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十二)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102.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Ⅰ.聚落的概念与分类: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及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Ⅱ.乡村的形成:⑴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⑵演变: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范围逐渐扩大。⑶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Ⅲ.城市的起源:⑴出现: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⑵形成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②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可能演变为城市。③古城市分布: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④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Ⅳ.城市的地域形态。⑴集中式。例如: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区,城市各部较集中连片。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设施利用率高,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投资。缺点:易形成交通拥堵,污染集中等问题。⑵组团式。例如:重庆:∵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使城市难以形成完整性。武汉:处于汉江汇入长江处。两江把武汉分为“武汉三镇”。缺点:用地分散,各片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较高。优点:污染分散,易于环保,容易形成新城、卫星城。⑶条带式或放射状。例如:兰州、延安等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缺点:交通集中于一两个方向,运距很长。优点:城市各部接近郊区,亲近自然。(2)城市的区位103.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Ⅰ.地形与城市区位:⑴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世界上大城市密集区。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⑵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又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墨西哥城。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⑶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西安、太原)。Ⅱ.气候与城市区位:地形、气候对城市地域分布影响较大,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有深远影响。⑴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⑵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⑶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Ⅲ.河流与城市区位:⑴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⑵沿河城市区位: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河口处如上海、广州、鹿特丹、伦敦、汉堡等。⑶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阿勒河)、巴黎(塞纳河)、波士顿。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六盘水。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旧金山、墨尔本。铁矿发展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Ⅴ.交通与城市区位:⑴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古代城市: 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现代城市: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形成城市轴线。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湖南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⑵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实例:扬州、济宁的兴衰: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使扬州、济宁充分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Ⅵ.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⑴政治:古都如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中国现代76%的百万人口城是省级行政中心(合肥),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⑵军事:摩尔曼斯克、檀香山、山海关。⑶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Ⅶ.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日本筑波城)、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3)城市化104.城市化及其进程Ⅰ.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是最重要指标。Ⅱ.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Ⅲ.发达国家城市化:⑴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⑵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 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增多。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⑴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⑵城市化水平较低:2000年比重为44%⑶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10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⑴环境质量下降:①大气污染: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铅;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PH<5.6)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②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汞、镉等有毒物质、有机物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日本水俣病);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③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④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占据生活空间。⑵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浪费时间、能源;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绿化面积小。⑶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教育、医疗等其他社会问题。Ⅱ.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实质:将人口、工业、资金、技术等向郊区扩散)⑵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公路和地铁等。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4)城市地域结构106.城市地域功能分区Ⅰ.成因: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竞争,导致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它们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Ⅱ.主要功能分区:⑴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也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用地的40%~60%)。·分化过程: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和劳动单元混杂在一起。工业革命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靠拢,随着工业化交通和的发展,住宅区出现分化。·发展趋势:①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②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③特大城市,在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分离。⑵商业区:a.特点:占地面积小,大多呈点状或条状。b.区位因素:要有便利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c.区位: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d.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它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有购物商场,及金融、证券、期货交易中心、大公司总部等。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城市中心的地价高而土地有限。④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同。⑶工业区:a.形成:由于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厂企业靠拢可形成集聚效益。工业集聚的意义:能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宽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共同分享集聚效益。b.布局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原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例如:江苏常州。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工业生产的运输需求量大,使工厂在河流、铁路、公路低平地带。⑷其它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而中小城市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107.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Ⅰ.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点,这与城市的性质、城市的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大城市市中心一般是商业区和CBD,有些城市不一定是,如:北京,中心是重要的行政区。[案例]①成都的功能区特点:围绕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因为其地处平原,城市形态集中紧凑)。②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方块状分布在城市城市东西两侧;住宅区较集中于市中心及其外缘(因为沈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一座工业城市)107.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Ⅱ.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⑴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今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例如: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建立。·昔日的土地利用,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如:西方国家由于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等问题出现逆城市化的,以前城市中心的高级住宅区由较低阶层人填补。但发展中国家仍是商住混合。(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特色。)107.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⑵经济因素:·士地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付出租金的多少(付租能力)。·直接影响地租高低因素是:①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土地价格和租金有高低起伏,不是呈直线变化:市中心,租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旁和公路的交汇处,租金也比较贵。②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不同活动付租能力不一:商业区最强,住宅区其次,工业区最低。⑶社会因素:——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明显。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可提高“身价”。③宗教信仰:常会形成聚居区,以扩大影响和势力范围,在欧洲和北美尤其明显。108.城市的合理规划·目的和意义:是进行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工作顺序:⑴确定城市的布局形式;⑵合理布置各功能区;⑶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Ⅰ.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规划首先考虑的,它有两种基本形态:①集中紧凑式: 中小城市大多采用。优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类型的优点②分散疏松式: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了解决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布局,甚至建设卫星城。Ⅱ.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好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四个方面:⑴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的区位——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地;·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需劳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需劳力少,占地大的工业,可距居住区远些。⑵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总体原则:基本无污染工业可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的工厂应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水源的工厂应布置在下风向或水源下游。或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也尽可能在郊区,如钢铁、石化、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⑶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如绿化带、天然河面水面做卫生防护带,(实例:上海金山卫、湖北蒲圻)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不应在防护带内。⑷留有发展余地。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