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期中考-九上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4大类重难点分层集训-尖子生培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期中考-九上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4大类重难点分层集训-尖子生培优

资源简介

期中复习--第2章
一、金属材料和化学性质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
②金属置换反应、制取及工业用途
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曲线与计算、探究题

二、有机物及有机材料
主要考察点:①有机物认识
②有机物燃烧方程式及计算有机物质量、化学式等

三、物质分类
主要考察点:①掌握各种物质种类及区别、定义
②选择分类中包含、被包含关系


四、物质的转化-氧化还原
期末考及中考考察范围最广,难度最大,一二单元都是为这部分服务的,需要后期慢慢的积累。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装置及现象
②探究H2 O2 CO2 H2O等混合气体种类及质量
③实验装置选择及功能相关考点
④氧化还原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








一、金属材料和化学性质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
②金属置换反应、制取及工业用途
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曲线与计算、探究题
1、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2.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铜、硝酸锌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C.c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铜 D.d点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3.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4.小金查阅资料了解商店出售的涂料添加剂“金粉”和“银粉”,发现“金粉”是用黄铜片(铜锌合金)经过碾碎和抛光制成的,“银粉”是纯铝加热熔融成液体后喷雾成的微细铝粉。他通过实验来验证“金粉”和“银粉”的组成。
(1)取少量“金粉”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金粉”是铜锌合金,则可观察到有 ▲ 产生,且试管底部有难溶性固体;过滤、洗涤、烘干可得到难溶性固体铜粉。请你设计实验证实此固体粉末为铜粉: ▲ 。
(2)若想通过“银粉”和稀盐酸反应来测定“银粉”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确定“银粉”中的金属是铝,则在实验中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 。


二、有机物及有机材料
主要考察点:①有机物认识
②有机物燃烧方程式及计算有机物质量、化学式等
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①将无色气体充分燃烧;②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浓硫酸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7.2g;③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8.8g。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A. 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H2和CH4 B. 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CH4
C. 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CO和H2 D. 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3.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4.化学上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4.6g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则该有机物中(  )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实验中用去氧气的质量为9.6g
C.?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该有机物可能为甲烷(CH4)
5.下面是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反应。自然界中最简单的烯烃是乙烯(化学式C2H4),它易燃烧,请写出乙烯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 。


三、物质分类
主要考察点:①掌握各种物质种类及区别、定义
②选择分类中包含、被包含关系
1.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能与动能属于包含关系 B.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C.单质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化合物与有机物属于并列关系
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②化合物? B.④碱、⑤氧化物? 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 ?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3.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A??????B.?B?????C.?C?????D.?D
4.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B.?反应②是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物质的转化-氧化还原
期末考及中考考察范围最广,难度最大,一二单元都是为这部分服务的,需要后期慢慢的积累。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装置及现象
②探究H2 O2 CO2 H2O等混合气体种类及质量
③实验装置选择及功能相关考点
④氧化还原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
1、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实验开始时都应先加热、后通入气体,目的是避免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
B.两实验发生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
C.两实验均可通过观察黑色氧化铜变红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D.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气体的密度不同
2、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装置验证某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种气体(假设每步操作中,参加反应的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

(1)该同学验证三种气体一定存在。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  ) →(  )→D→(  )→ (  )(填“A”、“B”、“C”或“E”);
(2)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3)混合气体通过A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3、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过程分析。
资料1: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图1中用草酸制得实验所需的CO,应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为获得纯净的CO与铁红反应,
现采用如下图2装置进行实验:

(2)实验前应先 。
(3)进入D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 (填字母)
a.浓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4)B装置的作用是 。
(5)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①加热前: ;
②停止加热后: 。
(6)写出D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 。
分析与计算:已知铁的常见氧化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如表所示。

(7)称取铁红样品10.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
①D中充分反应后得到Fe粉的质量为mg,则 <m< 。
②实验前后称得E装置增重6.6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
实验评价:
反思a:本实验如果缺少C装置(不考虑其它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反思b:请指出上述实验装置中的一个明显缺陷是 。

4、如图所示是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的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炭粉在高温下转化为一氧化碳。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装置D中玻璃管内的实验现象为 。
(4)该套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应在装置E后放置燃着的酒精灯处理尾气。这样做的原因是__ 。

