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章 保护海洋环境3.1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学案 导学【学习指导】 1、分析风暴潮、海啸、巨浪等海洋自然灾害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相对措施。 2、通过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知识结构】【重难点知识讲解】一、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那些源于海洋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二、风暴潮和海啸 1、风暴潮 (1)概念 风暴潮是指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的作用而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 (2)成因 通常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气旋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热带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热带风暴潮发生。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水位变化稳定、持续,常见于中高纬度沿海地区。 (3)危害 与风暴潮相伴的狂风巨浪,可引起水位暴涨,堤岸决口,船舶倾覆,农田受淹,房屋被毁。风暴潮灾害的轻重,还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社会及经济情况。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4)防范措施 在沿海区风暴潮观测站,加强对风暴潮水文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建立和加强对风暴潮的预警机制,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 2、灾害性海浪 (1)概念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 (2)成因 它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的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3)危害 灾害性海浪是指海上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因为6米以上波高的海浪对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绝大多数船只已构成威胁,它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给航海、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捕捞带来灾难,正确及时地预报这种海浪对保证海上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3、海冰 (1)概念 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 (2)成因 冷空气侵袭造成的低温是海冰形成的主要原因,冷空气的强度、延续时间、次数与路径,与海冰成因都有关。 (3)危害 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大陆冰川或陆架洋滑入海中后断裂而成的巨大冰块中,露出海面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称为冰山。1912年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号轮即是在北大西洋首航中撞上这种冰山而沉没的。 4、赤潮 (1)概念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的优势和不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决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时却呈绿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2)成因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3)危害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5、海啸 (1)概念 海啸是指因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的短时间内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由地震引起的海啸称地震海啸。水下或沿岸山崩、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引发海啸。 (2)地震海啸形成的条件: 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 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3)危害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其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海啸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的情况下,常可传播数千千米而能量衰减很少,可使遥远的大洋彼岸遭受海啸灾害。大多数海啸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本地海啸与地震发生地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常因预警时间较短,猝不及防而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能颠覆和摧毁船只,冲毁沿岸防波坝,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4)防御措施 ①海洋地震的理论研究需要大大加强,建立起完善的预报机制。 ②加强海洋断层探测。海里需要安装大量地下探测仪,形成流动的海洋地震监测网。 ③建立完善、反应快速的应急防震体系。如果收到了海啸将登陆的预警,我们疏散人群的速度能有多快?救护和救援力量能不能及时赶到?医疗、卫生、交通和能源等等,整个城市的综合应急防灾体系是否健全?提前的预警的提前多少时间?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④提高沿海重要建筑的抗海啸标准。如提高海塘、防潮堤抗海啸能力。三、防灾与减灾 1、工程性措施:依据海洋灾害的长期预测,修建防潮海堤、海塘、护岸工程、分洪分潮工程等,对易受灾地区和岸段做工程防护。建造抗浪抗风能力更强的船舶、海上钻井平台、海上构筑物等。 2、规划性措施:包括沿海占地规划、防灾规划的准备和制订。后者又往往包括灾时人员撤退疏散计划方案、后勤供应计划、安全标准及安全措施的拟订,以及教育与培训计划等。 3、科学技术性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和发展海洋环境及海洋灾害监测网,扩充海洋灾害警报数据库,建立和发展灾害分析和预报系统,早期灾害警报系统和灾情评估技术,以及开展上述科技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涉及计算机科学、电子及信息科学、海洋气象科学领域广泛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4、行政性措施:包括设立全国及地方各级防灾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工作组织(如医疗防疫、慈善、社会治安等),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恢复重建计划等【学海泛舟】我国海洋灾害的几种主要种类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主要种类有: (一)风暴潮 我国东邻西太平洋,这是各大洋中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的交互影响,使我国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不断,并在沿岸形成灾害性的风暴潮。 风暴潮是指由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相反如海平面大幅度异常性下降,使海滩裸露,也可形成“负风暴潮”灾害。风暴潮影响的范围一般几十至上千公里,持续时间1-100小时。如逢天文大潮,常形成重灾。1949年上海风暴潮淹没农田200多万顷,上海市区水深1—2米,死1670人。