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史料,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掌握武昌起义的筹备、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多数次起义之后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本课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在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学情分析经历了一年多历史课程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这都为学好这节课奠定了基础。但是本节课人物、事件较多,此外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一方面,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材料、视频等,化难为简,使学生易于理解。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3.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准备]课本、材料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分钟)图片导入,出示秦始皇和溥仪的照片,提问:“为何宣统帝会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普通公民?”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回答。用图片设疑导入,可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学习目标(2分钟)展示目标教师解读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可有的放矢。探究新知(授新课) (34分钟)第一篇章 舍生忘死闹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谓是舍生忘死闹革命。他们是怎么闹革命的?结果又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任务一:阅读教材42—43页,完成下列表格(提醒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 师:出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等革命烈士图片和相关作品。讲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师:提问:“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的什么精神?”教师补充:此外,我们还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追求民主、平等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师:通过刚才对这几次起义的学习,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师:失败了我们就要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请同学们看一则材料,来分析一下原因? 师: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能说他们一点作用都没有吗?过渡: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王朝,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第二篇章 武昌首义换新天二、武昌起义师:武昌首义换新天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任务二:阅读教材44——45页,完成武昌起义相关知识(时间、地点、谋划者、主力、经过、结果)的填写。对武昌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点学生回答。)师:解释何为湖北新军。师:通过刚才填写知识点,我们只是对武昌起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想更直接、深刻地了解武昌起义,请欣赏视频(播放视频《武昌起义》)。出示《武昌起义场景图》、熊秉坤、黎元洪的图片并讲解,适当扩展学生的知识。师: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几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华民族换了新天。过渡:因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在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有两个定义,即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多媒体出示狭义和广义的辛亥革命。而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狭义的辛亥革命。 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进行抢答。学生听讲解,欣赏革命烈士的作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感情升华学生回答,结果都失败了。学生默读材料,找答案,举手回答。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回答问题。学生欣赏视频,感悟历史。明确背景,有助于理清脉络。历史是割不断地联系,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合理过渡,使知识衔接自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武昌起义。视频教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深刻。利用多媒体,在合理的范围内,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篇章题目相照应。明确概念,使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更加清晰。第三篇章 丰功伟绩垂青史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师:我们知道了何为辛亥革命,那么它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我们一起来看任务三,请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史料并结合教材45页最后一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师:提问“为什么每个小组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师:我们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必须依靠可靠地史料,这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补充民族民主革命的含义和以及辛亥革命局限性学生思考、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其他学生纠错或补充。学生回答:依据的史料不同。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和概括史料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思维。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课小结(3分钟)师: 到这里这节课就讲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教师补充,注重德育的渗透,如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永远缅怀先烈、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检测学生的听课成果,也可以让他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刻。感情升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了解革命志士的事迹和作品,使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英雄们的伟大精神,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这节课任务明确,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本课进行了预习;第三、运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历史,同时加深印象。第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使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五,我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啰嗦是本课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