
C.农业劳动力减少 D.大气污染
(2)天桥村走这样的致富路可取吗?为什么?
(3)哈德逊湾冰期缩短的原因是 ,造成的原因是①
② 。
(4)太原拆除烟囱的目的是
[能力训练答案]
1.D 2.C 3.D 4.A 5.A 6.C 7.C 8.B 9.C 10.C 11.A 12.D13.A14.D15.C16.A17.B18.C19.A20.A
21.(1)0.30-0.32 1.1—1.5 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2.(1)如下图 (2)农林牧综合治理 (3)不会,但会使水土流失加剧
23.(1)A B C D (2)分类 无公害 (3)重金属污染可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传递,最后到达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当人体内的重金属它集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就会损害人的肌体、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易被人们发觉;到发觉时,往往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
24.(1)绿色植物的生产发育,石灰岩的熔蚀,河、湖、海水对CO2的溶解等
(2)B D (3)海水受热膨胀 冰川融化 (4)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
25.(1)B (2)不可取,这样走致富路虽然钱多了,但影响了大气环境,使土壤呈碱性,肥力下降,最终影响产业生产,破坏了生态环境。(3)全球变暖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 ②砍伐森林,减少了吸收CO2的数量,降低了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4)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烟尘和CO2,是解决太原市大气污染的有力措施。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物质
能量









④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读图思考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 2.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案例4
通过案例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①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
②图2.22和2.23用伦敦市的发展来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4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活动(第35页) 结合图2.20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点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一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过渡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读图思考读图2.19,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读取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
点拨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提示比较 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
点拨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提示结合 P33的阅读内容,完成该题。
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
板书设计:
2.3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
2.城市化含义: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1)拉力:(2)推力: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一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课后作业:P34活动
参考答案: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日本于189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未来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图2.25)。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问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不利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圈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人们的健康
水圈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教材图2.26)
(指导学生读图2.26及图下文字,填写下表,初步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活动
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阅读图2.27,分析下列问题。
1).测算1995~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城市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
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点拨:1).1995—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年增长率为1%。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 1 2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活动
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从图2.28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点拨: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人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 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针对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的缺点,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合理即可。
案例5
通过案例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从而为城市建设服务。
2、城市的发展必须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努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威海作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我们更应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板书设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必修二第四单元地理基础知识梳理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它们是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联系纽带。
2、 交通运输的概念、: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在交通运输中,即不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只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手段。
交通运输主要由各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等构成。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现代交通运输的五种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优缺点见《学习与评价》)
4、 选择运输方式: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
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应根据运输对象的__________________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实现合理运输。
5、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各种________________,通过与各种______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形成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7.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信是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手段,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的作用,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通信类型
利用媒介
主要业务
主要影响因素
现在,电信通信发展的高水平是______________的诞生,大大地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
9. 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桥梁。
10.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
11.基本的交通运输线路有: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
12..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第一,科学地进行运输量的预测,第二,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路线,第三,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原则,确定线路的路径和走向。
1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和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长期以来,________________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_________________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决定性因素。
[案例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4.交通站点是指交通线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15.交通枢纽可分为________交通枢纽和_________交通枢纽。一种交通运输干线相互衔接、交会的地区所建的站点就是的________交通枢纽,如西藏的拉萨是单一的__________枢纽;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衔接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是运输网中的心脏。
16.交通运输站点的建设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7.港口是水运的起讫点,拥有自己的服务区,即___________;港口一般通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与腹地的广大地区相联系。
18.港口具有一定面积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可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因此,港口的区位不仅受_________条件(即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影响,还受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案例分析上海港建设的区位因素]
19.航空港建设的区位因素(见《学习与评价第118页》)
20.城市道路是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而建设的。
各种主次干道和支路等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形成网络,这就是。不同的城市,其道路网的特点不相同,如合肥市、北京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国巴黎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城市的交通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措施: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2.城市的地域形态,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3.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聚落的形态及其扩展方向。
交通发展阶段 水运为主时代 公路、铁路的兴起 现代快捷交通
城市分布形态
从上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的变迁和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分布,也造成了一些城市的兴衰。
交通工具的变化 步行——马车时期 火车——电车时期 汽车时期 高速公路时期
城市的空间形态
2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便利的地区,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从而发展为商业中心——
原因是,一方面是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便利的地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
4.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
教学重点:
1.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 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
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
【讲授新课】
1、 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时期 生产方式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 群体采集和狩猎 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没有对人类构成危险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 工业科技突飞猛进 出现污染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谋求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 背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思想: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2、 人类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4、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
从城乡看:城市,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密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强度过大,农村的生态破坏严重。
从全球看: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均严重,且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工业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5、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经济目标 环境观念 经济行为 措施
传统经济 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价值 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先污染后治理
发展经济 经济、环境、教育、健康、安全等领域 人类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 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 发展中产生,发展中治理
环境问题是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产生。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
6、 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总结新课】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六章第一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六章第一节
第2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的:
1、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 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 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案例中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实战。
4、 认识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情感和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1.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
难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是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在全球面临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如何面对我们的国家的环境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讲授新课】
1、 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的理由?
