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导学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1、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 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分类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2、工业的区位选择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2、 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1、 工业区位的选择1、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 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2、 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鞍钢 宝钢煤炭来源 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铁矿供应 安山铁矿 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消费市场 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 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交通因素 铁路运输便利 水陆交通便捷主导因素 原料、燃料 市场和交通地位 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 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3、 科技进步的影响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4、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时间 主导因素 原因 区位特点 举例早期 煤炭资源 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 靠近煤炭产地 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 铁矿资源 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 靠近大铁矿 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二战”后 消费市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5、 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污染程度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储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 水泥厂、酿造厂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扶梯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钢铁厂、发电厂6、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社会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政策因素 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决策者行为 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 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1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2 空间利用上的关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2、 工业集聚概念 优势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形成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 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 在柜挂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发展潜力 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举例 传统工业区一般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海金山为石化工业区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2、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1、 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2、形成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表现 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优势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结果 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动力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心工业区1、 传统工业区1、 传统工业概念 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典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地位 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问题 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发展 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2、 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3、 德国鲁尔工业区(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3) 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4、 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便利 煤炭资源丰富 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公有制结构单一 水资源不足 辽中南工业区 交通运输便利 鲁尔工业区 内河航运发达市场体制薄弱 消费市场广阔 水资源充足大量廉价劳动力 市场体制健全2、 新工业区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3、 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4、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发展条件 内容 作用区位优势 廉价劳动力 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节省生产建设投资交通运输方便 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国际经济环境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生产国内经济环境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 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鲤鱼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5、 新工业区特点: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6、 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7、 温州乡镇企业(1)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2)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3) 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8、 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1 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2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4 产品面向世界9、 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10、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历次技术革命 时间 标志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分布 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技术革命对其位选择的影响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 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 英国曼彻斯特纺织中心,伯明翰钢铁中心 钢铁复合体型 动力指向 工业由河流峡谷、森林茂密区向煤、铁产地及交通便利地区集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内燃机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和飞机制造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原料地指向 输电、冶金技术提高以及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工业区位选择受能源地限制减小(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狗工业 日本沿太平洋工业地带、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钢铁中心 市场指向(临海型) 超高压输电技术、超级油轮、巨型货船、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出现,大大减少了运费,核电技术、能耗少的电子工业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进一步摆脱能源地核原料地限制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 人才和技术快速便捷的交通(机场-高速公路)清洁优美的环境在新原料地核燃料地出现的新工业中心:美国休斯敦(石油化工和航天中心)、中国大庆、攀枝花等,英国阿伯丁(北海油田)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