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章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 我国的减灾防灾学 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减灾防灾的方针和基本目标。(2)据图能说出我国主要减灾工程的分布状况。(3)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在减灾防灾方面的主要成就。2.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减灾工程分布与我国灾害分布规律的关系。(2)提高学生参与灾后救援的组织协调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能够积极投身到力所能及的减灾防灾活动中。【学习过程】主干知识 思维拓展一、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是 。2.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是 、 、 。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1.我国减灾防灾的行动主要包括建立健全 ,开展 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 ,加强灾害 工作,开展防灾减灾 ,进行减灾 。2.我国的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在 ,主要的作用有 。三、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我国减灾防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 , 。 1. 你若是一名保险公司的保险推销员,请模拟向某企业或家庭推销灾害险种的情况。2. 结合2008年或2009年的新闻报道,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我们身边的灾害事件,国家和当地政府及居民采取了什么措施?【知识梳理】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基本方针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目标 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我国 2.开展减灾工程建设的减 主要行动 3.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灾防 4.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灾 5.开展减灾防灾科学研究6.进行减灾宣传教育参与“国际减灾十年”主要成就 成功抗御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典题解悟】读“我国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 http: / / www. )(1)图中甲、乙风向符号正确的是 。(2)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的正确排列是 。(3)目前世界许多沙漠边缘地区仍出现严重的沙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主要是 。(4)为了防治沙漠化进一步扩展,我国正在进行的人类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 。解析:这是一幅人类治理沙漠,利用自然资源的示意图,从图示来看,C图是最早时期,表现在树、草较小,沙丘形态明显,陡缓分明,为流动沙丘。从沙丘形态来看,缓坡为风来的方向,受重力影响,在风的去向形成陡坡。沙漠化现象是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所致,一般形成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的过度放牧、垦殖等造成地表缺乏植被保护,风力作用使沙丘流动,形成流动沙丘。从图示来看,植树种草是防治沙漠化进一步扩展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人类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是三北防护林。答案:(1)甲 (2)C、A、B (3)干旱、降水少、过度放牧、垦殖等 (4)三北防护林体系【当堂检测】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是( )A.中央统一预防B.全民参与抗灾C.加强科学研究D.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下列不属于我国减灾防灾基本目标的是( )A.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B.加强灾害科学研究,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C.加强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D.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3.我国的减灾防灾行动不包括( )A.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B.开展减灾工程建设C.修建龙王庙D.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4.我国减灾防灾取得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②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③建立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④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我国运用植树造林相结合治理泥石流、治沙造田较为成功的案例是( )A.云南东川 B.黄土高原C.东北三江平原 D.云南路南6.2003年6月20日开始,淮河流域持续降水22天,使安徽、江苏的淮河沿线均超过警戒水位。读图回答(1)~(3)题:(1)淮河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 海;一条是向南借道 (河流),再流入海洋。(2)简要分析淮河易产生洪涝的自然原因。(3)列举建国后,我国治理淮河水患取得的成就。答案:(1)黄 长江(2)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上游支流多,流量大;下游无天然入海河道,排水不畅(3)a 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700多座,总库容270亿m3,其中大型水库36座;b 利用湖泊洼地建成蓄滞洪区和大型湖泊共14处,总库容371亿m3,蓄滞洪库容262.5亿m3;c 建设堤防约50000km,重要堤防11000km,其中淮北大堤等1级堤防长1716km;d 整治了干支流河道,扩大了泄洪排涝能力;e 下游先后开辟了新沂河、新沐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沐新河,扩大了入江水道,使淮河水系的尾闾排洪能力由8000m3/s扩大到18270m3/s,沂沐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到1000m3/s提高到12000m3/s;新开了茨准新河、怀洪新河等一批骨干排水河道和数以万计的排水沟渠。流域内初步建立起了防洪减灾体系框架。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