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
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
所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
2、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这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
3、 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在工业生产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到废物处理,实行全过程治理。资源持续利用,控制污染,提高效益。在农业生产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实行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新型能源。
【总结新课】
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决定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
【课后作业】:
1、完成高一地理第二册填图册第六章第二节
2、完成高一地理同步导学第六章第二节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情感目标
1.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本部分建议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量从未还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引言)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
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本部分建议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
(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
教师总结
(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2)
I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II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
2.衡量指标
(二)环境人口容量
1. 概念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
2.特点
3.概念提出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有 ( )
A.科技水平→获取资源数量→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文化 →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C.科技水平 ← 环境人口容量←资源获取量
D.人口文化→ 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
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 )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最终会达到人口容量极限,但会经历漫长时间
B.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
C.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D.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正确的是 ( )
A.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
B.在假定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绝对量的估计
C.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D.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大致相同
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
5.完成P14活动题
科学技术
资源数量
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
容量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1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
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
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 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
举例 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
成都城市形态图 兰州城市形态图 重庆城市形态图
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图2.2)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读图思考
图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点拨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A商业区
I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II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III中心商务区(CBD)
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
读图思考(图2.4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增加了垂直方向上的利用率
B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结合图2.3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分析说明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 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C工业区
I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II布局: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指明重点,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态和不同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联系实际,分析事例,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3.类型划分: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2)功能分区的特点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练习设计
一、填空题:
1.商业中心是一定地区的物质集聚中心,也是 中心。
2.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__________功能用地。在大多数的城市中,它的面积往往占城市空间的_____到____。
3.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______和________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就形成了________。
二、综合分析题
1.读教材图2.6,分析香港有哪些功能区,以及不同类型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2. 找一幅你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的平面图,看看这个城市有没有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在空间上是如何分布的。
参考答案:
一、1. 服务 2住宅 40% 60%
3.交通通达性 地价 高度集聚 功能区
二、1.香港的功能区主要有商业中心区、混合土地利用带、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和工业区。商业中心集中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香港的中心地带;混合合土地利用带分布在商业中心区外侧;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混合土地利用带的外侧,如九龙塘和半山区及山顶,还有远离闹市区,环境优美的舂坎角;低级住宅区则主要分布在混合土地利用带和高级住宅区外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远离商业中心区,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如荃湾、葵涌、观塘、柴湾、黄竹坑等地。
2.联系实际,置身于生活,了解自己家乡的城市功能分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旅游区等,并简要说明各自分布的方位。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模式 形成 形状 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同心圆 (图2.7a)
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扇形或楔形 (图2.7b)
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图2.7c)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 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 —— 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图2.8)
地理位置 通达度 土地价格或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最好 最贵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 次之 比较贵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差 比较低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建议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 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 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 ——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 ——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分异明显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板书设计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I交通便捷程度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其他因素
I收入 II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IV历史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课后练习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的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最终取决于( )
