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09届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基础知识+测试——农业生产一 基本点(一)区位概说1 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不同的主体事物其主要的区位因子是不一样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2 一般特点:人类活动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性因素。3 区位分析基本原则: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即以经济效益为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甚至提高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二)农业生产1 农业区位: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通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物质产品。空间上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和时间上的季节性与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其突出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属静态因子(可能性),是可以加以改造利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饮食偏好等)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对市场指向的现代商品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具决定性)。2 某种农产品的区位分析: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从其生长习性入手,主要考虑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的影响。3 区域农业发展区位分析:一般要求全面(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列出主要的有利因素与限制性因素。城郊型农业区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地价(租)、地形、交通和水源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集约型农业接近城区,离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4世界农业发展动向: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农业产值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会上升,发达国家畜牧业比重一般超过种植业。②生产集约化:依靠资金、技术的大量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如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精确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通过生物工程改良品种等③经营专门化和地域专业化:由于交通运输和冷冻保鲜技术的发展,世界大市场正在形成,促使区域优势产品的规模化生产④生产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和保证市场销路,如我国订单农业的兴起;⑤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兴起:现代农业在获得高效高产的同时,也带来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出于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心,一种既强调水土资源的保育和生态平衡的管理,又能生产出自然安全农业品(有机、绿色食品)的绿色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业在我国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生态农业的内涵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人工设计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南方山区的立体农业、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等。5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我国耕地持续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一要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生产力,二要靠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要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四要靠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我国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生态退耕、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和自然灾毁、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等原因。保证足够的耕地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前提和基础,18亿亩耕地是必须保障的底线。6 区域农业开发:协调人地关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开展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关注东北农林基地建设、华北中低产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南方低山丘陵农业开发、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以及西北牧业和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二 实际应用1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冬小麦、春小麦)、水稻、玉米;经济作物:纤维类(棉花、亚麻、黄麻、剑麻、桑蚕、柞蚕等)、糖料类(甘蔗、甜菜)、油料类(大豆、花生、油菜、油棕)、饮料类(茶叶、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金鸡纳霜、椰子、椰枣、各种水果等的习性与主产区,以及蔬菜、花卉、乳肉禽蛋等城郊型农业,水产捕捞与养殖、饲养牛、羊、马、骆驼、驯鹿等畜牧业的区位。(中国和世界地理知识)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游牧业、自给性旱作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绿洲农业、城郊农业、沿海渔业等的分布与特点。(世界地理知识)三 典型例题1、“都市农业”是一种隶属于都市、服务于都市的全功能性大农业,它在给都市提供物质食品的同时,又提供“精神食品”(观光、娱乐、休闲……)。根据“都市农业”的特点,在“都市农业”模式的3个农业圈中,布局最合理的一组是A.①农业文化园②休闲农庄③禽蛋蔬菜基地B.①禽蛋蔬菜基地②农业文化园③休闲农庄C.①休闲农庄②城市绿化带 ③农业文化园D.①农业文化园②禽蛋蔬菜基地③休闲农庄读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下面2-4题。2、图中因素对耕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是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③②3、下列地形区中,因素①表现最明显的是A.江南丘陵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4、到2010年,我国将通过开发整理土地补充耕地274万公顷。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补充耕地目的的是A.整理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 B.复垦工矿废弃地C.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D.在低湿涝洼地开挖鱼塘读我国部分农产品数据统计图,回答5-6题。5、我国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产品是:A. 水产品B. 油料C. 水果D. 粮棉6、该种农产品受冲击严重是由于:①投入的机械化设备过多,导致价格偏高②农业科技投入较少,产品品质较差③投入劳动力过多,导致成本高④人口多,购买力强,导致价格高⑤产量高,商品率高A. ①⑤ B. 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读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7、该农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春小麦 D.冬小麦8、a地物候现象比b地迟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远近不同 B.海拔高低不同 C.土壤肥力不同 D.降水状况不同读美国农业图,回答 9-10题。9、F 地的稻米生产采用旱地直播技术,主要是为了A.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B.实现机械化耕作C.提高产品质量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图中蔬菜运输没有利用海洋运输,主要是考虑 ( )A.运量 B.运价 C.时效性 D.连续性读下图,完成第11-12题。下图是我国1993年和1997年农产品贸易格局示意图(当生产量与消费量相等时,为贸易临界点)。据此回答13-14题。11、图中除直辖市外,贸易比率最小的东部沿海和西部省区分别是:①辽宁②山东③山西④青海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2、图中某省份农产品贸易比率增长幅度最大,决定性因素有:①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②肥沃的红壤和临海的优势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国家的优惠政策④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将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而且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1)荷兰成为世界著名的“鲜花王国”,有那些有利的区位条件?(2)荷兰人解决土地不足的办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荷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该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4)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有A、B两种:A模式——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B模式——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应属于 模式(填字母,下同),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应属于 模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应主要借鉴 模式。14、读环地中海沿岸国家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环地中海沿岸图:材料二:地中海周围地区冬季多雨,且多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沼泽化。后来人们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进行季节调节,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鲜花生产。但是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猛增。环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区如何改变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鲜花生产 (2)19世纪中叶以前,该地花卉、水果等为什么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生产猛增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法国和西班牙的农业区位差异,分析两国发展“时鲜业”的优势。法国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班牙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①、②两地河流落差不可能为:A.1100米 B.900米 C.700米 D.500米(2)图中乙中南部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简述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及改善当地生态问题的具体措施。分析该地建立立体农业生产体系的自然、人文原因及意义。(3)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崛起能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证。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参考答案:1A 2C 3D 4D 5D 6B 7D 8B 9B 10C 11C 12B13、1)①荷兰地处肥沃的西欧平原,地势低平②河网密布,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水源充足③邻近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产区与销售区连成一体④已经形成规模经营(有占世界1/4的玻璃温室),技术水平高,保证了冬春季供应。2)填海造陆 3)乳畜业 地少人(劳动力)少,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科技,表现为高度机械化,重视生物技术。4)A B B14、1)修建水库,解决冬季洪涝灾害、夏季水量不足;排干沼泽,改良水分过多的因素。2)交通不便、消费市场小。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市场扩大。3)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便捷;科技力量强,工业基础好。西班牙纬度较法国低,热量充足,时鲜花卉、果蔬可提早上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15、1)A 2)水土流失 主要原因: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 能源短缺,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具体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原因:该地区为低山丘陵,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比较明显,生态系统脆弱;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意义:立体农业有利于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减少耕地的压力;可以多层次布局,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3)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有利条件: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不利条件:水旱灾害频繁,易受寒潮影响。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