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区域地理综合(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区域地理综合(三)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区域地理综合(三)
第三部分 世界区域地理
一、高考展望
世界区域地理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一般与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它是联系当今世界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承载点,如中东、中亚、东南亚等;是地理学科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综合和联系点;是文科综合题的切入点。
1.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的局部轮廓图的判断和空间定位,特别是区域内的山脉、河流、海峡、交通线、城市、半岛和岛屿。
2.以区域为背景,考查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不同区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
二、知识总结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面积排位
2.观察主要分布的半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纬30°、北纬40°等重要纬线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0°经线、180°经线、西经20°、东经160°、经80°、 东经120°、西经120°、西经80°、西经120°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它们穿过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4.包围在每一个大洋周围的大洲的名称。
5.大洲界线,跨大洲的国家
6.以南极半岛为起点,按地球自转方向依次分布的大洋
7.重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 半岛、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极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西印度群岛、马来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不列颠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夏威夷群岛)冰岛、爱尔兰岛、马达加斯加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塔斯马尼亚岛、斯里兰卡岛、新西兰北岛、南岛。
8.重要的河流、湖泊、海峡: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刚果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湄公河、叶尼塞河、鄂毕河、锡尔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黑海、红海、波罗的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中海、日本海、几内亚湾、北海。
9.主要的国家: 日本、新加坡、印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阿根廷
总论:
1、七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地势最高的洲。
2、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亚洲:
1、季风气候显著
2、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
3、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4、印度的位置;主要物产;亚洲耕地最多。
5、中亚的位置;主要物产。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非洲:
1、东非裂谷带;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
2、埃及苏伊士运河;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一。
欧洲:
1、海岸线最曲折(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地势最低。
2、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及其流经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主要工业区。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欧洲联盟。
5、英国、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各自主要的经济特色;英国的老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6、德国的位置;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7、了解俄罗斯的邻国;莫斯科、摩尔曼斯克的位置。
8、了解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的相对位置。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各地形区的矿产。
2、五大湖;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
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分析美国电子工业中心“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5、美国农业带分布;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6、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2、巴西的位置;著名物产。
大洋洲:
1、大洋洲的范围(注意所属的南北半球,180度经线的位置)。
2、澳大利亚自流井成因;半环状气候类型分布。
3、澳大利亚著名物产;堪培拉和悉尼的位置。
南极洲:
1、南极洲轮廓特点;外围大洋位置的判断。
2、我国中山站、长城站的位置。
3、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我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1、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地理位置和地理事象的分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区域经纬位置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这些试题解题门槛在于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如何进行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可以按以下方法逐渐培养:第一,选取几条重要经纬线(赤道、23°26′NS、66°34′NS;本初子午线、20°W、120°EW、160°EW、180°)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第二,在区域复习时,这些重要的经纬线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形成了平面的地球仪。第三,在复习系统地理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如果这样循序渐进利用经纬网定位和区域识别就比较方便了。
2、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各大洲的分界线是,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北美洲:白今海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丁湾。非洲和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南美洲和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太平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多,岛屿最多。大西洋为第二大洋,轮廓略像“S”形,航运发达。印度洋为第三大洋,北部为季风洋流。北美洲为最小的大洋,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3、世界热点地区——西亚
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经西亚去欧洲的贸易通道。现在这里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连接三大洲,还处在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以波斯湾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库,向南北延伸。西亚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西亚石油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90%以上出口到日本、美国和西欧。在西亚石油资源左右着一些国家的兴衰。
  四、例题解析
【例1】1.图1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1回答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④⑥⑦ 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 D.①⑤④⑥
【解析】(1)图1中横坐标表示降水量,纵坐标表示温度,由图中各地温度的分布情况可以计算出①②③④⑤⑥⑦的年温差分别为12℃、15℃、16℃、27℃、20℃、31℃、30℃。所以温差最大的一组是④⑥⑦。
(2)从图1可以看出①气候类型的特点:最低月均温大于15℃年降水量在1500mm经上,可以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
(3)⑦自然带最低月气温在-20℃以下,最高月气温只有5℃左右,年降水量不足300mm,可以确定为苔原带。
(4)分布在大陆东岸呈纬度地带性的气候有:①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⑥亚寒带针叶林气候、⑦寒带苔原气候
【答案】(1)C (2)A (3)C (4)D
【例2】2.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15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 )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 )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 )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
【解析】(1)古代船队主要是利用风力作为动力,所以要充分利用盛行风和洋流。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冬季盛行偏北风,故最佳季节应该在冬季。