A.各种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C.各种活动的科学技术水平
D.各种活动的从业人员多少
2.在市中心的附近出现住宅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在市中心附近,住宅付租水平最高
B.在市中心附近,通达度好、繁华,适合建高级住宅区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公路,通达度低,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附近,人口密集,住宅的需求量大
3.课后活动题(第24页)
参考答案 1.A 2.C
3 .方案二较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容易产生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在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在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A
B
C
商业
住宅
工业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与市中心
的距离
地租水平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PAGE
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如北京、济南、威海等,我们知道,这些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等级是是不同的,那么城市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第二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等级
1.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但是不同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划分是不同的。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
2.分类(从小到大):一般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阅读此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为课下阅读处理
通过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到
i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依据: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
ii分类(四类): 特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此外还有城镇型居民点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说明: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如果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可以大致画出这个城市的服务范围。
1.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①不固定②无明确的界线
过渡探讨:联系学生的体验和实际,引导学生讨论:
①城市为区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
②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内容相同吗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完成P26“活动”。
活动
结合表2.1和图2.11,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月良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 为什么
(1)购买纸、笔、米、 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
1.要求学生看表2.1,将枣强镇、衡水市、石家庄市按照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城市等级判定。
2.依据表2.1内容,判断枣强镇附近居民出行到衡水市和石家庄市的距离和频率。
3.将表2.1上的代表三组服务的数字填入表中,并解释原因。
活动点拨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寻求的服务功能 (1) (2) (3)
依据表2.1,可以知道枣强镇人口有3.7万人,为小城镇,它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多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阴近的层民来说,距离近,前往该地的频率大;衡水市人口有41.5万人,为中等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级别提高,多是人们生活所需的耐用品、较高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前往该地的频率较少;石家庄市人口有87.5万人,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丰富、级别较高,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远,前往该地的频率更少。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
服务种类 少 多 更多
级别 低 高 更高
服务范围 较小(本县) 较大(各县乃至全省) 可扩展至全国
服务设施 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 除了有县城的一般职能之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
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发达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③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上海市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2.能够分析上海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同时也位于中国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使得上海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1)通过案例2用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作用。
(2)结合上海市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同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等级
1.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2.分类(从小到大):一般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1.范围:
2.特点: ①不固定 ②无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
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服务设施
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
课后作业:
请学生收集大庆市资料,阐明有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也可以提升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城市的等级划分和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关系。我们知道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一、城市等级体系
1.概念
过渡:我们这里以德国南部为例来分析城市等级体系的有关问题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2.13,完成读图思考的问题。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每一等级城镇之间距离远近,比较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特点。
读图思考
1.图中的城镇共有几个等级
点拨三个
2.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城镇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3.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4.试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
点拨学生讨论,只要合理即可。
过渡:从图2.13中还可以看出,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本部分为选学内容,可根据具体实际合理安排)
1.前提条件:
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理解)
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b.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这时,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
c.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咸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讨论:请同学们思考
①图2.15中城市有几个等级?
②找出表示每一等级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线条颜色?
③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3.理论基础:德国南部城市
4.意义: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利用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成功地指导了“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了解A、B、C三级各自的服务功能、人口规模。
3.阅读图2.16,找出A、B、C三级居民点数目,各自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分析了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同时又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的案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等级体系
1.概念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
1.前提条件:
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
3.理论基础:德国南部城市
4.意义: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课后作业: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教师选定一个地区范围,为学生提供资料或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完成活动要求内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服务范围的嵌套关系和体系。
PAGE
1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知识讲解]
 1.工业生产活动
(1)工业的投入和产出
特点:对自然要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在地域上灵活,季节性不明显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能源、资金、科技等
