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2009届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学案-陆地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特别免费资料)2009届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学案-陆地环境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http: / / / misc.php action=viewratings&tid=331501&pid=3409930" \o "评分 0 )
2009届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学案——陆地环境
  一、岩石和地貌
  (一)形成知识体系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 沙丘→荒漠化
  3.地貌与气候
  (1)气温
  高度增加,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白天高山向阳坡的土温可以很高,但由于大气中水汽等吸收长波辐射的物质减少,吸热本领降低,结果高山的气温明显低于土温,气温随高度递减。此外,由于高度增加,山地附近空气流动性加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呈减少趋势。
  (2)降水
  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但降水量随高度分布不均,一般是从山麓向山腰逐渐增加,到达最大降水量后又呈下降趋势。山脉的走向对气候水平差异的产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东西走向的秦岭,北阻冬季风,南迎夏季风,成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成为西南季风北伸通道,西藏东南部气候湿润的关键原因。北美地区的槽伏地势,极易引导南北气流快速运行,使大陆中部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沿海地区明显加大。
  4.地貌与水文
  (1)河流水系特征
  例: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状况,决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南注入太平洋、印度洋。
  山地紧逼海岸,造成河流集水区域较小,河流流量不大,流程较短。
  (2)水能资源———落差大小,地势起伏与地势阶梯交界处集中
  (3)地下水———盆地是地下水储存的理想场所,山地地表水运动快,地下水埋藏浅。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的储量极为丰富。
  (4)河流沙洲(江心岛)的形成
  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一般出事在河道弯曲、河道由宽突然变窄、河道中有巨石分布,或从山口流出到达地势低平的地带),会发生沉积,当泥沙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露出水面成为岛屿。江心岛既可作为陆地成为良好的土地资源,却也可能会使河道变窄影响行洪或航运,需辩证看待。
  5.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
  (1)地震的烈度既与地应力的大小(震级能量)有关,也与地震区岩石的坚硬程度、地质构造的稳固性以及地表建筑的牢固程度有关。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也称“走山”、“移山”、“地移”,与地质构造稳固程度、坡度大小、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人为造成的地震、取用土石过多等也易造成滑坡。
  (3)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内因):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山区;动力机制(外因):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大量汇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矿山开采中的乱挖乱采和不合理弃渣等)。
  (4)地震、火山的防灾减灾措施:搞清地质构造,注意地面前兆;加强监测建设和国际合作;加强避灾教育;做好防御准备;制订应急预案;搞好余震防御和疫情防备工作。
  (5)滑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植物造林种草;保护天然植被;建造护坡或整修工程,疏通沟谷河道;做好气象预报,及早转移人员财产。
  6.地貌与人类活动
  (1)多种多样的地形,容易造就复杂的气候,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2)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经过开发往往耕地比较多;山区起伏大,耕地面积一般较少。
  (3)交通线路建设与地质、地貌:稳定的地质与平坦的地貌,有利于交通线路的建设。起伏的地势,使线路工程建设的成本加大(筑桥、建隧道等)。
  (4)山脉既构成地表骨架,又成为人类活动区域的分界线,尤其是大型山脉,由于地势高峻,往往成为两侧地区人们交往联系的屏障,成为重要的区域分界线。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分界线:太行山、祁连山、武夷山、巫山、南岭、唐古拉山等。作为国界线: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5)从地形条件的角度考虑,水库坝址应尽可能选择河谷狭窄、库内平坦广阔的地点。这种坝址一般来说能达到蓄水量大而工程量较小的效果。但有的时候,狭窄的河谷表面似乎是最优坝址,但实际上可能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山坡易出现较多崩塌,工程处理量较大。
  二、生物与土壤
  1.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生物的分布,植物的分布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1)气候差异、地形起伏、土壤分布等环境因素决定着生物的分布。
  (2)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基本的是光、热、水、土,其中光、热、水的条件主要又取决于气候。
  热量———决定植物带状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随纬度变化,从山麓向山顶随海拔变化)。
  光照———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处或占据森林中上层;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处或密林底层。
  水分———影响植物的个体形态(水生植物、旱生植物)。
  (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镜子”)。
  ①对气候的指示作用:植被类型的差异指示气候条件(森林、草原、沙漠);植物指示气温(“落叶知秋”);树冠指示风向;树桩年轮指示降水多少(在温度变化较小的条件下,树轮较稀,反映隆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较少)。②对水源的指示作用(水生植物与旱生植物)。③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④对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树木向阳面生长快,背阳面生长慢,在树木年轮上反映出北半球树桩靠东的年轮较密,靠南的年轮较稀。北半球南坡向阳植物生长较北坡茂盛)。
  2.掌握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原理
  (1)作用的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 6H2O→C6H12O6+ 6O2。
  (2)作用结果: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运动,使自然界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使地理环境的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
  3.理解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1)土壤肥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在长期的人为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2)土壤质地与农业生产:
  ①砂土:由于砂粒占优势,土壤中的大孔隙多,因此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和蓄水能力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所以砂土的保肥性弱,漏水漏肥。它的优点是易耕作,供肥快。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餐”,多增施有机肥,或掺粘土(客土)加以改良。②粘土:由于其孔径细小,透水、通气性差,但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也好,养分含量丰富。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温度上升慢,影响幼苗生长。岂时因质地粘重,不易耕作。对其改良主要是掺砂和增肥有机肥。③壤土:特点是砂粒、粉粒和粘粒的含量比较适中,故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
  实践证明,影响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物质迁移和累计的,不仅仅是土壤的表层质地,而且为土地质地结构所制约。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较好的质地结构是上砂下粘型,它利于耕作、发苗,又托水托肥,农民称其为“蒙金土”。而上粘下砂型,既不便于耕作,又漏水漏肥,属不良的质地结构。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