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特别免费资料)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4)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
(四)
43.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Ⅰ.锋面系统:
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叫锋面(锋区),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异,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⑴冷锋:
①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和雨。冷锋坡度一般较陡,降水区域较小,雨区主要在锋后。
②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城市,城市天气晴好,温度较高;过境时:城市上空云层增厚,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过境后:城市被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 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陡降,天气转晴。
③实例: · 影响我国主要锋面是冷锋。
··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 北方的冬、春季节常见的冷锋,若锋前的暖空气比较干燥,锋面过境时往往无降水,常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
⑵暖锋:
①概念: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
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暖锋坡度较缓,降水区域较大,雨区多发生在
锋前。
②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城市,城市天气晴好,
温度较低;过境时:城市上空云层增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暖
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⑶准静止锋:阴雨连绵的天气。
①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夏初,长江中
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②昆明准静止锋:遇地形阻挡形成,出现在云贵高原冬半年。使贵阳天无三日晴,昆明冬季温暖。7、8月华北、东北
6月(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9月,撤向长江以南
4、5月,华南
10月,退出大陆
附:中国的锋面活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副高的关系)。
记住要点:①中国降水主要是锋面雨。
②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反常会形成水旱灾害。
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③了解春旱、梅雨、伏旱的发生季节和成因。
Ⅱ.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一一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⑴低气压(气旋):
①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北逆南顺);
②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中心空气被迫上升(上升气流);
③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④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偏南风,气旋的西部吹偏北风。
⑤气旋实例: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的
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全年都受着温带气旋的影响。
⑵高气压(反气旋):
①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北顺南逆);
②气流由中心向四外流出,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气流);
③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
④反气旋的东部吹偏北风,反气旋的西部吹偏南风。
⑤实例:盛夏季节我国长江流域夏季的伏旱天气。北方秋季,出现的秋高气爽天气, 冬季,反气旋来自寒冷的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寒冷的气流。冬季的寒潮,就是来自亚洲高压的强冷空气。
⑶锋面气旋:地面气旋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都是气流上升,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连续性降水;气旋后方是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读课本】:识读简易天气图,识别天气符号(见初中课本第三册)。
44.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掌握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常年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至~2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 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和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暖热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西风带常年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深居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 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控制 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纬度高,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高原山地气候 高山、高原地区 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气温随高度降低,日照强,风力大
【基本技能训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定:
根据各气候类型的定量特征,气候资料,分三步进行分析判定:
第一步:定半球。最热月是七月——北半球,最热月是一月——南半球,提示:怎样根据气温高低数据说出气温特征?答: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冬季温暖。 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常夏无冬。
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上——夏季炎热。 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下——夏季凉爽。
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常冬无夏。 第二步:气候带判定。
热带:常年月均温在15℃~20℃以上; 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
温带:一般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亚寒带: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多少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雨”——2000毫米; “温海”——700~1000毫米。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夏雨型:“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
“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少雨型: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友情提示:怎样根据气温高低数据说出气温特征?
答: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冬季温暖。
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常夏无冬。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上——夏季炎热。
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下——夏季凉爽。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常冬无夏。
[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 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记忆训练】:通过填色,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并总结分布规律。
45.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各地气候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最高温月 最低温月
大陆性 7月 1月
海洋性 8月 2月
①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
大陆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比较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降水较丰富,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
· 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气流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多;从海洋吹来的气流因为水汽含量丰富,降水多。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良性的:·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46.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⑴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光、热、水、空气)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①一地的气候决定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等。
例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有不同的种植制度。[案例]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年二~三熟;黄淮海平原:—年二熟或两年三熟;西北、东北平原:—年一熟。
【知识链接】复种指数问题: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例2:气候与农作物分布关系:
甘蔗——热带、亚热带;柑橘——亚热带;苹果——暖温带;甜菜——凉爽的中温带
②利用农业科技,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都在于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光热条件。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措施: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⑵气候资源与建筑:城市建设中,应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风),避开不利。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使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②风与城市规划:大气污染工厂建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民区在上风向。
冬、夏季风对吹的季风区:工厂布局在与当地主要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⑶气候资源与交通:海陆空交通应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安全和较大经济效益。例如:①公路、铁路设计考虑暴雨、泥石流、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交通。②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根据暴雨强度设计。③机场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应选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⑷气候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例如旅游业开发的气候资源: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山东蓬莱海市蜃楼、庐山云雾、黄山云海、峨眉山佛光、日出日落等。
47.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
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⑴寒潮:
①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种冷空气称寒潮。
【中国气象局规定寒潮天气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 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②出现季节: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即: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北美地区也有寒潮灾害。
③影响范围:大部分受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影响较小。
④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对农交通信等影响。
⑤措施:无有效方法。提前预报,做好防寒准备,减少损失。
⑵台风:
①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称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飓风).
