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一中2009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难点突破:天气与气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郓城一中2009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难点突破:天气与气候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山东郓城一中
2009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难点突破:
天气与气候专题
难点概述
【知识整合】
【突破难点】
【难点一】对流层气温分布及逆温现象
1.对流层气温分布
2.逆温现象
(1)对流层气温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这就是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
图中甲属于情况②,其余属于情况①。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机更加安全。
【难点二】气温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通过等温线分布图反映,如果地球有一个均一的表面,则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由于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的影响之外,还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等温线要发生弯曲而不与纬线完全平行。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说明弯曲部分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高,反之就低,我们为了便于记忆,可简述为:“高弯高温,低弯低温”。只要等温线发生了弯曲,就说明该地气温受到了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的一个或几个的影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入手进行分析,以便找出原因。
(1)等温线的走向:等温线若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等温线若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海陆位置;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凸向高纬度表示该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两侧地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度表示该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的两侧地区,即“高高低低”规律。
(3)两条等温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闭合等温线的值若是与温度值大的相等,则闭合区域气温值高于等温值大的那条等温线值;反之,闭合区域气温值低于等温值小的那条等温线值。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4)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稀疏表示水平方向上温度变化小,等温线稠密表示水平方向上温度变化大。
【难点三】全球性大气运动的四个特征
第一、赤道地区由于受热多,空气上升,极低地区由于冷却,空气下沉,可以知道低纬和高纬环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环流,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第二、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随太阳直射点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第三、海陆分布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复杂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块状,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神低压和冰岛低压。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
第四、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南亚热带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因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西南季风。冬夏季风势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难点四】锋面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形成原理:在中高纬地区,多见于温带地区,气旋和锋面一般联系在一起,被称为锋面气旋。如图所示,这是北半球的一个低气压区域,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形成暖锋(图中CD线);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线),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
2.对天气的影响:由于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而凝云致雨,形成气旋雨;在锋面天气系统中,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上方的暖气团都是沿锋面抬升的,都将形成有云和降水的天气,形成锋面雨;当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后,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注意降水均分布于冷空气一侧,但冷锋前也有降水。
3.在锋面气旋中判断冷锋、暖锋的简便方法:北半球的气旋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当气流经过槽线甲时,自然是北方冷空气推南方暖空气(上图),甲形成冷锋;当气流经过槽线乙时,自然是南方暖空气推北方冷空气(上图),乙形成暖锋;南半球的气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当气流运行至槽线丙时,自然是来自南方的冷空气推北方的暖空气,形成冷锋等;当气流运行至槽线丁附近时,自然是北方的暖空气推南方的冷空气,形成暖锋。
【难点五】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1.综合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1)从图中信息判断大致纬度(纬度因素);(2)确定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3)根据下垫面状况,如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特征及附近洋流性质;(4)如果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也应当考虑。
2.根据亚欧大陆模式图,准确判断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尤其是热带雨林气候、三种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及降水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分析。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1)先看南北半球——根据最低(高)气温月份分配图判读;
(2)再分寒温热带——根据图中气温数值特征,判断气候类型:①月最低气温>15℃的为热带气候;②0℃<月最低气温<15℃,属于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月最低气温<0℃,属于温带气候;④月最高气温<0℃,属于极地气候。
(3)最后确定气候类别——根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综合分析判断气候类型:①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2)全年湿润型:温带海洋性气候;(3)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4)夏季多雨型:三种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5)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
【命题分析】
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1)从形式上看,多以等值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风向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等为载体,注重与现实相结合;(2)考核内容侧重于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线图的判读,并以此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气候的形成。天气系统的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分析,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等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也是考查热点之一;(3)注重考查读图、识图和绘图能力,强调用高中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解释当代社会生产或生活的具体问题。
2009年高考命题的方向:(1)以“神舟”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为背景,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对流层气温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以区域等温线图为背景,考查1月和7月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以等压线图为背景,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4)将提供典型区域位置,综合分析地形、盛行风、洋流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5)根据天气预报的有关信息材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利用数据或图像提供的背景信息,考查对气候类型的判读,以及对气候与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多方面联系的综合考查。
