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能力提升指导学案-专题一 地球运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能力提升指导学案-专题一 地球运动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能力提升指导学案系列
专题一 地球运动
一、【命题分析】
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和学科内综合的首选内容。因此,本专题在历年高考中均占有一定比重。
根据考纲要求,对于本专题的考查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②时区、日界限的划分,区时及地方时的计算;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太阳能量的来源等。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本专题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配以个别综合题。主要涉及:①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③经纬网、晨昏线、地方时计算及日期变更等
二 .地球考查的基本内容
1.地方时及其计算
①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②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
【注】①加、减原则:“东加西减”;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是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为东经度,一个为西经度,则用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2.时区和区时
A. 世界时区的划分是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B.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7.5°W至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二为一,称为“东西十二区”。
C.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3.区时的计算
A. 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7.5,商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则时区号数为所得商数+1)
B. 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即为所求时差值。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C. 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西“-”即所求时区位于已知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取“-”)
4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更替。为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日界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它是一条折线。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A. 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以180°经线为界。
B. 自然界线:即地方时为零时(24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转过零时经线即自动进入下一天。
这两条日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存在着两个日期。除非这两条日期界限重合,即当日界线上刚好为0时时,则全球刚好同一日期。
5日照图表示法及解答技巧
极点俯视图 侧视图 圆柱投影图
全图
1/2图
1/4图
局部图
6.日照图上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晨昏圈。如果把地球看做是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切面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1)特点: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②晨昏面过地球球心且与太阳光线垂直(平面图上表现为晨昏线);③晨昏线两个端点在极点和极圈之间移动,二分时与极点重合;二至时与极圈相切;④相对于地球向西移动。
(2)判读: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3)绘制:结合特点及对应的时间绘制。
(4)时间标志:过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或18点。
(5)在平面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大小一致,且昼长夜短的半球为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另外,刚好出现极昼、极夜的位置,其纬度大小与上面夹角互余。
7.日照图的解题内容和步骤
(1)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①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
②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
③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
A.地方时12时的经线。
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
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
②直射纬线的确定。
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
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北半球昼长长则该直射北半球)。
(3)时间的确定
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为12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为24时(0时)。
(4)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①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
②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
(5)太阳高度
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并非正午太阳高度)
②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也是正午太阳高度)。
③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④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射点为圆心,以(9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
⑤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6)昼夜长短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是(90°-直射纬度)N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90°-直射纬度)S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相反。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南半球相反;直射点向南移相反。
(7)变式图
无论是什么样的变式图,都利用上述方法的中某一种或几种来确定所隐含的要素。抓住关键点,不要被图的变化所迷惑。
对于无图的资料题,同样需采用上述方法。
8昼夜长短的计算
在日照图上,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孤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 为 1小时。求昼长一般从晨线与经线的交点起到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止之间的弧度就是昼长, 即昼弧÷15 =昼长时数,24小时-昼长时数=夜长。
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七、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其中β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A.赤道地区是23°26′
B.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C.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D.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10日出、日落方位及时间判断(北半球)
1.日出方位
3月21日:正东方;中间过程:升起点逐渐向东偏北;6月22日:日出点达到一年中东偏北的最北端(若刚好出现极昼,则日出点为正北方);中间过程:日出点从东偏北逐渐向东方移动;9月23日:正东方。
2.日落方位
3月21日:正西方;中间过程:日落点逐渐向西偏北。6月22日:日落点达到一年中西偏北的最北点(若刚好出现极昼,则日落点为正北方);中间过程:日落点从西偏北逐渐向正西方移动。9月23日:正西方
3.日出时间
3月21日:地方时6时;中间过程: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日出时间为12-昼长/2。6月22日: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为:12—昼长/2;中间过程:日出时间不断推迟,但仍早于6时。9月23日:地方时6时。
4.日落时间
3月21日:地方时18时;中间过程:日落时间不断推迟,日落时间为12+昼长/2。6月22日:日落时间达到一年中最晚为:12+昼长/2;中间过程:日落时间不断提前但仍晚于18时。9月23日:地方时18时。
5.3月21日~9月23日期间
北半球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区域范围内太阳终日不落,而北极圈内没有出现极昼的区域则仍符合上述规律。
6.北半球冬半年与夏半年相反,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赤道上日出方位、日落方位分别是正东和正西,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地方时6:00和18:00
三.【高考题回顾】
1.(2008年山东)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月24日)
解析:在日期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利用要注意以下的规律:
①.上午与下午的时间相等,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基准,可以用来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②.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上,一条纬线上昼长等于另一纬线上夜长。
③.以春分、秋分为基准,向两侧相差天数相同的两个日期昼长或夜长相等。
该题利用了第三个规律。
答案1.B
(2008年全国文综)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2~5题
2.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3.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l 5° D.60°~70°
4.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 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5.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解析:第2题: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交点,地方时为5:30(12点之前,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5:30)×2=13小时>12时,昼大于夜,当地为夏半年,所以C最符合。BD,5月8月为南半球冬半年;A,10月虽是北半球夏半年,但离秋分(9月23日,当天各地昼夜等长,昼均为12时)只差几天,昼长不至于增加近一个小时。
第3题:在备考中建议各位考生一定要关注我国北京、漠河等地夏至和冬至日的昼长。 地方时为2:30(12点之前,仍然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2:30)×2=19小时>12时,昼远大于夜,说明当地纬度高是接近极昼夜的地方,所以D答案符合。
第4题:9月近秋分(9月23),D4月近春分(3月21),春秋分昼长12时,各地日出6:00,日落18:00,题目条件当地是低纬,周长变化应较小,也就是说日出日落在9月或4月昼长也应近6时和18时,B17时D5时均差近1小时不符合。AC的判断相对较难,因为两项中时候和月份反映的季节是对应的,只能从题目条件说是低纬(低纬昼长近12时,赤道全年昼长均等于12时),说明日出近6点,日落近18点,差距越小越好。A离18时差半小时,而C与6点差一个半小时。
第5题:题目中强调6时、18时除外,而实际上只有6时、18时这两种情况可选B,即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从赤道到极点都可能出现。而其他时间则至少不可能出现在赤道上。且时间越接近12时或0时,其移动的范围越小,在12时和0时的时候,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移动范围就在极圈与极点之间了。
如右图,红线表示一年中每天16点Q点的分布情况,绿线为14点的分布情况,由此可见,符合条件的Q点分布在南北半球两个区间。
答案:2.D 3D 4.A 5D
(2008全国)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6—8题
6.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 66°N 40°N 40°S B. 66.5°S 66°S 40°S 40°N
C.66.5°N 66°N 0° 40°S D. 66.5°S 66°S 0° 40°N
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
解析:第6题:从题义得到上半年①②③的昼长在增加,可以位于北半球,④地在缩小,在南半球,并且四地没有一地位于赤道。对照此,选项显而易见。
第7题:A、B选项均明显错误,C选项主要是学生要弄清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四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的是③地、④地,③、④地纬度也较低。
第8题:从图中可以明显地读出①地在a月的平均昼长变化小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
答案:6A 7D 8A
(2008年四川卷)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4,回答9—10题。
9.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0.图4五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解析:第9题:由①地位于北半球和图中显示的白昼长度变化曲线可以是春分。
第10题:五地中①与⑤、②与④纬度值相同,③位于赤道上,昼夜变化幅度越大,纬度值越大,因此①=⑤>②=④>③。
答案:9A 10C
(2008年江苏卷)图4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此时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1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地球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
第12题:图中①是火星、②是金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①稳定的宇宙环境,这与火星和金星一致;②距离太阳适中,有着适宜的温度,火星温度过低,金星温度过高;③有着适当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金星上有着厚厚的二氧化碳,不适宜于生物呼吸;④有着广阔的海洋,给原始生命提供了庇护所。
答案:11A 12A
13、(2008年上海卷)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9分)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_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日__点。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
解析:通过读图,按照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极点为北极点;再次,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此时的节气是冬至;第三,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于180度经线,此时的太阳直射点在180度经线上,进而计算出0度经线是0时。
答案:(1)、经度180 、南纬23、5 ;12月22日
(2)、乙
(3)、D
(4)、16小时;23日;04时
(5)、亚热带季风气候;寒冷干燥。
习题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b为晨昏线。B线中M点纬度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回答1~2题。
1.M点的纬度最低为( )
A.71.5°N B。66.5°N C.61.5°N D。56.5°N
2.若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时    B.8时   C.18时    D.20时
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图1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 : 40,树影遮档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位于( )
A. 45°N, 110°E
B. 21°34 N, 110°E
C. 45°N, 130°E
D. 21°34 N, 130°E
4.这一天( )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
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
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图11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回答5~7题。
5.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
A.南半球 B.北半球C.东半球 D.西半球
6.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7.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与13日18时46分。读下图,完成8~10题。
8.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9.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 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
10.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下图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1,回答11~13题。
11.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13.8月23日,②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读下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a的最大值可达 ( )
A.90° B.66°34' C.23°26' D.30°E
15.当图中a的角度由最大逐渐变小时( )
A.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 B.北极圈的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C.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D.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16.当北京的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图中①线的经度为( )
A.30°W B.150°W C.154°W D.26°E
下图为30°纬线圈(各数字代表相应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A是晨线与该纬线的交点,B是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图。读图完成17~19题。
17.该日最有可能是( )
A.3月2l目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18.此时北京时问是( )
A.2点 B.10点 C.14点 D.22点
19.假如O点是极点。OA两侧日期不同,则B点的地方时为( )
A.10点 B.15点 C.17点 D.23点
读右上图,外圆为晨昏圈,中心点O为太阳直射点,N为北极点,A点地理坐标为(66°34′N,0°),据此回答20~22题。
20.O点的地理坐标为( )
A.0°,O° B.23°26′N,180° C.23°26′N,0° D.0°,180°
2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E点和F点都在赤道上 B.E点和F点都在回归线上
C.0点此时昼夜平分 D.AEB为昏线
22.此时北京时间是( )
A.6月22日8时 B.6月22日20时C.12月22日8时D.12月22日20时
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据此,完成23~25题:
23.甲地的地理纬度是( )
  A.23°26′N B.66°34′N C.22°N D.90°N?