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 它由Cu 、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 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__________; 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________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3所示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__ __。
(2)应该选择____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____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__ ____。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____ _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_ ____。
【反思评价】 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考虑,图4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已经探究得到该塑料含有C、H元素,是否含氧元素尚不明确,且该塑料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最终确定塑料组成元素是否含氧元素(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序号)。

(1)A装置制取的氧气中混有少量水蒸汽,为使C装置中塑料碎屑完全在纯氧中燃烧,装置B中的试剂为 (填名称);
(2)根据实验要求,F装置中的液体是为了吸收 气体。E、F两个装置是否能调换顺序?理由是什么? ;
(3)若没有连接G装置,则将使该塑料样品中C、H元素的质量测量值分别 ;
A.偏大、编大 B.偏小、偏小 C.偏大、无影响 D.无影响、偏小
(4)若该样品质量为3.5g,E、F装置实验前后质量分别增加了7.2g、8.8g,则通过计算判断,该样品的组成元素 (填“含”或“不含”)氧元素;

7、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CO又有C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按图5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 __;
(2)B装置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 __;
(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__ __ ___;
(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__ __(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CO又有CO2;
(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__ __。

8、乙醇是以高粱、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CO生成。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确认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以产物中有H2O的现象是               ;能确认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               。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的作用是          ;C装置的作用是     ;D装置的作用是      。
(3)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2的总质量为25.2 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     g,产物中H2O的质量为     g。
(4)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甲烷的水合物。质量相等的甲烷和乙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产生CO2的质量较多的是     。

9.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是由C、H、O、Na、Ca中的元素组成,其中甲~戊是由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非金属固体单质,甲和乙是常用的灭火剂,丁可发生中和反应。它们转化关系如图一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略去)。
(1)物质乙的化学式为   。
(2)生成物质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物质既能与丙又能与戊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填序号)。
A.锌 B.稀硫酸 C.氧化铁 D.氯化钡
(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丁溶液的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二所示。
①请解释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   。
②表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
(5)现有物质己与氧化铜两种粉末的混合物3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放入带有气体导管的大试管中,高温加热该混合物一段时间后,产生4.4g二氧化碳,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保留至0.1%)。
期中复习--第2章
一、金属材料和化学性质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
②金属置换反应、制取及工业用途
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曲线与计算、探究题

二、有机物及有机材料
主要考察点:①有机物认识
②有机物燃烧方程式及计算有机物质量、化学式等

三、物质分类
主要考察点:①掌握各种物质种类及区别、定义
②选择分类中包含、被包含关系


四、物质的转化-氧化还原
期末考及中考考察范围最广,难度最大,一二单元都是为这部分服务的,需要后期慢慢的积累。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装置及现象
②探究H2 O2 CO2 H2O等混合气体种类及质量
③实验装置选择及功能相关考点
④氧化还原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








一、金属材料和化学性质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材料特性及应用
②金属置换反应、制取及工业用途
③认识金属与酸的反应曲线与计算、探究题
1、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 B.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
C.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 D.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解析】由生成H2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三种金属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时,相同时间内放出氢气质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为Y>X>Z,可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应为Y>X>Z;三种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则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X>Y>Z;要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要知道三种金属的化合价,而题中没有给出相关金属的化合价,因此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答案:A

2.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铜、硝酸锌 B.向b点所得固体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C.c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铜 D.d点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解析】A、a点时锌和部分硝酸银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锌、剩余的硝酸银和没有反应的硝酸铜,故错误;B、b点时锌和硝酸银恰好反应,固体中只有银一种物质,加入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错误;C、b~c段是锌和硝酸铜反应,c点表示锌和硝酸铜恰好反应,所得固体为银和铜,故正确;D、d点表示锌过量,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硝酸锌,故错误。答案:C
3.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答案】 B
【解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反应,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 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铜和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 ,说明固体中没有锌剩余,溶液中没有硝酸银剩余,则固体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故答案为:B

