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宇宙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 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色球层:耀斑和日饵太阳活动 日冕层:太阳风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 磁暴和极光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 有生命存在特殊性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 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1)原始海洋形成 (2)日地距离适中 (3)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4)水(5)太阳日照时间不长(6)地球所处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宇宙环境(7 )适宜的温度 (8)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9)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1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问题:(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它所以能成为中心天体是因为(2)太阳是地球光热的唯一来源,太阳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这对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有什么重要作用? 。(3)图中行星A ,B ,D 。(4)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均为 ,且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他们的轨道形状都是类似于 的椭圆。(5)小行星带位于 星和 星轨道之间。(6)E、F行星属于 行星。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概况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意义 产生时差: 区时 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经度相同的地方(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2.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D.在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太阳光垂直3.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A.广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等 B.广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等C.广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的线速度 D.广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的角速度4.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5.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南北纬30度 D.南北纬60度6.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7.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则北京时间为10月1日( )A.24点 B.20点 C.12点 D.8点8.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9.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速度和地面的自转速度相比正确的是( )A.与地球公转线速度相同 B.与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10.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二、综合题11.读下图分析回答:(1)分析A--F 六处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线速度最大处是__________,线速度最小处是__________。(2)自A向B水平运动的物体先向__________偏,越过赤道后再向__________偏。(3)C、E两地所在国家一年之内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要求与旭日同升),10月1日到12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5月1日到6月22日这段时期C、E两国每天升旗时间最早的是______。(4)地球上的居民设计住宅区要求门窗朝向以多接受阳光为标准。E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A处住宅门窗应朝向______。12.读中心点为极点的示意图,回答问题:(1)该图表示 半球的示意图。(2)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时;北京时间是 时。(3)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那么非阴影部分表示 ,北京为 月 日 时。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摘要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知识结构方向:自西向东概况 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黄赤交角 度数:目前是23°26′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不存在 B.秋分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2.在下列各纬度中,一年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67°N B.21°S C.50°N D.89°S3.北温带许多国家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一般将夏季定为( )A.4、5、6三个月 B.5、6、7三个月C.6、7、8三个月 D.7、8、9三个月4.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B. 夹角度数永远不变C. 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D.赤道面和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6.若某地某日昼长为14小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应是( )A.5时 B.7时 C.19时 D.21时7.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A.北回归线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C.赤道附近 D.两极附近8.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A.赤道以北地区 B.赤道附近地区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9.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A.国际劳动节 B.我国植树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10.关于南北极地区极夜持续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多于南极地区B.北极地区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地区相等C.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少于南极地区D.北极地区极夜的持续天数比南极地区有时多有时少二、综合题11.读下图回答:(1)上图为 月 日前后光 照示意图,按北京时间为当日14时,在图中 填出各条经线的度数。(2)在图中标出A点,A点为当日18点且昼夜平分。(3)在图中标出B点,B点位于A点和北京的正南方向。(4)在图中标出C点,C点此刻为当日20点,且昼长20小时。(5)在图中标出 D点,D点此刻为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6)在图中标出E点,E点此刻为16点,太阳高度为0°。(7)图中F点为当日 时; 时日出。(8)如果古代有人在某地测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3°,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8°,那么当时的黄赤交角为 。12.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粗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A、B、C、D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地球公转较快的是 。(3)将不同时段填写在下列各种地理现象后面空格中。①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③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 。④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____ 。⑤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1.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2.在九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1 火星有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与地球很接近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读图,完成3-4题。3.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有几个( )A.4个 B.3个 C.2个 D.1个4.二分日,图中A--F各点中,与B点昼长相同而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A.4个 B.3个 C.2个 D.1个5.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6.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7.有关天体的正确叙述是( )A.天体是宇宙一切生命物质的总称 B.星际物质也是天体C.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D.人造卫星和飞机都是人造天体8.星云和恒星相比,星云的特点是( )A.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 B.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大C.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 D.质量小、体积大、密度大9.人类探测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是( )A.火星 B.木星 C.月球 D.金星10.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A.长江口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B.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11.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体积、质量、半径、密度均比地球大的多B.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向里分别是光球、色球、日冕三层C.日饵又叫太阳色球爆发,他发出的能量极大D.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自身内部的核聚变反应12.太阳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最主要的原因是( )A.有巨大的质量 B.位于太阳系中心 C.有极高的温度 D.能自己发光13.以下各组天体中属于最基本的天体的是( )A.太阳、月球、地球 B.北极星、彗星、哈雷彗星C.织女星、太阳、猎户座大星云 D.牛郎星、金星、陨星14.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15.