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利用假设法,突破“大气环流”高一地理新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的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呢?首先要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弄清气压带的空间分布;再按力的合成分析出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其中掌握气压带的形成是关键理清了头绪,知道了因果关系,这一节内容就非常简单了。可以巧妙地利用“三步假设”的办法,将知识点有条理的串联起来,就可以轻松地掌握本节内容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的结果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第一步由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是从赤道地区向两极减少,所以形成单圈环流:近地面大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高空大气由赤道流向北极。总结:由于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故其成因为热力因素。第二步 假设:①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②地表均一由于地球的自转,高空大气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运动到北纬30度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大气在北纬30度上空自西向东运动,不再北进。而赤道地区水热充足,大气源源不断上升,北纬30度上空的空气堆积量增多,大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到达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而后大气向南北运动:向南的大气在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带;向北大气则形成西风带。来自极地的偏东风和北上的西南风相遇形成极锋,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气流上升后,向南向北形成三圈环流。总结: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故其成因为动力因素。第三步 假设:地表均一读课本P.67“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因为太阳直射点并不总是在赤道上,而是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引导学生分析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同一纬度同一季节在陆地和海洋上形成了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如图):由于如上图解,海陆的分布对气压带的分布产生影响。在四个气压带中,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穿过的陆地面积较少,海陆热力性质的对比不明显,影响比较小。而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穿过的陆地面积大,故海陆分布对其影响较大(如下图)。总结: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气压带、风带由带状变成块状: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学生理解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后,特别是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后,很容易自学季风环流了。假设:①地球不自转 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③地表均一低赤 道 低 压 带高极地高压带高低赤 道 低 压 带中 纬 西 风 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低 纬 东 风 带低气压带23026/23026/66034/66034/0023026/23026/66034/66034/00高气压带冬至日秋分日春分日夏至日太阳位置陆地海洋高压中心低压中心冬季,大陆为冷源,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冬季,海洋相对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1月份陆地海洋低压中心高压中心夏季,大陆为热源,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夏季,海洋相对为冷源,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7月份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亚洲低压海洋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并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亚洲高压海洋低压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副极地低压带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