【错题指正】
【例1】读图,分析回答:
 (1)甲地位于 (海陆位置),根据全球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以及甲地的降水状况(见右图),可推断该地位于 (南、北)半球。
 (2)在右图中绘出甲地气温逐月变化曲线。
 (3)左图中的等温线表示的是 (一、七)月气温水平分布状况。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精析:本题解题从图上信息入手,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如果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甲地在40°以北,40°~ 60°大陆西岸,应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比右图各月降水状况,季节分配并不均匀,因此,排除北半球。假如是南半球,甲地仍在40°以北,30°~ 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的降水特点,所以画逐月气温变化曲线要符合亚热带气候的温度特点:“一月均温,30°C左右;七月均温,0°~C 15°C之间,呈山谷状”的要求。第三小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理想大陆)的等温线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一月都是向南凸出,北半球此时陆地温度比海洋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而南半球此时陆地温度比海洋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七月份相反。
  答案: (1)大陆西岸 南
  (2)绘图要求:所画曲线同时符合“一月均温,30°C左右;七月均温,0°~C 15°C之间,呈山谷状”的要求
(3)一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为夏季,是一月份
误点警示:(1)不能从图中根据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无从下手。在知识上反映出对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规律理解不深。(2)对等温线受海陆分布影响发生的变化认识不清。
【例2】读北半球某地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据此回答。
(1)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b点的风向和ad虚线所示的天气状况可能为
A.北风 晴朗干燥 B.西风 阴雨天气
C.北风 阴雨天所 D.西风 晴朗干燥
(2)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则图中a、b、c、d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排序为
A.a>b>c>d B.d>c>b>a
C.d>a>b>c D.c>b>a>d
(3)引起图中虚线处等风速线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山脉的阻挡 B.防护林的阻挡
C.峡谷的“狭管效应” D.经过城市地区
精析:等风速线图中①>②>③>④>⑤,说明由a向d风速越来越小,则图中a风速大于b,b风速大于c,故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是abcd。图中虚线处等风速线向数值小的地区弯曲,说明弯曲处风速较大;由ad所在弯曲处呈峡谷形状可判断,该处可能是峡谷,因为峡谷由于地形限制,突然空间收缩而导致风速较快;而山脉、防护林、城市等都对风有一种阻碍作用而使风速降低,故虚线处风速减小可能是峡谷的“狭管效应”。
答案:(1)A(2)A(3)C
误点警示:(1)判断等值线分布规律能力欠缺是根本原因;(2)不能准确理解影响风速的因素也易出错。
【例3】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驱车从甲地到乙地,早晨出发时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才曙光初露,还没有来得及寻找太阳,只见路边所有黑色的树枝全都变成了金枝铜干……一个白天就这样火石电光般地匆匆打发了。大雾不知从何升起……只能隐约看到昏黄的雾灯。车窗上又噼噼啪啪响起雨点,从此这雾再也不散,这雨再也不停。”
(1)资料中叙述的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A.12 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资料中叙述的自然现象发生在
A.南美洲的南端 B.北欧 C.我国的北极村 D.我国的贵阳附近
(3)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的是
A.极地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精析:根据材料的叙述,该地白昼非常短,几乎是在几分钟内就没了,这只能是在极圈附近的极夜时候,根据这个情况,北极圈内发生极夜是在12月22日(冬至日)左右,第1题中最接近冬至日的是A ,第2题中,只有北欧才在极圈附近,其他都远离极圈,所以选B.该地有树、有雾和雨,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答案:(1)A (2)B (3)D
误点警示:第2、3题易错选,原因是不能充分理解材料中的信息。“接近中午才曙光初露“隐含的条件是极夜现象,从而推知只能是北欧地区;“黑色的树枝”、“这雾再也不散,这雨再也不停”隐含的条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不是极地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另外北欧地区是没有地中海气候的。
【例4】读下图,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分别是
A.甲地属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乙、丙分别属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2)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北风 D.乙地高温多雨
精析:先根据河流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以判定:图中甲、乙、丙处的河流分别是向东、西、西流,再结合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以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原理可知:图中甲、乙、丙分别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当丙图中湖面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是北半球冬季,乙地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西北季风。
答案:(1)D (2)B
误点警示:(1)不能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从而不能判断南北半球,不知从何下手去做;(2)不知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理解不清。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的关键是熟悉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复习时可按照“气温与降水的时间分配→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分布规律与典型地区→气候现象与气候资源评价→自然带与人类活动”的顺序进行,再结合气候分布模式图去构建与气候相关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在高考中稳获胜券,从容应付。
【例5】下面是沿我国的西北—东南(甲:阿拉山口—台北)、东北—西南(乙:黑河—腾冲)方向所作的示意图,两线交会于106.3°E、34.8°N,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一般来说,距海越远,水汽越少,但A处的年降水量却大于B处,试分析原因。
(2)甲图中一月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试分析其原因。
(3)甲乙两图的人口分布曲线有何差异?
精析:本题把一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高度曲线绘于一幅地图中,首先需要判断每条曲线代表的含义,然后结合题意,沿我国的阿拉山口—台北以及黑河—腾冲所做的剖面线进行分析,应用所学知识来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沿阿拉山口——台北一线是从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夏季风的影响以及距海远近的不同降水逐渐减少,但A处的年降水量却大于B处主要受地形影响所致。一月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地势等方面去分析。黑河—腾冲一线为我国人口地理分布分界线。
答案:(1)A处虽然比B处距海洋远,但A处是迎风坡,在夏季风的影响下,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在此形成地形雨;而B处位于秦岭的雨影区,降水较少。
(2)规律:一月平均气温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原因:①我国冬季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东南地区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气温较高;西北地区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气温较低。②西北地区深入大陆内部,陆地热容量小,冬季降温快;东南地区靠近海洋,冬季降温慢。③西北地区地势高、靠近冬季风源地,东南地区纬度较低,受冬季风影响小。
(3)甲图两端差异大,东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乙图两端差异小。
误点警示:(1)不能正确判断各条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看不懂地图,不知从何下手作答;(2)不能应用我国两条剖面线来联系我国降水、气温分布规律,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读图识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平时要加强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要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注意平时做题时要多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