24.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22° B.44°   C.11° D.68°
25.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正东 D.正北
26读下图,回答1~3题。
1.此图是以 为中心的半球图,判断的依据是 。
2.图中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B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
3.图中A在C的 方向,B在
D的 方向。
【答案】1.南极 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东经45°的赤道上 西经90°的赤道上
3.西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答案
1-2【解析】
首先由题意将信息转化到如下图所示,建立空间模型,此题则迎刃而解。
根据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是不断移动的,且移动范围在极圈到极点之间。据题意可知,M点位于晨昏线中的纬度最大点,即可判断M点的纬度范围在66.5°N—90°N。故第1题中M点的最低纬度为66.5°N。此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M为切点,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根据第2题题意,北极地区发生极昼,则M点所在经线是夜半球的中间经线,地方时是0点,同时也是Q、P的中间经线。这样,M点所在的经线为0°经线,北京经度是30°E,通过计算可得知为8点。
【答案】 1.B 2.B
3-4【解析】
由题意和图示,该地为我国某地,则说明其纬度为北纬度,又由于图示中太阳高度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即说明当地此时为正午时刻,且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相等,均为n米,则说明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又由于此时该地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范围,说明此时该地处于冬至日。因为,对于北半球而言,只有当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即北半球的冬至日时),其同样的太阳辐射范围才能达到最大值。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得:
45°=90°—|φ—(—23°26′)|
有φ=21°34′N
即该地的纬度为21°34′N。
又因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说明此时该地为正午12时,该地的位置位于北京时间所在的120°E以西的某地,并且两地的地方时相差40分钟,由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的原理得出,某地在北京时间所在的120°E以西的110°E处。
3 B 4C
5-7【解析】
【解析】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涉及晨昏线、近日点与远日点、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地方时等。
第5题解题思路是,根据题目文字表述“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可以确定“此时”是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北半球,且临近北回归线。在图11中,丙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时间是6点,由此得出160°E的地方时是6点,此时处于正午12点的经线应是110°W,按照东西半球的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
第6题:甲地位于25°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不可能达到900。7月初,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相反。因此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应是甲、丙、乙,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各地夜长乙>丙>丁。
第7题:当160°E的地方时是6点时,郑州市(114°E)的地方时是2时56分,此时的学生应处于睡梦中;7月的南京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酷暑难耐;此时雅库茨克的地方时可计算出,是4点,由于其纬度高,接近北极圈,所以此时已是白昼。对澳大利亚来说,此时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接近最小的时候,所以该国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应接近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5.BD 6.AC 7.BC
8-10【解析】
结合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和第二项信息可以明确判断出,在10月中旬北半球的任何地方日落的时间按照地方时说都在18时之前,纬度越高的地方,日落得越早。再结合第一、第三两项信息,就可以肯定地说,图中的甲地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这次日偏食的。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只能是C。
第9题在上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明确的判断:报道中的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使用的一定不是地方时,也不是理论区时。因为如果使用的是地方时或者是理论区时,那里就不可能出现日偏食现象。至此,还可以看出该组题目在排序方面也适当加大了考查的难度。因为,如果把该题放在整组题目的最前面,会非常容易地得出阿拉斯加州某地使用的是西10区区时的结论。当然接下来还是要明确在阿拉斯加的纬度10月中旬是不可能在下午6时左右看到太阳的,也就不可能看到日偏,即才能做出甲地不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的结论。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第10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等于是送分的题目,也就是从整组题目的角度说,前面两个题目解对了,该题一定可以得分。如果在第9题不能正确判断甲地看不到日偏食,该题就非常容易选择地方时与区时之差为0的选项。只有非常有把握地判定乙地是可以看到这次日偏食的考生,才能有把握地推断出地方时与所使用的区时之差约为2小时的结论。该题的正确选项为C。