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 )A.对西边的铁轨磨损较重 B.对东边的铁轨磨损较重C.两边的铁轨磨损一样重 D.对两边的铁轨都没有磨损16.当北京时间12点整时,在北京看太阳的方向是( )A.正南方 B.南偏西 C.在天顶 D.南偏东17.下列四组城市中,按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北京、伦敦、新加坡、悉尼 B.新加坡、悉尼、北京、伦敦C.伦敦、北京、悉尼、新加坡 D.悉尼、新加坡、伦敦、北京18.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B.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C.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远日点附近比在近日点附近快D.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反19.下列现象中,能正确反映或证明地球公转的是( )A.北半球所见的天体每日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运动B.一年之内泰山观日出时间不同C.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方时相同D.河流两岸侵蚀程度不同20.从天文角度划分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 )A.白昼最长、太阳最低的季节 B.白昼最短、太阳最高的季节C.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D.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二、综合题21.完成下面“五带形成”框图22.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时。(3) 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 此日后地球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加快或变慢)。23.读下图,回答问题:(1)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适当的位置,并注出两至日。(2)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 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 。(4)A →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此期间北京白昼在不断变 。24.读读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曲线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太阳东升西落实质上是______运动的体现。(2)据图该地的地理纬度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②③三条表示太阳视运动的曲线中,表示冬至日的是________,这一天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4)当该地太阳视运动曲线如图中③所示时,该地昼长约________小时 。(5)当该地太阳视运动曲线如图②所示时,哈尔滨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B 5.D 6.B 7.B 8.D 9.D 10.A二、综合题1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7)(8)(4);(6)(9);(2)(5)(3)(1)12.(1)太阳;太阳质量占太阳系的99.86%(2)使地球获得稳定的热量来源,使生命的演化有一个稳定的宇宙环境(3)水星;金星;火星 (4)自西向东;正圆 (5)火星 木星 (6)巨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地理意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B 4.D 5.D 6.B 7.B 8.B 9.D 10.D二、综合题11.(1)D;F(2)西;东 (3)C;E (4)南;北12.(1)北 (2)9;14 (3)7月7日;7;7;8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C 4.B 5.D 6.C 7.A 8.D 9.C 10.C二、综合题11.(1)12;22;度数略 (2)-(6)略 (7)17时;7 (8)22.5°12.(1)略 (2)A;A (3)B-C-D;B-C;C-D-A;A-B;A-B-C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D 4.B 5.A 6.A 7.B 8.A 9.C 10.A 11.D 12.A 13.C 14.B15.B 16.D 17.B 18.A 19.B 20.C二、综合题2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是:赤道;黄道;黄赤;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22. (1)23°26′N,66°34′S以南地区(2)6月22日8时(3)150°E,30°W(4)变慢23.(1)(2)略 (3)正圆;B;慢 (4)北;北;长24.(1)视 (2)40°N;北极星的仰角 (3)③;26°34′ (4)9 (5)等长;太阳直射赤道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摘要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知识结构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 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 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D.岩石圈中部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5.右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 水 石油B.水 石油 天然气C.石油 天然气 水D.天然气 石油 水6.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7.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8.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形成的机理是( )A.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作用 D.冷却凝固9.敦煌壁画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水的溶侵10.“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地质构造二、综合题11.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A代表的地貌形态是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在我国多分布于___________地区。(2)C、D、E三种岩石由新到老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3)若图中F处有流动沙丘,请用箭头标出风向。12.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可以用谐音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来记忆,据此回答问题。(1)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_。(2)构成地壳的硅铝层和硅镁层中相同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含量差异较大的元素,前者为________后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试在下面图框内填上恰当事物的名称,使之成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单图式。(1)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_。(2)图中对应地质作用分别是:A__________, 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3)图中箭头B、D包含的意义分别是:B__________,D__________。14. 读某地储油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褶皱的基本形态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_______,该地质构造在外力侵蚀严重的地区常形成______ (山峰、山谷)地形。(2)在储集层,由于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三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分异规律是:①层是 ______,② ______,③______。(3)图中的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采用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4)岩层a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是( )A.沉积作用为主 B.火山爆发 C.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风化作用为主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知识结构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99%B.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C.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D.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3.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4.有关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高空气压的高低状况与地面相同B.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空气就会做垂直下沉运动C.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D.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总是有高压指向低压5.1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所有的气压带6.关于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有关 ②我国的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主要是由暖锋活动形成 ③我国夏季也有冷锋活动 ④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当上海东洋面上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反气旋时,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8.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9.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10.读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 )二、综合题1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代表_______层,B代表_______层。(2)A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温度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其原因是__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4)C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5)天气最复杂的是________层,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1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2)一般的说A地比B地降水量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13.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3)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 D.图中的风向左偏(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成一_________。