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与城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人口与城市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中地理必修2考点解析
一、人口与城市
(一)人口考点分析:
考点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要求: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②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③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考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课标要求:①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
②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点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要求:①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③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考点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地域文化影响人口的谋生方式和生育观念
命题方式:以某时期不同区域或某地区不同时期人口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坐标图、金字塔图等)、人口统计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不同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等)数据表来考查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地区分布、人口变化的原因等。
【考例1】(2006四川)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3)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考例2】(2007山东)图4是我国第五批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考例3】(2007上海)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该国人口变化趋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考例4】图4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四点与我国2000年人口状况吻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①点,O—14岁人口比重较高,原因可能是
A.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B.保险、福利事业的发展
C.大批青壮年出国打工 D.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3)图中④点所对应时期的人口问题表现为
A.人地矛盾尖锐 B.人口增长过快
C.劳动力过剩 D.青壮年社会负担过重
【考例5】(2008全国卷Ⅰ)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1. 结合某地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曲线图或表格数据,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并进一步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例1】(2008江苏)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考例2】(2006江苏)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1)该市迁人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考例3】(2008海南)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3.以漫画、人口统计数据材料等切入,考查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以及面临人口问题
【考例1】读下边漫画,回答问题。
此漫画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答案:揭示了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资源
【考例2】阅读下列表格,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距离(千米) 0~200 200~500 500~1000 >1000
人口(万) 39054 26740 33452 10344
占总人口数(%) 35.9 24.3 30.4 9.4
面积(万km2) 97 133 235 495
占总面积(%) 10.1 13.9 24.5 51.5
人口密度(人/km2) 407 201 142 21
材料二: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 <200 200~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4000
人口数量(万) 73345.1 19427.8 8647.5 10037.1 1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数量(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0 10.2 16.9 25.0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0
(1)据材料一、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
(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
答案:(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随海拔增加人口密度减小)。(2)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较差。(3)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
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文化素质、生育观念等的影响
【考例1】图11 为“我国城乡15一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一(2)题。
(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
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考例2】 (2006重庆)图3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两题
(1)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
(2)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例3】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1)-(2)题。
阶 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 3.8 3.2 0.6
② 3.8 2.4 1.4
③ 2.9 1.7 1.2
④ 1.3 1.0 0.3
(1)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A.国家政策 B.自然环境 C.社会福利 D.文化观念
(二)城市考情分析:
考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课标要求:①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②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考点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要求:①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②通过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在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方面的应用。
考点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要求:①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②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③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②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命题方式:
1. 选用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强的热点材料或新区规划图、城镇布局图、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
【考例1】(2008江苏)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考例2】(2007北京)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下题。
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考例3】(2007江苏)下图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2)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2.以某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分析不同等级城市数量、功能、服务范围的差异。
【考例1】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辐射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体系共有________级。简述该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五 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多,辐射范围越广;等级越低,则反之。
(2)沿河沿海分布 水运便利;取水方便;营造滨水景观
【考例2】(2007宁夏)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回答(1)~(2)题。
(1)该地区
A.集镇分为两级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胜过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3.以示意图、坐标图、表格数据等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例1】(2008四川卷)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3,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考例2】(2008山东)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考例3】(2008广东)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资料一:见图17
资料二:见表1
表1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南部 中部 北部
2000年人口比重(%) 21 36 43
2000年城镇化水平(%) 43 34 25
2005年GDP(亿元) 2181.62 484.97 51.32
2005年人均GDP(元) 333263 28930 17157
地貌类型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台地、丘陵 山地、丘陵
材料三:见图18
(1)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1和图18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答案:南部高北部低   B
(2)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答案: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21世纪教育网
【考例4】(2006江苏)图6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
(1)-(2)两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讯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4.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例1】(2007江苏)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
① 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 ② 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
③ 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 ④ 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一④一③一①
C.②一①一④一③
www.
图17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