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9年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数量的变化决定因素:是由_______和_______共同决定的。1、人口的自然增长 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增长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见书2页图)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差异明显。(见书3页图)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较___,人口增长_____,人口数量较稳定,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和日本。二战后,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_________的独立,_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事业的进步,人口________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_____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构成指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见书6页图)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原始型 高 高 低传统型 高 低 高现代型 低 低 低及其转变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______型地区差异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_____型向____型的过渡阶段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_____型向_____型的过渡阶段分析:书P6图“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示意图”1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它与一定阶段的社会________发展水平相适应。②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_________下降开始的。二、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__________和人口_________概念:人的居住地在_______或_______范围内发生改变类型: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19世纪前 特点:以______性、______的移民为主迁移方向: 由____洲迁移到______洲和_______洲意义: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分布②二战后 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定居移民_____,短期流动人口_____;欧洲由______地变为_____地;(主要由于西欧经济的发展)拉丁美洲由_____地变为_____地,人口流向___________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见书9页图)1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有______、有_______(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迁移流向: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东部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流量增大;(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迁移流向: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潮”影响人口迁移 自然因素的变化:主要指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重要作用)、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_______;________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主要因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4、现实社会,已出现人口__________、人口__________、人口__________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_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_问题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团块状——成都1、 城市形态 条带状——兰州(外部轮廓形状) 组团式——重庆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原地区形成______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形成______发展的城市形态概念: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而成。2、城市功能分区 常见功能区有______区、______区、______区(城市内部土地 特点: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各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限利用方式) 住宅区:是城市最为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40%—60%)主要功能分区 有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两者在位置上往往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往往与____区相连,低级住宅区与____区相连商业区:多位于_______,_________的两侧或_______处;(原因:交通便捷,消费人口多)商业区多呈____状或_______状分布;中心商务区:是城市_________中心和_____中心工业区:不断向城市_____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沿____便捷地带分布(生产中有大量运输需求)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经济因素 每块土地用于那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付____的高低;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_______程度和______的远近其他因素:历史、社会、行政因素等形成和变化:随城市发展逐渐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初期,没有明确功能分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分析:书P23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① 距市中心远近对______业影响最大;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__________。② 工业生产一般占地较____,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距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影响最_____.③住宅区位于_____区与____区之间,既有利于______,又方便_____.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划分标准:通常以城市________规模来划分;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1、城市等级 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城市本身外,还包括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种类和范围的差异 大城市—种类多,级别高,范围大小城市—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城市的发展与地理位置:位于______丰富地区的城市和________枢纽上的城市,利于发展成级别较高的城市城市的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等级越高,数目越____,相距较___2、不同等级城市 等级越低,数目越____,相距较___空间分布 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三、城市化含义:人口向___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____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人口增加;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1、城市化概述 城市人口比重加大(最主要的标志)发展动力:推力——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___,发展____2、世界城市化进程 加速阶段:城市化迅速推进;(见书33页) 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___;有些地区出现_________现象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水平___;城市化发展速度____;大多处于城市化_____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___;水平___;城市化发展速度__;大多处于城市化___和___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土地质量;影响水体;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城市环境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___污染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自然因素 地形土壤 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2、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源 _____因素比较稳定;市场 ________因素变化较快.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 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政策 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对农劳动力 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技术3、 农业地域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________的结果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区 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美、加、澳、阿根廷、俄、乌克兰(家庭经营)我国西北和东北(国营)主要作物 水 稻 小麦、玉米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多水旱灾害)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位条件 高温多雨的气候(雨热同期);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平原和三角洲)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______;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上。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主要分布区 美、阿根廷—养牛为主澳、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农产品 牛、羊 牛奶及奶制品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优良天然草场之一;② 地广人稀,且土地租金低,为大规模经营提供可能;③ 距海港近,促进商品经营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1)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是阿根廷_______草原的牧牛业;(2)__________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围栏放牧、划区放牧(3)阿根廷发展牧牛业 种植饲料所采取的措施 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饲养良种牛(4)西欧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气候,其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5)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两大因素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生产: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_________(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__________制成产品。