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3.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考点一 人口1.人口增长的判断方法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原始型和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由于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现代型和传统型两种增长模式,所以关键是能够准确地确定现代型和传统型。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并且可以把1%的数值指标作为二者的划分界线,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2.人口金宇塔的判读方法及应用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女子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1)人口金字塔的类型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如图中的左图);②成年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如图中的中图);③老年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如图中的右图)。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述三种类型相应的为:①增长型;②静止型;③衰退型。这三种人口金字塔基本形态都比较稳定,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人口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迁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化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型、圣诞树型。(2)应用人口金字塔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通过人口金字塔图可以看出某国家(地区)人口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趋势。据此图还可判断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考点二 城市1.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具体内容和典型代表如下表:区位因素 优势条件优势条件 举例举例地形 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②热带的高原③山区的河谷和较开阔的低地 ①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②巴西高原的城市分布③中国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的城市分布气候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j适宜人类生存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河流 ①供水和运输功能②军事防卫 ①中国南方的城市分布②伯尔尼、巴黎、波士顿自然资源 资源优势,矿产开发;降低成本。影响矿业城市宏观分布螅经济条件 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中国鞍山等一批新兴城市交通 向交通便捷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 中国古代的邯郸、扬州、济宁,现代的郑州、石家庄、株洲等政治、军事、宗教 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古希腊的雅典、中国的西安;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中国的拉萨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源、政治的影响一直较大;出现科技、旅游等新的区位因素2.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武汉,带动了武汉的发展。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3.城市等级变化的影响因素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 城市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4.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城市内各点区位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各种功能活动的特点所表现出的付租能力的差异,地租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性。从与市中心的距离看(如图):A区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以A区为商业区。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选择这个区位,既可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高,所以在B区形成的是住宅区。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考虑这种单一因素的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当考虑到交通通达性的影响之后,地域分异要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情况。如图所示。在主要公路的交汇处,通达度较高,地租比较昂贵,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地区,形成次一级的商业中心。在市中心附近,如果远离主要公路,通达度较低,地租价格偏低,也可能成为住宅用地。5.图解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相同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均属于人口移动,都有空间位置变动的特征。不同点:①时间限度不同。只有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迁移的时间通常在一年以上。而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等短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下)的人口移动,包括周期流动(季节流动)和往返流动(每日流动)。②居住地是否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人口迁移是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而居住地的改变,必须超过“一定距离”,通常指超过某种特定行政区域界线,否则就不是人口迁移。而人口流动只是暂时离开居住地,并未改变定居地。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在许多学生看来相同,也有·些学生将二者的特点混淆。二者辨别时可从概念上理解区分。合理人口容量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的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世界合理人口容量为60亿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人左右;中国合理人口容量为8~9亿人(另一说7亿左右),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人左右。在本问题上易产生以下两个误区:①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有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资源,也包括利用国外或地区外的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的资源多,也可大大提高其环境人口容量。②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并不排除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假定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促进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3.正确理解两类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2)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4)产业结梅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5)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4.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例题】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f、3、4、5、6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读图完成(1)~(3)题。(1)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四川、重庆和湖北 B.四川、湖南和安徽C.重庆、湖南和江苏 D.重庆、湖南和江西(2)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 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3)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农村人口迁出量较低,其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白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思维误区: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农村人口迁出量多少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第(2)题学生易选D,认为人地矛盾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3)题易选B,没有真正理解建设新农村的含义。点拨:第(1)题,可通过图例直接读出,四川、湖南、安徽图例都是1、人口迁出量大。第(2)题,城市化水平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省区人口迁出量大。第(3)韪,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由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故农村人口迁出量较低。答案:(1)B(2)A(3)C图甲至丁是我国建国以来至2030年期间四幅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1~3题。1.若四图所示年份分别为1953年、1982年、2000年、2030年,则由早到迟的正确顺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丁甲乙丙 D.两甲丁乙2.能反映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图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3.人口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 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关于我 国青少年性别比的特点及原因,正确的是 ( )A.偏高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B.偏高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C.偏低 重男轻女的观念 D. 偏低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4-5题。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中国 30.3 美国 110.0墨西哥 26.7 德国 21.1印度 22.2 加拿大 17.3印度尼西亚 18.O 英国 13.6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4.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5.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阻碍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如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6~7题6.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 )①大城市化②郊区城市化③逆城市化④再城市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7.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读某城市规划图,回答8~9题8.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布局 ( )A.客货物流区 B.高新技术区 c.旅游度假区 D.金融商业区9.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lo.读图及有关材料i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4年7月10日在武汉纪念“世界人口日”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夺家庭”等现象。材料二 上海市连续10年来人口呈负增长,2004年调整了部分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夫妻生育第二胎,且取消了两胎的生育间隔,同时对终生不愿生育的夫妻不再奖励。据上述材料和图回答有关问题:(1)从中国人口金字塔中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A、B、C三个明显的低谷,其中B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2)材料一中提及到 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增长特征是 。(3)“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 (5)上海市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单选)A.人口负增长 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失调C.老龄人口增长快,社会福利压力大 D.社会经济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参考答案1~3.B B A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图中可看出乙丙两图老龄人口比重大,受历史上齐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男孩出生比例大于女孩。4.B从表中可以看出,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5.C人口迁移增大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文化的交流,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观念。6.A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郊区逐渐变为城市。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后产生的。7.B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用地越来越紧张,地价不断增高,市区内工业外迁,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市中心环境污染加重,造成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8~9.B A N地靠近大学城、科研所和绿地,环境优美,科技发达,最适宜布局高新技术区,大型超市应建在交通便利,能够接触大量消费人群的地区。10.解析:B低谷说明20年前即我国70年代人口出生率低。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大,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在经济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失调。答案: (1)7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3)“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和经商引起的。(4)“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5)Bwww.高 考 易 错 点 总 结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