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2009届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学案-气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特别免费资料)2009届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学案-气候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http: / / / misc.php action=viewratings&tid=331501&pid=3409930" \o "评分 0 )
2009届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与能力培养学案——气候
  一、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图表法
  根据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或资料表格),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即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确定该地区半球
  具体方法:比较 1 月份和 7 月份气温的高低。若 7 月份气温高于 1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上凸出的波峰型)则是北半球,7 月份属夏季,1 月份属冬季。若 1月份气温高于 7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下弯曲的波谷型)则是南半球,1月份属夏季,7月份属冬季。
  2.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范围
  方法:(1)最冷月气温在 20℃ (或 18℃ )以上的属热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在 15℃ 以上)。
  (2)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上的是亚热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的范围。
  (3)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下的是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范围。
  3.根据降水类型来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具体方法:(1)热带气候范围内:①终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②终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夏季多雨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前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毫米以上,集中在 6~ 9月,降水量最多月超过 400毫米,最高温在 5月,而后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750~ 1 000毫米,集中在 5~ 10月,最高温在 4月)。(2)亚热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内:①常年温润型,气温降水年变化不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冬季多雨型的是地中海气候;③夏季多雨型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3)温带气候范围内:①全年少雨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稍多些);②夏季多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在 7,8两月)。
  (4)若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则气候类型为苔原气候或冰原气候。
  【说明】若是南半球,则无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二)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
  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定。依据某地处所的纬度位置和大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内陆或西岸),就可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方法:据纬度定气候类型,再根据大陆位置(东岸、内陆或西岸)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以亚欧大陆为例:
  三、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的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分析思路:①太阳高度角的南北差异;②昼夜长短南北差异;③冬、夏季风源地的距离及我国地形阻挡。
  3.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析思路:夏季风的路径
  雨带分布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至 7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季结束。
  4.我国极值
  分析思路:气候和地形
  (1)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成因:①海拔为 - 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
  (2)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
  成因: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②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成因: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②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5.我国气候特点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6.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①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我国规定 24小时内降温达 10℃ 以上),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②天气特点: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③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④发源地:西伯利亚和蒙古(亚洲高压源地)。⑤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高或受山岭层层阻挡,离源地较远)。⑥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易散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晚秋作物、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
  (2)台风:①概念: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风力达 12级。具体表现为: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眼区是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强风停息,云消雨散,天气晴朗而平静;台风眼一旦进入涡旋区,就到了破坏力最大的风速区,风力可达12级以上,出现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在涡旋区外缘叫大风区,风力一般在 8级到 12级之间,常出现阵性暴雨。②时间:夏秋季节,7月 ~ 10月是台风盛行的季节,8月最多,2月最少。③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④分布范围: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⑤对农业的影响:危害,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和特大暴雨产生的破坏性和洪涝。好处,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及华南局部地区的秋旱,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
  (3)水旱灾害:我国最主要的天气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①梅雨:产生时间:每年春末初夏,正常年份为 6月中旬至 7月中旬;成因:江南准静止锋。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天气特点:大范围的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多而集中,湿度大、多雨日、少日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降水量将近占年降水总量的一半,而本区又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因此梅雨是本区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水源。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影响,梅雨早来晚去,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洪涝);若梅雨晚来早去,则雨期过短,雨量过少(干旱),都会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②伏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7月中旬至 8月中旬;形成原因是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急剧上升;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农业影响:给本区水稻生产所需水份造成严重不足,导致旱情出现。③春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4月至 5月;形成原因是太阳直射北移,北半球升温较快,但华北雨季还未到;出现范围是华北、东北(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可缓解);对农业影响是对华北平原春耕影响。
  (4)沙尘暴:
  ①概念:
  ②产生时间:春季为甚,冬季其次。③成因:自然原因,春初,北方地区天气回暖,空气热量加大进而上升形成暖低压,暖低压在发展时,又遇到了西伯利亚冷空气,气团活动频繁,二者交汇后,形成大气旋涡,大风天气显著增多,特别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产生大风。由于春季北方天气干燥,北方地区普遍降雨少,空气湿度低,地表裸露,缺少植被覆盖与保护,尘土易飞扬。冬季气温偏低,冻土解冻后,土质变得更加松软干燥,加上初春草木初生,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干燥地表,大风一起,易引起风沙。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放牧、挖药材等,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④涉及范围: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的中部和西部;宁夏境内;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等北方地区。⑤危害:能见度大幅度下降,人们出行不便,易出现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加重,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不利于身体健康;尘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农田作物产量的下降;影响需洁净的工业;加剧了土地的沙化。⑥措施: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如“三北”防护林。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