【答案】8.C 9.B 10.C
11-13【解析】
第11题要求考生提取出题目图中所给出的基本信息,然后再联系学习过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图中的4条曲线表明了4个地方日出时间在大约3个月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它们的共性就是4个地方春分日之后,日出时间都是越来越早,这表明该4个地方都位于北半球。紧接着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还进一步提供的信息是:前三个地方都出现了0时日出的现象。调动已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立即就可以知道,哪个地方出现了0时日出的现象,就标志那个地方进入了极昼时期。进入极昼越早的地方,纬度越高,极昼持续的时间也越长。由此就可以判断出①地距离北极比较近,②地在北极圈内,③地在北极圈上或者在非常靠近北极圈的地方,④地在北极圈外。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只要知道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著名的北极圈内的不冻港口,该题就迎刃而解了。即表示摩尔曼斯克日出状况的是曲线②,正确选项是B。
第12题要求考生在完成上面的题目后,进一步依据已经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做出推理判断。已经掌握的地理基础知 识就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地球上除了赤道以外的其他 地方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越低的地方,一年之内昼夜长短变化幅 度越小。在④地位于北极圈外的判断基础上,根据图中提供的具体日 出变化信息和常识,可以排除④地在南半球、在北半球低纬地区以及在 副热带高压控制区三个选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第13题则要求考生在完成两个基本判断之后,进行粗略的估算完成选择。这两个基本判断是:其一,任何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与当地 正午的时刻的差值相等,即上午有几个小时,下午也一定是几个小时;其二,赤道以外的任何地方除了夏至和冬至两天外,一年之内总会至少有两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相同,这样的两天与夏至(冬至)日的时间间距相等。就是说夏至前第10天和夏至后第10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相同,以此类推。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该题就基本解决了,即所问的地点夏至后约2个月的日出时间与该地夏至前两个月的日出时间相同,从图上可以读出,日出时间约为2时,即白昼时间约为20小时。正确选项为C。
【答案】11.B 12.D 13.C
14.D【解析】黄赤交角目前度数是23°26',晨昏线与经线的度数最大可达到23°26'。
15.A【解析】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a由最大逐渐变小时,太阳直射点则逐渐北移。
16.D【解析】由图可判断,斜线为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地方时为18时;而北京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的时刻是正午12时,可计算出,①线的经度为26°E。
17.B 【解析】根据题意,此图是南极上空俯视图,且AB弧为昼弧,故南极出现极夜现象,应为北半球夏至日。
18.C【解析】由上题判断可知,AB弧为昼弧,而90°E刚好过AB弧中线,地方时为12时。即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4时。
19.A 【解析】由图可知,180°经线已经标出,OA只能为0时,而B位于A点以东,时间更早,但AB弧长不超过12小时,据此可推断B点地方时约为10时。
20.B【解析】由于O点为太阳直射点,故图片区域为昼半球,北极N点刚好位于昼半球内,故北极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O点与A在同一经线圈上。所以O点的坐标为23°26′N,180°。
21.A【解析】如图所示,晨昏圈与地表的4个交点中,除A、B位于极点附近以外,另外两个交点E、F一定是位于赤道上。
22.A 【解析】由于0为直射点,故地方时为12时,且根据第4题,0的经度为180°,可计算出北京时间。
【解析】该题考查晨昏线的概念及其特点,该题要求学生对晨昏线的特点和性质掌握牢固,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图中直线为昏线,则西端的160°E为12时,东端的20°W为24时,北京时间即120°E的时间=12时-(160°-120°)÷15°/时=9时20分。第5题昏线上c点存在下图甲乙两种情况,从图中可看出,c点为69°N时,只有乙图(如下所示)合乎要求,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天山牧民在云杉林下的地区放牧,黄淮海平原正处于雨季,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23.D 24.B 25.A
26【解析】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图中信息确定经纬度的性质,最后根据经纬网确定各点之间的方向关系。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表示南半球图,最外面的大圆圈是赤道,里面的两个圆圈代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由图中提供的0°经线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图的上半部为东经度,下半部分为西经度。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向关系时,要注意判断两点间劣弧段上的方向,先比较东西,再比较南北。
【答案】1.南极 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东经45°的赤道上 西经90°的赤道上
3.西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D
A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