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资源简介

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1)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本条“标准”要求通过举例来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产业革命前、产业革命后、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人类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其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农村。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城市。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改变了城市的内涵,使城市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集聚空间。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城市的数量显著增加,人口规模也急剧扩大。1900年,世界上有1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的城市为12 个。1950年,有将近3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加到83个。20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7%,城市人口数量达28.6亿,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急增到411个。预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82.7亿,城市人口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增长21.2亿,达到49.8亿,城市化水平将达60%。 ????实际上在编写教材和教学时也可以将本条“标准”和下一条“标准”联系起来。 ????(2)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这一部分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分别阐明,也可综合讨论。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子系统阐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其表述可分为3个层次: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特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应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结合现阶段我国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实际,进行较深层次的阐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可参考下列阐述: 进入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城市化则明显减速;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又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 ????在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在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进一步加剧。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区的一部分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和扩散。随着人口的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向外迁移,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大都市连绵带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它是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大都连绵带首先出现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南部各大洲以及欧洲发达国家。世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与发展,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城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显然有较大差别,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发展速度显著超过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是非洲和亚洲,高的是南美洲。2000年,非洲、亚洲、南美洲的城市化水平依次为37.2%、37.5%和75.4%;预计到2020年,非洲和亚洲的城市化水平会达到50%左右,南美洲则会超过80%。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各不相同,它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发展历史、实现民族独立的时间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得民族独立较早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晚期就已开始较大规模的城市化。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较晚,现代城市化进程也比较迟。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直到1950年前后才开始城市化。有关内容可参考下列材料: ????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2000年新加坡和韩国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00%和82% ,而城市水平最低的国家卢旺达只有6.2%,布隆迪也只有9.0%。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都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相应的这些国家的人均GDP也很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显著的内部差异性,尤其是“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并存。“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化,因此又被称之为“虚假城市化”,以拉美国家为典型。“滞后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在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30年,这一指标会增长到56%,但届时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1950年的城市化水平。 ????自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工业化扩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城市规模的发展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新局面。在过去的50年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由1950年的3亿人增加到2000年的19.4亿人,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长速度为3.80%,为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速的2.7倍。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居民由1975年的9200万增加到2000年的2.88亿,相应地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75年的3.3%上升到2000年的5.9%,预计2015年城市人口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8亿和8.1%。在1950年,世界上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8个,而发展中国家只有上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2个;1980年这个数量达到26个,而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数量猛增到了16个;2000年世界上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数量增加到40个,而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数量为31个,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15年大都市的数量会增加到48个,而仅仅只有10个分布在发达国家;在这些大都市中,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的数量为21个,其中发展中国家就占了17个。 ????有关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应该是在世界城市化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的内容。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本部分内容的归宿。在指导思想上,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总人数(万人)
58260
69458
100394
113048
126333
城镇总人数
7726
12710
20658
29651
45594
城市化水平
13.26
18.30
20.60
26.23
36.09
???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需要集聚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市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市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第三产业在工业化的后期,就业人数会超过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会逐渐大于第二产业,同样对人类活动集聚的要求,也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只有城市化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城市化。我国约有70%的人口在农村,但种植业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要使农民致富,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减少农民数量,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条必然规律。 西部地区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城市化道路。当前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是退耕还林,增加大自然自我恢复的能力。大部分富余的人可通过城市化来消化,转变农牧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集聚,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沙尘暴、土壤退化、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降低、沙漠面积扩大等难题。同时,城市化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城市化,引导新型的工业化,达到集聚经济的目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在城市化过程中,会遇到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的问题。关于城市发展规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于城市发展规模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比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属于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大城市的交通运输、文化氛围、教育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小城镇所难以比拟的。第二种看法是,城市的规模越大,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阻塞、人口拥挤就越突出,“城市病”就越严重。小城镇环境幽雅,贴近自然,适宜于人们生活。因此,要严格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第三种看法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要求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不同。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甚广,中等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 ????根据上述观点请学生讨论:①上述3种看法中,哪一种更有道理?②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即每年将有1300万乡村人口要转变为城市人口。你能否设计一个方案,看每年进城的1300万人中,有多少进入大城市,有多少进入中等城市,还有多少要由小城镇来解决,为什么? ????(3)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应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本部分的教学主线可表述为:
????在讨论城市问题的过程中,应结合有关资料,讲述城市问题发生的背景。城市化在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饱受“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化的迅猛推进更加剧了城市问题。目前,尽管城市面积只占陆地总面积的2%,但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其总排放量的78%。城市人口消耗了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现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约15亿,约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非洲、南美洲和南亚的许多城市中,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在棚户区和贫民窟里。城市供水不足且不清洁,仅饮水不洁每年就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比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日益恶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及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和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不仅制约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威胁着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 ????回顾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看到,推进城市化带来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毁损等问题。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市环境的改善,采取了诸多得力措施,比如外迁工业企业、建立卫星城、建设城市立体交通、提高城市生态绿地面积等,使城市环境得到很大改观。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建设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国情迫使我们不得不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针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可选择学校所在地或附近的城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该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本部分应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在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长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布局,加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 ????(4)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有:①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人口较多,乡村聚落也比较多;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乡村聚落一般比较少。就地势地貌而论,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②临水指向 中外各国的乡村聚落大多数有临水指向,即靠近水源丰富的地方。许多乡村聚落临水布局,因为这样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③交通运输指向 乡村聚落与交通运输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比较大的乡村聚落,许多是靠近交通运输干线。④商贸指向 乡村聚落与商贸业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不少乡村聚落就是因为地方性商贸活动而形成的。⑤与历史文化有关 在宗教活动地(庙宇、道观等),在旅游地,在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5)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乡村集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乡村的居民。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主要是:①人口指向。 乡村集市多分布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规模效益较为理想。②交通运输指向。 现代乡村集市日益集中于交通运输相对便利的地方,这样有利于人流和货物的集散,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③行政指向。许多乡村集市靠近乡、镇、村的政府驻地所在,当地政府会对乡村集市进行各种支持,同时,政府本身也是比较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宗教指向 不少乡村集市趋向于宗教活动场所,比如道观、寺庙、教堂等,这与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有关。在著名的宗教胜地,往往形成比较大的集市。⑤风俗民情指向。比如赶集、赶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节庆,大都约定俗成地在特定的地点举行。 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提出了调查乡村集市的活动建议。可布置学生在乡村集市上对赶集人进行调查,估计其服务范围;或协助家庭到附近集市进行一次购物活动,估计该集市的规模,了解购物者主要来自何处,再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