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基础知识+测试-自然灾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届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基础知识+测试-自然灾害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届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基础知识+测试——自然灾害
一 基本点
(一)概述
1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灾减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生物入侵等)。
2 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及关联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灾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较轻,相对损失小。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我国地域广大,海岸线漫长,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海啸与风暴潮见海洋水专题)
1 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防御措施:①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等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2 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工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干旱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防御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营造防护林,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3 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12级(其中前进方向的右半圆风力较强,称为危险半圆),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纬度5°—20°)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早避防,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
4 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的活动,这种冷空气入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实质是冷锋的活动)。寒潮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纬度高低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对寒潮尚无有效防御方法,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南方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北方和西南山区的霜冻,东北夏季的低温冷害,西部牧区冬季积雪过厚形成成白灾(不下雪成黑灾)等。
5 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萨赫勒地带)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我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随西北风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强国际合作等。
6 地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多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称为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水库地震等。活动断层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地震活动有一定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加强社会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等。
7 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但火山活动亦能带来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热与矿产资源。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
8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坡体不稳定,滑坡较易发生。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
9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物覆盖较差,多暴雨的山区,泥石流多发。我国地势阶梯过渡处,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形成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较大。防御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
10 赤潮:赤潮是海洋中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大多发生在海面平静、天气晴朗、水温较高的封闭海域,以春夏为其盛发期。赤潮发生导致水体缺氧,本身具有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渔业减产。赤潮的发生,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提高了赤潮的发生频率。因此,减少陆上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减少人工养殖水域的饵料污染,是减少赤潮发生的主要办法。
11 地方病:由于地方性地理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化学性地方病:水土流失、岩性差异等形成了某些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某些元素含量过高(如氟、砷)或过低(如碘、硒),易导致发生甲状腺肿、克山病、氟骨症等。生物性地方病:由某些致病生物或某些疾病媒介生物孳生繁殖引起, 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如血吸虫病、疟疾等。
12 瘟疫:致死性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式流行。瘟疫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和疟疾等都曾经长期肆虐,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很多传染病已不再为害人类,但新的疾病仍不断出现,如艾滋病(世纪瘟疫)、SARS(非典)、禽流感等。一些瘟疫的流行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预防措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
二 实际应用
1 要学会生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避险自救知识和能力。首先要对灾害发生的时空有一定的预知能力,及早预防;其次,在灾害发生时要知道正确的逃生和避险的时机、路线与方法;最后,在灾后要知道如何善用周围的资源自救和救人。(宿营地选择;地震、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室内火灾、雷击等的逃生避险准则;野外定向等)
三 典型例题
1、右表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
1)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
A.寒潮、酸雨  B.酸雨、水土流失业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寒潮
2)乙类地理现象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原因分别是: 
  A.纬度和海拔 B.纬度和土壤 C.纬度和地形 D.降水量和地形
2、右图为某流域管理单位由长年水文数据(1875-1975)所推算的洪水频率曲线。但如以较近年代(1945-1975)的水文数据推算,则洪水频率有提高的现象。回答
1)原百年一遇的洪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约为多少年:
A.70年 B.50年 C.20年 D.10年
2)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较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约缩短了多少年: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3、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读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4、灾害发生时积极合理的行动决定了个人的生存
1)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2)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
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5、读图及材料,回答
材料:2004年9月4日17时,开县从南河到东河整个流域降特大暴雨。到9月5日15时,降雨量达到327.3毫米。最高洪峰经过县城,水位为172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次日凌晨,全县55个乡镇的1041个村全部受灾,全县受灾面积100%。有关这次特大暴雨,气象专家介绍说,虽然此次强烈的大暴雨是十分罕见的,但西南地区在9月份出现暴雨过程并不属异常。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专家所说的“西南地区在9月份出现暴雨过程并不属异常”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和“开县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导致开县县城高水位的自然原因。
6、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
1)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滑坡
2)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不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西部比东部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D.植被破坏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人为原因
7、读中国小麦及柑橘冻害分布图
1)小麦和柑橘冻害的北界大致和我国哪些重要的地理界线相一致(不含新疆)?
2)指出图示区域小麦、柑橘冻害分布的共同特点。
3)四川、重庆是我国柑橘的重要产区,但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无冻害。其原因是什么?
4)说明北疆地区成为小麦严重冻害分布区的原因。
8、从下表中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次数/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 .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参考答案:
1、1)C 2)C 2、1)B 2)B 3、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2)加强监测、预报、顶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4、1)D 2)C 5、1)我国西南地区秋季多雨,通常叫做“华西秋雨”。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停滞在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秋雨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不明显,有的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长达一月之久。2)县城海拔较低,地处南河和东河的两河交汇处;整个流域普降特大暴雨,导致河水猛涨并在较短时间内汇聚到县城。6、1)D 2)A 7、1)长城 秦岭一淮河2)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而加重,第三级阶梯是主要的冻害分布区3)四川、重庆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4)纬度高,距冬季风的源地近,准噶尔盆地西部多山口,风力大。
8、B C
8
6
8
10
12
14
6
1
2
4
10
20
50
100
再现周期(年)
开始出现洪灾的水位
百年一遇洪水位
水位(公尺)
南海诸岛
图例
涝渍灾害区
河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