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09届高三读图复习学案+专题检测——地理景观图一、地理景观图的特点与判读要领1.景观图的特点景观图使人身临其境,不但加强了直观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语言描述的不足。它与一般地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符号表示地理事物,而是用画面直接表示地理事物,这就要求具有直接通过画面图象解释地理知识的能力。景观图往往具有代表性,它具有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而且反映的区域较小,要想获得同类地理事物大范围的地理信息,需在图中仔细摄取和总结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联想和完善的地理知识,才能使问题升华,使技能提高。如读黄土高原上的梯田景观图时,可依次获得以下信息:梯田的背景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黄土松散,如果直接开垦为农田,使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肥力下降,还会导致泥沙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大量堆积,水患严重;兴修梯田是保水的有效措施,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成果,是改变黄土高原地区贫困面貌的有效途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体现。2.景观图的判读要领:(1)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即描述图名。(2)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3)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如观察下面我国南北方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景观: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甲:北方地区景观,土地以旱地为主,农业多为旱作农业,传统民居多为四合院,农村交通以拖拉机为主;乙:南方地区景观,河湖纵横,土地以水田为主,传统民居多为尖顶房,农村交通工具主要以船舶为主二、高考典例分析【例1】(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Ⅱ6-7题)6.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7.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 )A.甲 B.乙 C.丙D.丁 答案与解析:6.B7.D本题组以形象直观的景观图作为素材考查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四地段耕地中,乙地的坡度最陡,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应退耕还林(草);灌溉条件好的地段应是丁地,因位于河流下游平原,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备考建议:通过景观图示作为试题的情景和有效信息的载体是近几年命题的一个趋向,在备考中应重视对景观图的考查。【例2】(2007年天津高考文综卷1-2题)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所示大洲的人口特点是( )A.城市人口比重小B.生育率较低C.人口平均密度大D.老龄化程度高2.李明同学发现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A.乙→丙→丁B.丙→丁→乙C.丙→乙→丁D.丁→丙→乙 答案与解析:1.A 2.B第1题,甲、乙两图表示的是非洲聚落和东非热带草原景观,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生育率较高,人口表现为年轻化,同时受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密度较小。第2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景观,乙图是肯尼亚山,表明为东非高原稀树草原景观;丙图表示大气热力状况;丁图表示对流层的厚度约为12Km,同时近地面气温约为20℃。理解三图所示现象的因果联系是由于该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气温比赤道其他地区低,导致该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自然景观为稀树草原。备考建议:要熟练掌握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这是高考试题设计的一大特点。【例3】(2007年天津高考文综卷6-9题)图显示了2001年至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足迹”。读图回答6-7题。 6.据图中M、N两点量算,此期间该冰川末端年平均后退的距离约为()A.0.4 km B.0.5km C.1.2km D.1.5km7.若全球冰川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极地高压增强 B.沿海平原扩大C.陆地淡水减少 D.植被类型增多答案与解析:6.D7. C第6题,正确解答要结合图中所给出的比例尺量算,图中从2001年至2005年冰川末端消融后退的图上距离(约2厘米),实际4年冰川向后退了6km。第7题,全球变暖会使温带地区降水减少,而温带地区陆地比重最大,因此会导致陆地总的淡水减少。图是喜马拉雅山区某交通不便谷地中的景观图。读图回答8-9题。8.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 )A.受挤压,经侵蚀 B.受挤压,经风化C.受张力,经搬运 D.受张力,经沉积9.形成图中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应该是( )A.地质灾害少 B.土地可以耕牧C.河湖密度大 D.旅游资源丰富答案与解析:8.A 9.B谷地形成有两种:内力作用断裂形成的如东非大裂谷、随着地壳隆起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如三峡。解决此题注意裸露的褶皱弯曲地貌、题干中给出的“山区谷地”、“露出地表的地质构造”,认真读图,此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岩层受到水平方向挤压的作用,在岩层挤压隆起过程中,受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区,因为地势平坦、热量充足、水源便利、利于农业生产。备考建议:平时学习中要结合热点,联系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同时解题关键是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例4】(2007年四川高考文综卷39(3)题)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 3 )图13 所示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图12 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_________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美感,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__________。答案与解析:(3)③ 选择观赏位置(距离或角度或观赏点)图13为风蚀蘑菇,分布在干旱的地区,图中①④两地为亚寒带针叶林区,②地为温带草原区,不会见到风蚀蘑菇,③地为温带荒漠,易见到风蚀蘑菇。 备考建议:准确定位往往在试题中成为解答的关键,所以要掌握空间定位的方法。【例5】(2007年上海高考文综卷44题)44.利用新能源发电的形式很多(见下图),其中A表示潮汐能发电,B表示地热能发电,C表示_____能发电,D表示________能发电。答案与解析:风 太阳备考建议:注意把握图中信息。【例6】(2007年上海地理高考卷59题)59.物质文化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非物质文化也被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填写表格中文化景观所属的文化区名称以及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 本题考查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等的掌握程度。解答关键是对不同文化景观所属文化区的判断。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备考建议:对于这一类试题注意对比说明、思考。【例7】(2007年江苏地理高考卷5-6题)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5 -6题。 5.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6.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答案与解析:5.C 6.D太湖石在园林中比较常见,它本身取自自然,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相同,即石灰岩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对石灰岩进行溶解和冲刷形成的,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我国古代南方园林,要求再现自然,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地和谐的效果。再现自然,而非自然,故从旅游资源的分类来看,属于人文景观。备考建议:喀斯特地貌是很重要的一种地貌类型,要掌握它的成因、类型及分布。【例8】(2007年山东文科基础高考卷34题)34.明代著名的园艺著作《园冶》中提出的园林设计和建造理想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17世纪法国造园大师勒·诺特提出的园林设计原则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自然规律,崇尚自然美的理念出发。下列四幅园林图片中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是答案与解析:A C 备考建议:平时学习注意知识相互间的综合。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