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知识摘要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结构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A.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地壳物质循环 D. 洋流的运动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 ②是雨水补给③是地下水补给 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 B.冰川 C.河水 D.湖泊淡水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 B.赤道逆流是风海流 C.秘鲁海流是密度流 D.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C.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D.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舟山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10.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C.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循环,B地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河,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_。12.读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海区属于___半球,此大洋环流是以______为中心。(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是________,b是________。(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此时为___季,在次季节里,下列那些地理现象可信?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地中海沿岸河流进入汛期 B.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出现台风 C.舟山渔场正直带鱼汛13.右图是某海区海水表层等温线示意图。图中纵横直线表示经纬线,曲线表示海水等温线(单位:℃),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问题。(1)判断图中洋流的性质是寒流还是暖流?_________。(2)图中相临两条纬线的纬度间隔为5℃,中间一条纬线的度数为20℃,判断A点的纬度位置为__________。(3)假如该图所示洋流在太平洋某海区,说出这支世界著名洋流的名称;简述它对周围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形成巨大褶皱山脉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地壳垂直运动 C.地壳水平运动 D.沉积作用2.下列岩石属沉积岩是( )A. 玄武岩 B.砂岩、页岩 C. 大理岩 D.花岗岩3.下列有关地壳物质循环运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在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从“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上看,各类岩石不能都直接形成新的岩浆C.地壳隆起处的岩石都是岩浆岩D.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过程4.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A.臭氧、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水汽 C.水汽、氧气 D.氧气、氮气5.关于高层大气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高层大气和人类没有关系 B.高层大气中的空气密度很大C.大型飞机都在高层大气中飞行 D.电离层在高层大气中6.若地球上无大气圈,下列现象不再存在的是( )A.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B.月有阴晴圆缺 C.烈日炎炎似火烧 D.繁星纷呈7.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海洋水进入陆地上空大气中所通过的环节是( )A.径流输送 B.植物蒸腾 C.降水 D.水汽输送8.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梯度 B.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C.地转偏向力 D.高空冷空气下沉9.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直接原因B.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使风向与等压线形成一个夹角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使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均影响风速10.有人在墨西哥西海岸捡到一只来自菲律宾的漂流瓶,该瓶是随下列哪组洋流漂流来的( )A.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C.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千岛寒流 D.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秘鲁寒流11.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气候12.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A.气团 B.锋面 C.地面状况 D.天气系统13.我国部分新建居民区的街道与子午线成300——600的夹角,其目的是( )A减轻居民区的大气污染 B避免交通拥挤C减少城市风对城市居住环境的不利影响 D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14.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单位:百帕),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A B C D15.一月份南亚主要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16.图为海陆间等温线分布的状况,表示( )A.北半球七月的等温线分布 B.南半球七月的等温线分布C.北半球一月的等温线分布 D.南半球一月的等温线分布17.下列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陆上多云的地区 B.陆上少云的地区C.海上多云的地区 D.海上少云的地区18.下图表示反气旋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曲线的是( )A B C D19.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在(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夏秋季节20.哪幅图表示我们家乡的气候类型( )二、综合题21.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选择填空)。A. 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B. 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C. 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D. 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________地比较好。(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地。(5)下列地区的形成中,与甲地的地质构造有关的是__________(选择填空)。A. 东非大裂谷 B. 华山 C. 渭河平原 D. 喜马拉雅山22.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按照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下列两地所处的气压带或风带是:C为 D为(2)从降水的成因类型上看,A带的降水主要是 ______ 雨,E带的降水主要为 雨。(3)C带大陆东岸降水比较丰富,其降水类型主要是( )A.地形雨 B.锋面雨 C.对流雨 D.台风雨23.读锋面天气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B地是: (冷锋或暖锋天气)(2)锋面推进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锋面 __小时后到达A城市上空,A城市的天气状况是(3)这种锋面天气若发生在我国7月,它的分布地区应该是:( )①华南 ②东南沿海③江淮地区 ④华北地区24.下图中横线表示纬线,曲线表示表层海水等温线(1)根据纬线判断该海区在 (南、北)半球。(2)经过A处的洋流按性质分是 流。(3)根据纬度和温度判断,若该海区在太平洋中相应的洋流名称是 。(4)该洋流使气候 。25.读图2—2,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其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____。(2)在气压带之间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注出各风带的名称。(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4)用箭头表示三圈环流的方向;图中①代表的是 风,②代表的是________风。(5)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的地方成低压、冷的地方成高压 大气环流图(图2—2)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C.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D.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参考答案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A 5.D 6.C 7.D 8.A 9.B 10.A二、综合题11.(1)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西北 (2)E D C (3)风向:自右向左12.(1)氧硅铝铁钙纳钾镁 铝 氧 (2)氧硅铝 纳钾 镁铁钙13.(1)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2)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活动 (3)已生成的岩石再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14.(1)背斜,山谷 (2)天然气,石油,地下水 (3)水的密度比油轻,向地下注水既可以富集石油,又可以提升石油在地下的位置 (4)A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D 4.D 5.C 6.B 7.D 8.B 9.B 10.B二、综合题11.(1)对流层 平流层 (2)降低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3)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 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4)电离 (5)对流 该层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云致雨12.(1)冬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 (2)丰富 A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因气温渐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发生;而B处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到高纬地区冷而重的D气流后向上爬升13.(1)高 低 (2)地转偏向 水平气压梯度 风向 (3)B D(4)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 低 (5)地转偏向 右 左 地转偏向 (6)地转偏向 摩擦 (7)夹角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D 5.D 6.B 7.D 8.D 9.B 10.D二、综合题11.