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高三人文地理专题复习学案——区域特征和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直击考点】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2.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考点扫描】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区域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植被、土壤、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状况、科教水平等。3.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区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往往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企业或产业布局,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2)成长阶段(是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3)后期阶段(区域的衰败萎缩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矛盾加剧。4.区域环境与发展自然原因:①平地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成因 ③气候干旱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危害: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甚至引发饥荒;②风沙掩埋聚落、交通设施和水利设施;③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尘来源;④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 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的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过关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3题。1.这种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4.(07.镇江模拟)16.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经济、生态、社会获得持续发展(07.常州模拟)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回答5—6题:5.划分Ⅰ、Ⅱ、Ⅲ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A.气候和地貌 B.土壤和气候 C.植被和土壤 D.地貌和植被6.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A.黑龙江 B.黄河 C.珠江 D.澜沧江7.下列每项中有两个不同区域,两个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最显著的一项是A.江苏省 青海省 B.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C.法国 德国 D.京津唐地区 辽中南地区(07.常州模拟)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据此回答8—9题:8.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9.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07.扬州模拟)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10—11题。10.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11.该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有A. 水资源污染 B.全球变暖 C.臭氧空洞 D.土地生产力日益丧失1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A.退耕还林还草 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 D.大力发展耕作业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分析8—10题:13.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1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15.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为鱼塘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题目选A,错误的题目选B。(共5小题)16.同一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相似,不同区域间自然环境不具有相似性17.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19.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许多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对此可采取退耕还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相应措施。20.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森林锐减的共同有效措施。 三、综合题(共2题)21.完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基本特征比较表: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位于 (温度带),长江入海口 主要处于中温带,位于东北平原中部气候条件 气候,水热充足 气候,降水较少,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水稻土,人均耕地占有量 ,土地比较分散 土,人均耕地占有量 ,土地集中连片矿产资源 贫乏 等资源丰富农业生产 水田农业为主,盛产 ,作物熟制 ,水产业发达 旱地农业为主,盛产 , 作物熟制 ,西部可发展畜牧业工业生产 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 陆运、空运、内河航运、 发达 陆运(铁路网稠密)、内河航运发达22.(06.山东学业)读“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影响因素示意图”,回答:(1)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图可知, 、 因素所占比重最大。(2)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3)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原因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引发的最突出的气象灾害是 。(4)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参考答案1C2A3B【解析】1—3题: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划分指标具有综合性;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但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但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4A5A6B7A【解析】江苏省处于东季风区和东部经济地带,青海省于青藏高寒区和西部经济地带,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显著。 8C9A10B11D12A13D【解析】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位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地理事物。 14D15B16B17A18A19A20A21题答案: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位于亚热带(温度带),长江入海口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水稻土,人均耕地占有量 少 ,土地比较分散 黑 土,人均耕地占有量 多 ,土地集中连片矿产资源 石油 等资源丰富农业生产 水田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发达 旱地农业为主,盛产玉米、春小麦、大豆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西部可发展畜牧业工业生产 我国的 重化工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 陆运、空运、内河航运、 海运 发达【解析】区域特征的比较,既要明确对比角度,更要清楚不同区域各自的典型特征。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作物熟制可以达到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油菜、棉花种植广泛;本区人口稠密,人均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地处沿海地区,海运发达。松嫩平原位于43°N—48°N左右,位于东北平原中部,形成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作物熟制为 一年一熟,农产品以旱地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为主;黑土广布,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占有量多;石油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重化工工业。22题答案:(1)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2)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 沙尘暴 (4)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划区管理,轮封轮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形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的理解。(2)特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Ⅱ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