工业产品(主要满足生产需要重工业、主要满足生活需要轻工业)
工业三废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工业区位的选择
鞍钢区位特点:近煤铁产地→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宝钢区位特点:海陆交通便利,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进口;煤来自安徽淮南、山西等地。→接近消费市场
3.环境需要对我国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大气污染: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发达国家集中→分散,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从经济角度而言,需要集中,从生态环境而言,需要分散。
4.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
(1)工业集聚
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
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形成新兴工业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2)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共用基础设施
发育程度较低:一些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发育程度较高: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5.传统工业区
(1)概述
著名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2)鲁尔区
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整治措施
附:匹兹堡工业的变迁:美国的“钢都”,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如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N公司。
6.新兴工业区
(1)概况
形成: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发展条件(教材P69图4.15)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3)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崛起因素
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注意:
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
②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③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能力训练]
1.读“某种工业受布局因素影响程度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水产品加工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各组工厂之间生产协作关系十分密切的是( )
A.钢铁厂与棉纺织厂 B.化工厂与自行车厂
C.电子元件厂与无线电厂 D.冶金厂与服装厂
3.关于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般来说,发展水果罐头加工工业、制糖工业、化学工业时,应首先考虑消费市场
B.世界工业布局都是由集中趋向分散
C.攀枝花、重庆、贵阳、武汉、兰州、金昌、西安等工业中心,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D.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应用以及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4.工业企业:①电子工业②家具制造③石油加工④普通服装厂⑤印刷厂⑥甜菜制糖⑦水泥厂⑧有色冶金,其布局主导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主要考虑劳动力因素的有:①⑤⑥
A. 按接近原料产地的有:③④⑥⑦
A. 按接近能源供应地的有:③④⑧
D.按接近消费市场的有:②③⑤
5.右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 )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啤酒生产
C.汽车、造船、水泥
D.炼铜、奶制品、制鞋
6.下列工业部门属于市场导向型的是( )
A. 炼铝厂 B. 啤酒厂 C. 制糖厂 D.普通服装制造厂
读下图,判断7—10题。
7.图中属新兴工业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20世纪50年代以后,图中①工业区开始衰落,下列关于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结构单一
B.劳动力素质下降
C.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D.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9.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图中③工业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的
A.东北和东南  B.西北和西南  C.西北和东南 D.东北和西南
10.图中①工业区所在地区,内河航运发达,关于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B.水量丰富,变化较大
C.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D.运河沟通,河网稠密
11.下列排序不正确的是(  )
  A.钢铁工业区位指向变化:煤炭→铁矿石→港口
  B.工业城市形成:钢铁厂→钢铁工业区→钢铁城市
  C.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D.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糕点厂→糕点城
12.下列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低的是(  )
  A.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D.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13.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区位条件的错误叙述是(  )
  A.优质的铁矿   B.丰富的煤炭   C.充足的水源  D.便捷的交通
14.关于鲁尔区的正确叙述是(  )
  A.被称为“法国工业的心脏”  
B.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C.西欧发达的农业为它提供了广阔市场
  D.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15.下图是某城市的布局状况,该城市要新建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和服装厂各一个,请在图中A、B、C、D、E五个地点选择,并说明理由。
⑴火力发电厂应建在 处,理由是 。
⑵自来水厂应建在 处,理由是 。
⑶印染厂应建在 处,理由是 。
⑷服装厂应建在 处,理由是 。
1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甲地气候的________(大陆性或海洋性)显著,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图中500米以上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该地形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_______。
⑶丙、丁两城均是该国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其中丙城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上与丁城钢铁工业兴起条件相似的著名钢铁工业城市(区)是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城市或工业区)。
⑷乙地的主要农产品是__________,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答案]
1.D 2.C 3.D 4.D 5.D 6.B 7.D8.B9.C10.B11.D 12.D13.A14.B
15.⑴E 位于郊区并接近铁路,便于运入煤炭 ;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⑵C 处在河流上游,水源清洁 ⑶B 处在河流下游,污水不会影响市区的水源 ⑷A 位于居民区,便于就近销售产品和职工上班
16.(1)大陆性 距离海洋较远 (2)阿巴拉契亚山脉 煤 (3)接近铁矿产地(五大湖西部铁矿资源丰富),五大湖便利的交通,接近消费市场。英国 伯明翰 (4)乳畜产品 接近消费市场。
投入
产出
环境需要对工业
区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集聚
形成类型
性质分类
劳力
原料
市场
能源


①①


50
60
A
CA
DA
EA
盛行风向
城 镇
50
等高线
铁路线
河 流
BA“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教学避免肤浅化、教条化、口号化,要使学生从情感、精神的层面上关注农民工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教学安排:
1、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2、帮助学生设计调查表格。
3、进行调查汇报,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相关资料:
1、 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亿左右。
2、 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
当然,这种分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工的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独特的经济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虽然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
3、 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
(1) 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
(2) 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
(3) 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安全事故频繁。
4、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
(1)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2)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3)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 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
(1) 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
(2) 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3) 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
(4) 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
(5) 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