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背景链接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学》、《论语》合为“四书”。3、题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三、朗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2、视频朗读3、读准停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齐读课文,感知音韵美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四、译读,感知意蕴美(一)自由朗读,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出示对照译文逐一检查。(二)文言知识积累1、记住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辨析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④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3、理解虚词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②而: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介词。表示比较。)万钟于我何加焉(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来避免祸患却有人不去干。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践踏过给别人吃,即使乞丐也不屑接受。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而接受它,然而,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丧失了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五、理清思路,背读课文背诵并翻译这篇文言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新知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1、作者简介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学》、《论语》合为“四书”。2、背景链接文学常识???????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3、题解文学常识1、读准字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朗读,感知音韵美2、视频朗读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读准停顿朗读,感知音韵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4、齐读课文,感知音韵美朗读,感知音韵美(一)自由朗读,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出示对照译文逐一检查。译读,感知意蕴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能愿动词,喜爱生命大义舍弃译文: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译读,感知意蕴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读wéi,动词,做,干苟且偷生读Wù,动词,厌恶与“欲”相反名词,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译文:比译读,感知意蕴美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假如,假使那么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动词,做,干译文:没有译读,感知意蕴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通过这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译文:可是译读,感知意蕴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不仅仅这种思想不丧失译文:译读,感知意蕴美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吆喝。尔,助词。给饥饿的过路人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践踏着译文:译读,感知意蕴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高位厚禄通“辨”,辨别有什么好处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译文:侍奉译读,感知意蕴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通“向”,从前。为了,介词 wèi做,动词 wéi停止,放弃天性译文: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接受这叫做1、记住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⑸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与”通“欤”,语气词。“得”通“德”,感激。“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二)文言知识积累译读,感知意蕴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辨析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动词,做。得到。通“德”,感激。此、这。这是通“欤”,语气词给予。为得是与译读,感知意蕴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3、理解虚词的用法代词,他。助词,的。表并列,并且。表转折,却、但。表并列。表比较,比。表对象,对。鱼我所欲也之而于译读,感知意蕴美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这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使用,通过这种行为就可以用来避免祸患却有人不去干。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践踏过给别人吃,即使乞丐也不屑接受。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译读,感知意蕴美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而接受它,然而,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丧失了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译读,感知意蕴美背诵并翻译这篇文言文理清思路背读课文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鱼我所欲也》朗读录音.mp3 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精品课件.ppt 9.《鱼我所欲也》视频朗诵.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