4.小金查阅资料了解商店出售的涂料添加剂“金粉”和“银粉”,发现“金粉”是用黄铜片(铜锌合金)经过碾碎和抛光制成的,“银粉”是纯铝加热熔融成液体后喷雾成的微细铝粉。他通过实验来验证“金粉”和“银粉”的组成。
(1)取少量“金粉”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金粉”是铜锌合金,则可观察到有 ▲ 产生,且试管底部有难溶性固体;过滤、洗涤、烘干可得到难溶性固体铜粉。请你设计实验证实此固体粉末为铜粉: ▲ 。
(2)若想通过“银粉”和稀盐酸反应来测定“银粉”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确定“银粉”中的金属是铝,则在实验中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 。
(1)气泡 取少量难溶性固体,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表面是否变黑,并将加热后的粉末加入稀硫酸中,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蓝(或者,将难溶性固体加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是否有灰黑色粉末析出,且溶液颜色是否变蓝)(合理即可)
(2)参加反应的“银粉”质量、产生氢气的体积(或质量)






二、有机物及有机材料
主要考察点:①有机物认识
②有机物燃烧方程式及计算有机物质量、化学式等
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①将无色气体充分燃烧;②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浓硫酸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7.2g;③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8.8g。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
A. 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H2和CH4 B. 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CH4
C. 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CO和H2 D. 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D )
A.?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3.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4.化学上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4.6g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则该有机物中( B )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实验中用去氧气的质量为9.6g
C.?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该有机物可能为甲烷(CH4)
5.下面是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反应。自然界中最简单的烯烃是乙烯(化学式C2H4),它易燃烧,请写出乙烯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 。
复分解 C2H4+3O2点燃2CO2+2H2O



三、物质分类
主要考察点:①掌握各种物质种类及区别、定义
②选择分类中包含、被包含关系
1.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

A.机械能与动能属于包含关系 B.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C.单质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化合物与有机物属于并列关系
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②化合物? B.④碱、⑤氧化物? 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 ?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答案】A
【解析】纯净物可分为单质与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都属于化合物,氧化物和碱都属于含氧的化合物。与图形对应可得,①是单质、②是化合物、③④关系并列是碱和氧化物,无法明确两者对应关系,⑤表示含氧化合物,A选项正确。
3.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D )

A.?A??????B.?B?????C.?C?????D.?D
4.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物质X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B.?反应②是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四、物质的转化-氧化还原
期末考及中考考察范围最广,难度最大,一二单元都是为这部分服务的,需要后期慢慢的积累。
主要考察点:①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装置及现象
②探究H2 O2 CO2 H2O等混合气体种类及质量
③实验装置选择及功能相关考点
④氧化还原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
1、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实验开始时都应先加热、后通入气体,目的是避免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
B.两实验发生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
C.两实验均可通过观察黑色氧化铜变红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D.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气体的密度不同
2、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装置验证某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种气体(假设每步操作中,参加反应的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

(1)该同学验证三种气体一定存在。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  ) →(  )→D→(  )→ (  )(填“A”、“B”、“C”或“E”);
(2)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3)混合气体通过A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1)混合气体→( B ) →( E )→D→( A )→ ( E )
(2) 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3) CO+CuO △ Cu+CO2
3、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过程分析。
资料1: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图1中用草酸制得实验所需的CO,应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为获得纯净的CO与铁红反应,
现采用如下图2装置进行实验:

(2)实验前应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3)进入D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 ca (填字母)
a.浓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4)B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CO2是否被A中的NaOH溶液吸收完 。
(5)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①加热前: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时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停止加热后: 将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排入E中,减小测量误差 。
(6)写出D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3CO2。
分析与计算:已知铁的常见氧化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如表所示。

(7)称取铁红样品10.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
①D中充分反应后得到Fe粉的质量为mg,则 7.00 <m< 7.78 。
②实验前后称得E装置增重6.6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76.0% 。
实验评价:
反思a:本实验如果缺少C装置(不考虑其它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 偏小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反思b:请指出上述实验装置中的一个明显缺陷是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