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燃料)(见书页图)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政策、市场、交通3、工业的导向类型:类型 主导因素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接近原料地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 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石油加工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 能源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 知识技术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飞机、集成电路、 精密仪表等工业科技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 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降低了对_______、________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2 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鞍钢靠近_____、_____产地,而宝钢靠近________③ 钢铁工业区位 初期——近_________(煤炭耗量大)4、工业区位 选择的三次变化 20世纪初——近_________(冶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下降)选择 二战后——近_________(技术进步和巨型运矿船的出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 空气污染的工业:设在居民区盛行风向的____地带或最小风频___风带② 水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__________及河流___________③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________和________政策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投资商的乡土感情和个人理念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___________和廉价的________导 致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工业集聚 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结 果形成类型 自发形成: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为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形成:先建基础设,再吸引投资者建厂性质分类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规模大,常扩展成工业城市(如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工业区)钢铁城市:鞍山;石油城:大庆;汽车城:十堰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面积小,规模小(食品工业)条件:体积小、重量轻、价格高的电子元器件厂和组装厂形成分散现象工业分散 复杂产品的原料、零部件形成跨国和跨地区的企业意义: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引 发工业的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现代化的__________方式和现代化的__________手段三、传统工业区1、形成条件:以丰富的______和______资源为基础2、工业部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工业企业为核心3、典型地区:德国_____区、英国_____工业区、美国______工业区、我国______工业区4、普遍面临的问题:_______和_______消耗大、_______量大、_______严重等问题5、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②离铁矿区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区位条件 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地处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相互沟通⑤广阔的市场(德国和西欧发达的工业)①生产结构单一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工业是全区的经济基础②______的能源地位下降 ______、______广泛使用,煤炭比重下降;衰落的原因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降低(50年代后) ③世界性_______过剩(产钢和出口钢国家增多,替代品广泛应用)④__________革命的冲击⑤环境_______、用地________、交通_________等问题①调整工业______:减少_____、_____企业数量;提高规模新建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工业且以_____型为主综合整治 ②调整工业________;(60年代) ③发展______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发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④优化_______:控制工业三废;植树造林;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污染处理系统四、新工业区1、兴起时间:20世纪_______年代之后2、典型地区:意大利______和_____地区、德国______地区、美国“_______”3、典型案例1——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新工业区特点 ①以_______企业为主 (250人以下)②以____工业为主③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意大利新工业区 ④生产高度_____⑤企业分散在_____,甚至_____;生产过程_____发展模式:中小型企业集聚的________代表工业区: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的网络)4、典型案例2——高技术工业区:美国“硅谷”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_____和_____(多科学家和工程师)②工业增长______,产品更新周期____③研究开发费用所占比例_______④产品面向________市场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高技术工业区 “硅谷”区位条件 (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美国“硅谷”) ( 崛起主要因素) ②气候宜人(_________气候——温暖湿润)③交通便捷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⑤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稳定的军事订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的位置:__________东南部主导工业:__________工业(世界电子工业中心)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书页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优缺点比较)2、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方向:__________化、__________化、__________化(集装箱)基本要素 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港口)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基本形式 单一运输网3、交通运输网 综合运输网三个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因素: _____、______、_____和自然因素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聚落形态:常沿交通干线分布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株洲市——“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交通线的发展和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嘉兴市)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密度:山区小于平原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位置:商业网点常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人类社会与环境 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_______和_______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2、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水、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农药的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垃圾表现 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及海洋污染生态破坏 森林减少——滥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灌溉二氧化碳增多和臭氧层破坏分布(见右侧) 生物多样性锐减——过渡渔猎从地区看 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分布 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从全球看 发达国家: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严重2、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___(承受____和____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工业转移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国际性河流、海洋污染、CO2增多和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破坏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_____问题;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________的道路概念:既满足_______需要,而又不损害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能力3、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________内涵 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____ (见书 页图)社会持续发展——是________公平性原则原则 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①人口压力____(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 ②资源_______(需求量大,利用率低)的必然性 ③环境危机深刻 (污染由城市向乡村蔓延,生态破坏加剧)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工业——清洁生产:带来很好的_______效益和_______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协调一致①调整____结构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互补互利大兴县留民营村经营措施 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②实行综合______利用③开发利用_______、________能等新能源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