②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北逆南顺。
③发生季节:每年夏秋季节。
④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中国、亚洲东部其他国家、亚洲南部、北美东海岸等频受台风之灾。台风在我国主要影响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及沿海其他省。
⑤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也有好处:解除或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伏旱)。
[解释——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强风和气压骤变(如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⑥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狂风暴雨出现地区);还可用雷达监视。气象台及时发布台风预报、紧急警报等。
⑷干旱: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是一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①形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③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⑸大风:我国气象上规定,当风力达8级或以上(即风速大于17米/秒)者,称为大风。大风造成的灾害主要是由强风压引起的,其危害是:①房倒屋塌、高大建筑物受损,树枝折断,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②车辆颠覆、失控和停驰。③船舶翻沉。在海上除了热带风暴和台风大风有严重危害外,还有寒潮大风和气旋大风几乎每年都会 造成翻船事故。④电杆、电线被刮断,造成停电事故。⑤此外大风常常造成农作物倒伏、折损、落果,吹毁塑料大棚等等。其间接危害,如大风可引起巨浪和风暴潮,以及助长森林火灾和城市火灾的发生发展等。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⑴全球变暖:
①引起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排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增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②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a.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膨胀及极冰融化),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如:马尔代夫。
b.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例如:中纬度温带农业发达区退化成草原;高纬降水增多适合温带作物生长。使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温带地区不利、高纬地区有利,弊>利)。
③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
a.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b.加强国际合作;c.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⑵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①表现:全球臭氧总量减少(降3%),南极附近尤为严重,出现“南极臭氧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
②“南极臭氧洞”出现时间: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1月)。
③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冰箱、空调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④臭氧减少产生的危害:①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⑤保护臭氧层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⑶酸雨危害与防治:
①酸雨概念:pH值小于5.6的雨水。
②形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③我国的酸雨:我国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占40%,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成为重酸雨区(pH<4.5)。
④酸雨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⑤酸雨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
49.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Ⅰ.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
①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北半球:向南度数渐大或向北度数渐小。或:南边温度高,北边温度低的是北半球。
·南半球相反。
“高高低低”规 律
②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冬季:陆地向低纬凸,海洋向高纬凸——表示陆温地比同纬度的海温低,海温比陆温高。
夏季:相反。
③判断月份(l月或7月):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1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一陆南凸”,海洋相反。
·7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七陆北凸”,海洋相反。
④判断寒、暖流:
洋流流向与等水温线的凸向一致。
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凸,南半球向北凸)。
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凸,南半球向南凸)。
⑤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
·地势低: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⑥判断地形类型: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受其影响多形成暖热中心)。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受其影响多形成寒冷中心)。。
⑦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比较温差大小:
·等温线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空变化规律:
A.“冬密夏疏”,说明冬季温差较大,夏季较小。
B.温带密,热带疏:说明温带温差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
C.陆密海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⑧判读等温线的走向,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A.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
B.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C.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Ⅱ.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
①判断等压线图各部位名称:低压区、低压槽、槽线;高压区、高压脊、脊线;鞍部。
②在等压线图上判断任意一点的风向,并说出风向。
【方法】:a.先画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
b.再将风向针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倾斜45°(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判断风力大小: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等高距都不同地图中,比例尺越大,表示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总之:单位距离气压差值越大,风力就越大。
④根据风向判读位置:
a.根据风向确定南、北半球:相对于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b.根据风向确定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⑤根据风向确定高、低气压:
北半球“顺着风向走,高压在右后”。
南半球“顺着风向走,高压在左后”。
⑥判断天气情况和天气形势:高压区,晴天;低压区,阴雨天气。
⑦根据气旋运动方向判断锋面性质:
气旋是与低气压相伴生。在低压槽线附近相应出现了两个锋面。北半球槽线北方是冷气团,南方是暖气团控制地区。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伴随的连续性降水;气旋后方是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⑧根据大气活动中心判断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地区,夏季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形成冷高压。如亚欧大陆上出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为北半球夏季(7月);如出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则为北半球冬季(1月)。
⑨根据等压面的状况判断气压高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压面向低空凹陷地方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地方的气压低;向高空凸出地方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地方的气压高。
Ⅲ.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①一般,年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并且年降水量线数值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②与山脉平行: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等降水量线密集地区:多为山地的迎风坡,如我国西南部的山地迎风坡,降水量丰富且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密集。
④等降水量线呈封闭状态的地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成为多雨中心;距海遥远、地形闭塞的内陆盆地成为少雨中心;城市由于城区温度较高,形成上升气流,加上多尘埃,水汽容易凝结,降水较郊区多,有“雨岛效应”。
7、8月华北、东北
6月(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9月,撤向长江以南
4、5月,华南
10月,退出大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