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地理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一地理复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不包含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总星系
2.下列有关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
A. 色球——黑子 B.光球——.耀斑 C.日冕——日珥 D色球——耀斑
3.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B.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D.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
4.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地距离适中 B.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5.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
6.岩石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 ( )
A.花岗岩、岩浆岩、大理岩 B.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C.变质岩、侵入岩、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下列各种岩石中可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 ( )
A.花岗岩、玄武岩 B.板岩、页岩
C.砾岩、砂岩 D.石灰岩、大理岩
8.有关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的方向:北半球自西向东转,南半球自东向西转.
B.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一月快七月慢.
C.北京和杭州的自转周期相同,为24小时.
D.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9.下列有关悉尼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阳光直射现象 B.有极昼极夜现象 C.地处南温带 D地处热带
10.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将在首都北京举行第26届奥运会开幕式,这时上一届奥运会举办地雅典的区时(东二区)会是 (   )
A.8月8日2时 B.8月8日8时 C.8月8日12时  D.8月8日14时
1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看上去仍然是明亮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反射作用 B.散射作用 C.折射作用 D.吸收作用
12.喜玛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峻雄伟的山脉,它的形成是由于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 )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张裂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张裂
读甲、乙两图,回答13-14题。
13.甲图所示地貌名称是(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背斜
14.乙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于8月10日下午在苍南马站登陆,带来狂风暴雨。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各天气系统能表示“桑美”成因的是(  )
16.此季节南亚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
17、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有机进化 B.化学演化
C.生物演化 D.有氧环境演化
18、右图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19、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20、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据此回答21—22题。
21、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气候资源 B.森林资源 C.太阳能资源 D.矿产资源
22、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23-25题。
23、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2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25、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26.下列是几位同学有关水循环的认识,哪些同学的认识符合科学。 ( )
甲: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乙:参与陆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丙:未登陆的台风没有参与水循环。 丁: 水循环可不断的塑造地表形态。
A.甲、丙 B。甲、丁 C。丙、丁 D。乙、丙
27.从广州沿京九线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其分异规律属于( )
A.纬度地带性 B.干湿度地带性 C.山地垂直地带性 D.地方性分异
28.在个种成土的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29.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大气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30.大气对流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甲和丁
第ⅠⅠ卷(综合题,共40分)
31.读“北京至乌兰巴托之间地区冬春季某日锋面活动示意图13”,完成下列要求。(每空2分,共12分)
(1)根据图中冷暖空气的活动情况判断,目前位于中蒙边境附近的锋面属于 锋。
(2)在这种锋面活动影响下,我国冬季常常形成的种灾害性天气是 。
(3)如果图中所示为该日“北京时间”12时整的锋面活动状况,锋面移动速度为40千
米小时,则锋面将于次日 时移到北京地区,届时北京将可能出现 等天气现象(选择填空)。锋面过境后,北京的天气状况将是 (选择填空)。
A.大风或沙暴B.气温下降,天气转好C.狂风暴雨D.较大的风
(4)若这种锋面活动出现在夏季且移动较快,则在锋面上往往会形成 天气。
A.大风或沙暴B.气温下降,天气转好C.狂风暴雨D.较大的风
32..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为向北大百岁生日献上厚礼,经中科院同意,将北京大学自己的科研人员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7072号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并获得国际认可。
下图是1998年5月4日这一天“北京大学星”运行轨道示意图,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7分)
(1)在地球运行轨道以内,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还有 。
(2)位于“北京大学星”运行轨道内外两侧的行星是A 和B ,其中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质量之首的行星是
(3)与九大行星比较,“北京大学星”具有 小、 小的特点。在A、B两行星轨道之间有成千上万颗类似于“北京大学星”的小天体,它们组成太阳系中的 带。
33..读图16,并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3分)
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乙是地球上的碳循环示意图。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形成这种
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美国等发达国家拒绝批准旨在控制CO2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对世界气候
产生的主要影响将是 。(1分)
(3)自然界中的哪些过程可以消耗CO2 (2分)
(4)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2分)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过度砍伐森林
C.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 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做燃料
(5)如果以CO2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聚造成所谓“温室效应”,那么由于 、
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2分)
(6)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34.A、B两题请选做其中的一题
A.图十一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A、C、D中表示短波辐射是 ,表示长波辐射的是 、 。
(2)B1小于C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B1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称为 ,有霜的夜晚A (大,小)(每空1分
B.读右图回答下面问题:(8分)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洋流②
(2)图中②③④洋流中按性质分属于暖流的 是 ,对沿岸气候具有 的作用;属于寒流的是
(3)按成因分②③④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 。
(4)假若图中海域为太平洋,则A处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之一的 渔场,它是由 日本暖流和 两条洋流交汇而形成的。④处洋流的名称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DCAB 6-10 DCDCD 11-15 BBCBC 16-20 DBBAA 21-25 DCDDC
26-30 AADAC
二、非选择题
31、(6分,每空1分)(1)冷 (2)寒潮 (3)6 A、D B (4)C
32、(7分,每空1分)(1)水星、金星 (2)火星 木星 木星(或B) (3)质量 体积 小行星
33、(13分)(1)快速增加 工业发展,大量燃烧矿物能源;过度砍伐森林等 (2分)
(2)产生“温室效应”,世界气候变暖(1分)(3)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石灰岩的熔蚀,河、湖、海水对CO2的溶解等(2分)(4)BCD (2分)(5)海水受热膨胀(1分) 冰川融化(1分)
(6)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4分)
34、(8分,每空1分)A.(1)C;A、D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
(3)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能量来源。
(4)大气逆辐射 ;小
B.(1)北赤道暖流 (2)②;增温增湿 ;③④ (3)②③
(4)北海道;千岛寒流;秘鲁寒流
气候
生物
水文
土壤
地貌
铁路
公路
河流
聚落
山脉
沙漠
湖泊
温度℃
高度Km
0
-80
50
-40
20
12
60
80




图十一
D
A
大气上界
B
B1
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