(2)乙地位于东南亚,丁地位于印度半岛,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要途径北印度洋海区,要考虑季风洋流,在乙地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甲到乙航行时选择冬季,乙到丙航行时选择夏季,丙到丁航行时选择冬季,丁到甲返航时选择夏季,画图分析可以看出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答案(1)C (2)C (3)B
【例3】下列国家中,既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主要工业国,又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的国家是
A.科威特 B.墨西哥 C.印度 D.巴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很多学生误认为是科威特,没有理解“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科威特是完全依靠石油而建立的工业。【答案】B
下列日本工业区中,主要产业与苏格兰中部工业区基本一致的是
【例4】 A.东京—横滨 B.大阪—神户 C.名古屋 D.北九州
【解析】苏格兰中部工业区是与美国硅谷、日本北九州、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齐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答案】D
【例5】寒潮在美国经常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分布 D.洋流分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长驱南下”一词隐含着“不受阻挡”的意思,说明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的态势。【答案】C
【例6】图3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1)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 ,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l、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地图轮廓(湖泊)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为中亚,湖泊为内陆湖咸海,河流为阿姆河和锡尔河,因深居内陆,根据地形特点可以判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降水,影响冰雪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温度,该平原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土地沙漠化。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盐分)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大量引水灌溉,导致进入湖泊的来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含盐量不断增加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答案】 (1) 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2) 风(风力) ’
(3) 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 “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期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例7】读图4,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 。
(2)①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中)( ) ( )
A.广东 B.吉林 C.新疆 D.陕西
(3)说明①②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解析】(1)美国的玉米带位于乳畜带的周边地区,为其提供丰富的饲料;纬度较高的②为春小麦带,纬度较低的为冬小麦带。
(2)玉米在我产于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其中吉林、黑龙江两省产量最大,又因地广人称,商品率较高。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表现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的商品率高。
【答案】(1)玉米 小麦 (2)B (3)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例8:读“欧洲部分地区图”,解答:
(1)A表示的英法海底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最窄处的 海峡。
(2)B表示的 地区中部,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为英国的“硅谷。”
(3)C为英国新兴石油工业基地 。
(4)字母 为法国“临海型”钢铁基地福斯,该地属 气候。
(5)法国常规能源短缺, 几乎全靠进口,总发电量中 电占绝大部分。
【解题思路】本题“欧洲部分地区图”为信息平台,着重考察了英法海底隧道的空间分布、苏格兰电子工业、阿伯丁石油工业基地、临海型钢城福斯的气候类型、法国的能源国情等知识,立意考察对区域内重要国家地理特征的识记能力。解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熟悉欧洲西部政区图;二是能有效提取英、法两国的课本知识储备、实现图文结合。
【答案】(1)多佛尔 (2)苏格兰 (3)阿伯丁 (4)D 地中海 (5)石油 核
五、课堂检测题
图5是四个国家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四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丙国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D.丁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2.关于四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
B.首都都是最大城市
C.最大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
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3.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 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径流量稳定 D.丁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读图6,完成4—5题。
4.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图7,回答9—11题。
9.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及海浪的侵作用 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    D.人类的活动
10.图7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D.沙漠浸吞水面缩小
11.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同 ( )
A.新疆的绿洲灌溉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比较可靠的估测,该地区石油最终可开采的总储量为250亿—350亿桶,可与英国的北海油田相媲美,接近世界储量的3%。读“里海周边地区图(图8)”,回答12—13题。
12.里海沿岸共有五个国家,图中序号①和②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B.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
C.土库曼斯坦、乌克兰 D.乌兹别克斯坦、伊朗
13.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 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 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图9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四分之一
B.在乙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白昼时间增长
C.甲区域等温线的分布,7月较1月稀疏
D.乙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比甲区域大
15.M、H两地所在国家( )
A.铁、煤、石油、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
B.光热充足、耕地比重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C.最大的工业基地均位于其国土西部
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17.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图13,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是 季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
(2)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
(3)请分析O、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区域地理综合(三)
参考答案
1、B 2、A 3、D 4 、C 5、D 9、C 10、A 11、 A 12、A 13、B 14、C 15、A
16 (1)地中海 死海 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 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地壳运动引起岩 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
(3)11 图12表示区域雨热同期 水稻种植业
(4)巴以冲突 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17(1)冬季 海陆热力性质影响 (2)O>Q>P
(3)O地位于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所以气温最高。 Q地位于40°—60°地大陆东岸;受高纬寒冷气流影响;但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P高。 P地位于大陆中部的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最低。
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将给北京带来巨大商机,使城市生活用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增加,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从而带动对外贸易的扩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M


1200
1300
1600
1500
50
00
N
Q
R
图9
图13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