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习题精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习题精选)

资源简介

教案示例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设计思路
  利用CAI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资料片  提问: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观看,思考、回答。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回答: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展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动画  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说出证据。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学生看课本第57页活动2,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播放资料片:“黄土高原景观”  教师讲述: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  观看、聆听、思考发问: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怎样形成的?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展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读图进行分组讨论,派代表小结并讲解。收听、观看媒体讲解。讨论的要点: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展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动画  为了使学生认识地更清楚,让学生观看动画。观看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学生观看动画:“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很容易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具体的影响有: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展示:“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承转讲述: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求学生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教师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作答。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呈现: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如下: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学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水流到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呈现: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链接: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
链接: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  首先,让学生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延安的气候特点。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旱、涝灾害的情况。
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结论。  学生读图、估算、描述回答: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从1951~1991年旱年的发生频率为59.5%,涝年的发生频率为23.9%。
4.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呈现: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承转讲述: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然后让学生朗读第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学生朗读、思考、感悟。四、生态建设   承转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学生思考作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边读资料边讨论(同桌)。   呈现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修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创设积极参与的方式  呈现辩论主题:
正方: 黄土高原退耕的土地应该全部种树
反方: 黄土高原应该全部种粮食  承转讲述: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活跃课堂气氛  呈现主题: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分角色扮演各抒己见,角色:1.农民;2.政府官员;3.人口学家;4.生态学家。(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呈现《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
  A.淮河 B.秦岭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涝灾害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广人稀 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 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
  A.泰山 B.衡山 C.华山 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D.黄山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
  A.黑龙江 B.安徽
  C.河南 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  )
  A.大秦线 B.京包线
  C.陇海线 D.哈大线
  16.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
  A.安徽 B.青海 C.山西 D.陕西
  17.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
  A.太原 B.银川 C.石家庄 D.合肥
  1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D.黄土本身疏松、干燥的特性
  19.下列省份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有:(  )
  A.陕西 B.山西 C.黑龙江 D.西藏自治区
  20.被誉为“塞上江南”的两大平原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宁夏平原 D.河套平原
  21.下列事物与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相关的有:(  )
  A.赛龙舟 B.秧歌舞
  C.面食为主 D.青稞酒
  22.黄土高原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
  A.天然气 B.煤
  C.水能 D.铁矿
  23.下列穿越黄土高原的铁路干线有:(  )
  A.陇海线 B.京包――包兰线
  C.京九线 D.京沪线
  24.分布在黄土高原上黄河的两大支流是:(  )
  A.汾河 B.渭河 C.海河 D.辽河
  25.黄土高原上主要农作物有:(  )
  A.水稻 B.甜菜 C.冬小麦 D.棉花
  26.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有:(  )
  A.高原山地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7.下列区域与黄土高原相符的有:(  )
  A.季风区 B.非季风区
  C.半湿润区 D.干旱区
  28.下列景观图位于黄土高原的有:(  )
 
非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高原) B________ (山脉)
  C________ (山脉)D_______ (河流)
  (2)写出数字代表的城市。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
  (3)黄土高原上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___。
  (4)黄土高原从温度带看,属于___________带;从季风区看,属于___________区;从四大区域位置看,位于___________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___________阶梯。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防护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我国各省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环境
  C.预防疾病 D.移风易俗
  3.读“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完成流程图(把字母填入适当的方框内):
  A.农作物产量下降 B.人均耕地少,燃料需求增加
  C.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D.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C 7.D 8.B 9.B 10.D 11.B 12.A
  13.B  14.D 15.A 16.CD 17.AB 18.CD 19.AB 20.CD 21.BC
  22.DC 23.AB 24.AB 25.CD 26.BC  27.AC 28.BC
2  (1)A内蒙古 B太行山 C秦岭 D黄河
  (2)①太原 ②呼和浩特 ③郑州 ④西安 ⑤兰州
  (3)煤炭
  (4)暖温 季风 北方 第二
  (5)原因: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②夏季多暴雨;③黄土支离破碎,土层疏松;④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和挡土坝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活动措施
  2.(1)内蒙古自治区 甘肃省 陕西省 四川省 重庆市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3)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差,夏季多暴雨
  (4)B
  3.①B ②D ③A 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