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一、导与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探究自然灾害的规律。(3) 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2.能力目标: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本质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学习,认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 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1997年春,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大福克斯镇因冬季超量积雪迅速融化,河水暴涨而引发了一场大水灾。被淹房屋中由于电线短路造成火灾,尽管出动了飞机喷洒化学灭火剂,仍有多处建筑物被烧毁。这个案例似乎违背了“水火不相容”的常理,实际上却隐藏着自然灾害的某些内在规律。(二)自然灾害的特点:阅读P9-10教材内容,思考:1.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有哪些主要的特点?(1)————————————————————(2)————————————————————(3)————————————————————(4)————————————————————2.以地震为例,说明自然灾害的突变和渐变双重性:——————————————————————————————————————————————————————————————————————————————————————————3.以台风为例,说明自然灾害的难免和可防双重性:————————————————————————————————————————————————————————————————————————————————————————————————————————————————————————————————(三)自然灾害的规律:阅读P11-12教材内容,思考:自然灾害有哪些规律性? (1)————————————————————(2)————————————————————(3)————————————————————(四)自然灾害的本质:阅读P13-14教材内容,思考:1。如何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 ———————————————————————————————————————————————————————————————————————————————————————2。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有何意义?——————————————————————————————————————————————————————————————————————————————————————————————————三、典例分析1、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纯自然问题B、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自然固有的,不可避免C、大地震的前兆和余震说明有突变性D、不同层次的自然灾害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解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即使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灾害也有联系。大地震的前兆和余震恰好说明了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答案:B2、唐山地震比四川松潘地震损失大的原因是( )A、唐山地震震级大 B、唐山人口、房屋建筑密集C、唐山位于渤海沿岸 D、唐山地处黄淮海平原解析:人文地理环境是影响二者损失大小的主导因素。四川松潘人烟稀少,而唐山是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答案:B3、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 B、迅猛的城市化进程C、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 D、人类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解析:自然灾害归根结底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而人地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四、系统归纳与整理五、学以致用[基础过关]1、地震灾害的渐变过程表现在( )A、余震—主震—前兆 B、主震—前兆—余震C、前兆—主震—余震 D、主震—前震—后震2、台风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准确预报进行积极防御,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B、自然和社会双重性C、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3、下列灾害链正确的是( )A、暴雨→台风→风暴潮 B、洪水→水土流失→人畜瘟疫C、滑坡→沙尘暴→病虫害 D、干旱→蝗灾→饥荒读右图,回答4~5题。4、图中所示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C、黄淮海平原 D、青藏高原5、该图表示的自然灾害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 D、地面沉降根据图中有关的地理要素,回答6~7题。6、图中地区特别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泥石流 B、水土流失C、洪涝 D、沙漠化7、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该地区发生频率增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土壤盐碱化C、地裂缝 D、风暴潮[能力提升]8、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了2万人死亡,震惊世界。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罕见的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起高大10米的海啸,向附近的东南亚国家沿海地区呼啸而去,已造成2.4万人死亡。材料二: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地震引起,震荡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如图所示)(1)巴姆地震和这次地震海啸在成因上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灾情上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2)地震海啸的地域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次地震除导致海啸外,结合东南亚、南亚的区位,联合国警示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斯里兰卡比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距离震中远,但遇难人数却是后者的几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印尼爪哇岛上有很多农民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耕种,这是为什么?——————————————————————————————————————————————————————————————————————————————9、阅读右表,回答有关问题。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 地震 水灾 热带风暴死亡人数 0.72万 15.1万 17.3万 74.5万(1)写出在成因机制上有联系的自然灾害:______和______,______和______。(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明显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热带风暴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四种灾害中渐变性明显的是______,在我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六、信息反馈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和困惑?参考答案1.C 2.D 3.D 4.B 5.A 6.C 7. D8. (1)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交界处 巴姆地震造成了巴姆古城的严重损毁和重大的人员伤亡;海啸地震是海啸对沿海地区的设施和房屋的毁灭性破坏(2)太平洋沿岸 太平洋沿岸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地震,多引发海啸(3)瘟疫 东南亚、南亚地处热带,气温高,湿度大;经济欠发达,卫生防疫条件差(4)斯里兰卡地狭人绸,苏门答腊岛国人口稀少(5)因为爪哇岛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农作物产量高,火山喷发则是百年不遇的事9.(1)火山爆发 地震 热带风暴 水灾(2)致灾因子强度(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含量高的中低纬度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4)水灾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