1969年4月23日温带风暴潮使莱州湾沿海海水内侵达30—40公里。1989年08号台风风暴潮使广东损失11.13亿元,1989年23号台风风暴潮使浙江损失13.23亿元。我国自1949—1990年共发生台风风暴潮308次,温带风暴潮278次。 我国的风暴潮虽然遍及沿海,但主要集中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北部的海门;福建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风暴潮的周期性变化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关系密切。 (1)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即11—4月;热带风暴潮主要集中在7—10月,特别是8,9月份。 (2)年际及多年变化:温带风暴潮最多的年份是1954,1958,1959,1960,1962,1966,1979,1983,1989年;台风风暴潮较严重的年份是1956,1959,1960,1962,1964,1969,1971,1974,1985,1986,1989,1990年。近40年来风暴潮以20世纪70年代最多,50年代最少。 (二)灾害性海浪 浪高6注以上的灾害性海浪是严重海洋灾害。我国每平均有400—500人死于浪灾,1979年、1989年巨浪曾摧毁了“渤海2号”和“爪哇海号”钻井平台。1989年仅受台风的影响,在浙江、广东和海南三省沿岸地区,巨浪就沉损船只3408艘,冲毁海堤900公里,死亡2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1989年7月17日珠江口遭受台风袭击,海浪使172公里大堤被冲毁,363.6万亩农田受灾,这次台风海浪共沉损船只536艘。 (三)海冰 海冰灾害主要发生于我国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各海湾的盛冰期一般是1月下旬至2月上旬。海冰可以推倒海上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和船舶;阻碍航行;影响渔业和航运。1969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整个渤海几乎全部被海冰覆盖,冰厚一般为20—40厘米,最大单冰层达80厘米。堆积冰厚达9米,自1969年2月5日至3月5日驶进出天津塘沽港的123艘客货轮中,有58艘被海冰夹住,“海二井”平台台桩受破坏,损失数亿元。 海冰严重的所份,如1957,1969,1977年,大体也有10个左右的周期。 (四)海啸 海啸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最猛烈的由地震引起的海洋灾害。我国曾有过26次的海啸记录,台湾沿海多次受到海啸袭击,但大陆沿海没有破坏性海啸。 (五)赤潮 赤潮是近年来日益增大的海洋生物灾害,至1990年,我国共发生较大赤潮265次。1989年8月5日到10月14日渤海西部发生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使黄骅、沦州、天津、潍坊、莱州对虾减产损失达2亿元。随着海洋环境污染,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的变暖及少雨等自然变异,赤潮灾害有日渐加重的趋势。【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自然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 ①滑坡、泥石流 ②洪涝 ③火山喷发 ④台风 ⑤地震 ⑥寒潮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图是某大洋等温线分布图,读后完成2—3题。 2、假定①②等温线弯曲是由洋流影响所致,则( ) A.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B.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C.①②都是寒流 D.①②都是暖流 3、假定该海域位于太平洋中,当②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则( ) A.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异常频繁 B.秘鲁、智利等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涝灾 C.印度洋沿岸出现海啸和风暴潮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鱼类异常丰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根本原因是沿海地区大规模地围海造陆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寒暖流交汇处最易发生赤潮 D.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近几十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呈加速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下列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02的量 B.避其锋芒,主动后撤 C.加固和提高海岸堤坝 D.改变沿海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 6、海平面上升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空气中C02含量上升 B.海岸线前进 C.海岸侵蚀降低 D.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 以洋流上升为特征的水在大范围内增温的现象,科家称之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到来时,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据此完成7—8题。 7、“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 C.赤道附近大西洋东部海区 D.西赤道附近大西洋西部海区 8、“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 C.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 B.长江入海口附近盐度较低 C.黄河下游地下水补给河水 D.我国近海实施“伏季休渔” 10、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说法正确的是( ) A.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B.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 C.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D.常出现在中低纬度地区二、综合题 11、读下面材料和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 美国巨片《后天》(又译为末日浩劫)以逼真超眩的视觉和精彩绝伦的特效,形象描述了因无法遏制温室效室,导致全球变暖而进入冰河时代,酿成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旷世灾难。它警示人类的今天和明天。 资料二 2005年8月25日来自加勒比海的5级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登陆,8月29日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给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州造成巨大破坏,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与此同时8月31日5时,大洋彼岸的13号强台风“泰利”正以20公里-25公里/小时逐渐向台湾东部沿海靠近。给中国某些省造成严重损失,……仿佛《后天》已经来临。 (1)当台风(或飓风)中心分别位于图中A、B处时,长江三角洲和佛罗里达半岛分别刮 风和 风(风向)。 (2)资料二中的“某些省”最不可能是 (选择填空)。 A.浙 B.台 C.滇 D.粤 (3)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台风、飓风的发生可能带来的相关地质灾害有 、 等。 (4)台风对人类有利的影响有哪些? 。 (5)台风和飓风主要发生的季节是 ,其主要发源地为 洋面。 (6)能正确反映卡特里娜飓风的天气系统的是( )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D 5、B 6、D 7、A 8、C 9、A 10、C二、综合题 11、(1)西北,东南 (2)C (3)滑坡,泥石流 (4)缓解旱情 解暑(5)夏秋 、热带(6)A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