4、如图所示是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的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炭粉在高温下转化为一氧化碳。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装置D中玻璃管内的实验现象为 。
(4)该套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应在装置E后放置燃着的酒精灯处理尾气。这样做的原因是__ 。
(1) __CaCO3+2HCl__===__CaCl2+H2O+CO2↑__。
(2) _吸收CO2气体中的水分(或干燥CO2气体)__。
(3) _红棕色固体变黑__。
(4) __使剩余的CO全部燃烧,防止污染空气__。
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 它由Cu 、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 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__________; ③是Cu、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Cu在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________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3所示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交流讨论】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__ __。
(2)应该选择____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____组(填序号)。
(3)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__ ____。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____ _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_ ____。
【反思评价】 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考虑,图4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__Fe2O3__;①__乙__
(1)_排净装置中的空气(或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__。
(2_Ⅰ_ __③_
(3)__3CO+Fe2O3 高温 2Fe+3CO2__;__部分红色粉末变黑____。
(4)不需要__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____。
__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收集等)。__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已经探究得到该塑料含有C、H元素,是否含氧元素尚不明确,且该塑料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最终确定塑料组成元素是否含氧元素(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序号)。

(1)A装置制取的氧气中混有少量水蒸汽,为使C装置中塑料碎屑完全在纯氧中燃烧,装置B中的试剂为 浓硫酸 (填名称);
(2)根据实验要求,F装置中的液体是为了吸收 二氧化碳 气体。E、F两个装置是否能调换顺序?理由
是什么? 不能,否则测得的水蒸汽偏大 ;
(3)若没有连接G装置,则将使该塑料样品中C、H元素的质量测量值分别 C ;
A.偏大、编大 B.偏小、偏小 C.偏大、无影响 D.无影响、偏小
(4)若该样品质量为3.5g,E、F装置实验前后质量分别增加了7.2g、8.8g,则通过计算判断,该样品的组成元素 含 (填“含”或“不含”)氧元素;

7、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CO又有C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按图5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 __;
(2)B装置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 __;
(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__ __ ___;
(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__ __(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CO又有CO2;
(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__ __。
(1) __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
(2)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__;
(3) __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__;
(4) __A、F中的石灰水变浑浊,C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__
(5) _没有尾气处理(或吸收)装置__。

8、乙醇是以高粱、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CO生成。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确认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以产物中有H2O的现象是               ;能确认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               。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的作用是          ;C装置的作用是     ;D装置的作用是      。
(3)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2的总质量为25.2 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     g,产物中H2O的质量为     g。
(4)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甲烷的水合物。质量相等的甲烷和乙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产生CO2的质量较多的是     。
【答案】(1)A中的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E的玻璃管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 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验证产物中CO2的存在 除去CO2 检验CO2是否已除尽
(3)13.8 16.2 (4)甲烷


9.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是由C、H、O、Na、Ca中的元素组成,其中甲~戊是由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非金属固体单质,甲和乙是常用的灭火剂,丁可发生中和反应。它们转化关系如图一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略去)。
(1)物质乙的化学式为 H2O 。
(2)生成物质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
(3)下列物质既能与丙又能与戊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B (填序号)。
A.锌 B.稀硫酸 C.氧化铁 D.氯化钡
(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丁溶液的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二所示。
①请解释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 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
②表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b 。
(5)现有物质己与氧化铜两种粉末的混合物3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放入带有气体导管的大试管中,高温加热该混合物一段时间后,产生4.4g二氧化碳,则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9.8% (计算结果保留至0.1%)。
【答案】(1)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是由C、H、O、Na、Ca中的元素组成,其中甲~戊是由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非金属固体单质,所以己是碳,甲和乙是常用的灭火剂,丁可发生中和反应,所以丁是酸或碱,丙应该是盐、酸或碱,所以乙是水,甲是二氧化碳,水可以转化成丙,所以丙是氢氧化钙,丁可以是氢氧化钠,戊是碳酸钠,碳酸钠可以转化成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物质乙的化学式为:H2O;
(2)生成物质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既能与氢氧化钙,又能与碳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的是稀硫酸,答案:B;
(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所以
①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②表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b,温度达到了最高点;
(5)现有物质碳与氧化铜两种粉末的混合物3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0g×19%=5.7g,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g×=3.2g,剩余氧元素的质量为:5.7g﹣3.2g=2.5g
设混合物中碳的质量为x
2CuO+C2Cu+CO2↑
12 44
x 1.76g x=0.48g
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9.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