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中世纪: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1、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衰(1)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势力最强。 (2)查理曼帝国: ①建立: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②分裂:843年(9世纪中期),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把帝国一分为三,后来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英吉利王国: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建立起一些小国。这些小国互相兼并,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英国)。2、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1)背景: 在法兰克王国的扩张过程中,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为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形成: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了封建主之间的封君与封臣关系。西欧封建制度随之形成。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赐封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 主要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基督教会处于垄断地位。对立阶级:封建主和农奴。*中古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各级封主与封臣之间结成主从关系,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爱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主从关系。(即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二、基督教会盛行西欧 1.教皇国的产生:8世纪中叶,丕平献土 2、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的统治(1)政治:教会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2)经济:通过巧取豪夺和接受国王的赐赠,逐渐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地产上经营庄园,剥削农奴,征收“什一税”。(直接占有大量的地产)(3)思想:基督教是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教会打击迫害。(4)教育和文化:由于当时老百姓和贵族都不识字,教会便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宣传教义,将基督教的影响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三、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西欧的封建庄园 庄园的所有者:国王、贵族和教会(即封建主);庄园的劳动者:农奴。庄园的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包括领主的城堡、教堂、磨坊、农奴的住宅、耕地和公共牧场等。庄园的特点: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只有个别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品如盐或铁,才从外部购买。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1)一些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方式取得自治权。(2)城市居民还通过斗争摆脱了农奴身份,成为自由人。(3)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消与领主的隶属关系,成为自由人。 *中世纪西欧的农村与城市、农奴与市民的差别:(1)政治上:农奴缺乏人身自由,与封建主之间存在封建依附关系。城市市民则享有很大的自由。(2)经济上:农村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城市则商业发达,贸易繁荣,比较开放。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背景:从11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人们开始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2)代表性城市: 巴黎和伦敦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12世纪时,巴黎成为西欧最大的城市。 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活跃。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3)影响: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的形成。促进市民阶级的形成。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上:教权和王权联合统治西欧,教会的势力更是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经济上: 欧洲的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级制度逐步形成,出现了封建庄园经济; 11世纪起城市经济的繁荣,对后来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上: 基督教文化从被禁止,到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古希腊、罗马文明几 乎被完全废弃。 一、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的交通要冲,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和沙漠。2、生活方式:半岛上的大部分阿拉伯部落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背景: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上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互相仇杀,社会矛盾十分激烈。面对社会动荡,各个阶层的人都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2、伊斯兰教的创立(1)时间:610年; (2)创始人:穆罕默德; (3)经典:《古兰经》;(4)教徒:穆斯林;(5)建筑:清真寺。 (6)教义: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3、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622年,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领导军队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4、阿拉拍半岛的基本统一 到他去世之前,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三、阿里拉伯帝国 的兴衰1、形成与发展 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哈里发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从7世纪中期起,穆斯林军队先后征服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2、帝国的兴盛 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3、衰落:由于阿拉伯帝国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建立起来的,社会矛盾日趋激烈,10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四、辉煌的阿拉伯文化1、成就翻译阿拉伯学者把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数学改造并传播阿拉伯数字;现代“代数学”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代数学之父花拉子米编撰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直到16世纪仍是各大学的通用教材。医学居领先地位: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纳的《医典》均为百科全书式巨著。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代表文学《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 受损害 2、文化辉煌的原因 (1)阿拉伯人重视学习,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文化产生的动力)。(2)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之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和传播东西方文明。(3)阿拉伯人具有强烈融合与独创精神(4)阿拉伯帝国强大(文化保证)为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特点: (1)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具有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地跨三洲,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3)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埃及、两河流域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很强的包容性。 4、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①传播东西方文化(桥梁作用)。如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将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人传入欧洲。 ②继承、保存世界文明。如阿拉伯学者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③独创阿拉伯文化,丰富世界文明。如清真寺、《一千零一夜》、“代数学”等一、大化改新前的日本:1、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2、5世纪时,大和统一了日本本土。3、7世纪: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4、8世纪: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5、10世纪: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大化改新1、背景:(1)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日本周边的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 改革,建立天皇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过程:(1)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反对改革的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孝德天皇继位,年号为“大化”。 (2)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3、内容: (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4、意义: 改革后,日本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天皇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5、大化改新后的 (1)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 中日文化交流: (2)宗教: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 (3)美术和文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4)建筑:710年,日本仿照唐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三、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出现 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 1、日本的庄园:(1)建立原因: 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庄园。 (2)发展情况:到10世纪,庄园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2、武士阶层的形成: (1)原因: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2)形成:武士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逐步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 (3)影响:武士阶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往来:(1)据史书记载,大约2200年前,中国的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认为他去的就是日本。 (2)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绶。 (3)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2、公元1世纪后中日交流的发展: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3、有学者认为,像日本人那样自觉地、大规模地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这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模仿和创新。马镫的起源 1、马镫: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一般成对垂于马鞍两侧之下2、马镫的作用: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起到在奔跑中稳定身体的作用。行进时,骑者以马镫为主要支撑点,可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3、马镫的发明 发明马镫的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马的皮绳套。最早使用皮绳套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亚游牧民族。大约3世纪,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属马镫了。4、马镫出现的历史意义: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兵用具的完备,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为重甲骑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二、马镫的传播1、传播路线:2、马镫的传入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使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产生,他们纵横欧洲中世纪近1000年。对欧洲中世纪军事贵族封建主义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