(1)陆上内 海陆间 陆上内 (2)a a河位于断层处,地下水补给量大而稳定,b河主要靠雨水补给,季节变化大 (3)乙 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降水丰沛 (4)水的固、液、气三种相态的变化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12.(1)北 副热带高压 (2)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3)夏A不可信,地中海此时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为枯水期B可信,夏季是我国东南季风盛行的时期,多台风活动C不可信,舟山渔场冬季是带鱼汛,夏季是墨鱼汛13.(1)寒流 (2)南纬25°(25°S) (3)秘鲁寒流 减温减湿,对秘鲁太平洋沿岸成为荒漠环境起一定的影响;上升流把海底有机盐类带到上层,形成著名的渔场;海轮向北航行的速度,比向南航行的速度快的多;加快污染的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的范围扩大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C 2.B 3.D 4.D 5.D 6.A 7.D 8.B 9.A 10.B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17.C 18.B 19.A 20.C二、综合题21.(1)背斜 向斜(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沉积作用 A(3)甲 (4)乙 甲 (5)D22.(1)副热带高压 西风带 (2)对流雨 锋面雨 (3) B23.(1)冷锋 (2) 24小时 温度降低,大风、阴雨天气 (3)④24(1)北 (2)寒流 (3)加利福尼亚寒流 (4)变得寒冷干燥25.(1)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A D(2)略 (3)极地东风与西风带交汇(4)略,西风,东北信风 (5)B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摘要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知识结构地 地域差异理 概念环 水平地域分异 分类境 原因 基础 表现的 地域分异规律差异 垂直地域分异性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200N穿过的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热带季雨林带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文 D. 植被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荒漠带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5.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 亚欧大陆 B. 非洲大陆 C. 南美大陆 D. 澳大利亚大陆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海陆分布 C. 地形 D. 大气环流7.下列叙述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 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 B. 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C. 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 D. 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8.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 )A. 纬度高低不同 B. 海陆分布不同 C. 地势高低不同 D. 大气环流不同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 沿经线方向的分异10.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 B. 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 D. 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二、综合题1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 BC DE F(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3)自然带A——D ——E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__ ;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____ 。12.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1)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处是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2)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分布,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摘要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知识结构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A. 彼此孤立存在的 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 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3.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使大气中增多的化学元素是( )A. 碳 B. 氧 C. 氮 D. 氢4.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A. 沙漠地区的骆驼刺 B.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C. 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 D.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5.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 )A.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6.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 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 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河流水位下降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7.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 大气循环 ② 水循环 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 地壳的物质循环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8.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循环 B. 水循环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地壳的物质循环9.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C. 火山喷发的结果 D. 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10.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 B. 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C. 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 D. 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二、综合题1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_____________。(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___ 、 ___ 、____ 、 ____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___ ,促使生态环境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12.根据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 ,反映荷花特点的是 __ ,反映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______ 。(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 _____ 和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中亚地区气候 ,土壤多呈 ___ 性反应,植物叶子 _ ___ 而根系 ___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知识摘要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分类;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影响其发育的因素。2.根据理论解释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的原因,并能推而广之。知识结构成因喀斯特地貌 影响发育程度因素 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的透水性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分类 地面地下气候条件桂林山水成因分析 岩石条件生物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① U型冰川谷 ② 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③ 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④ 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河流经 高原,其典型的地貌类型是 地貌。(2)乙省南部是我国 作物的生产基地,种植这类作物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3)丙地气候湿润,但地表却缺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12.读下列材料分析: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则“皆士峰缭绕,兼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1)徐霞客为 _ 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熟于战国年间的《 _______ 》和北魏骊道元的《 ______ 》等。(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 ,“流多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A. 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 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发达2.下列地理事物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 气温和降水 B. 煤炭和石油 C. 山脉和岩石 D. 城市和道路3.下列四幅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4.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属于(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 非地带性现象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5—6题。5.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6.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下图是30°N附近的五座名山的垂直自然带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1、2、3、4、5所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8.贡嘎山的垂直带谱与下列哪一座山的垂直带谱最相似( )A.乞力马扎罗山 B.阿尔卑斯山 C.珠穆朗玛峰 D.安第斯山9.右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过P点的两幅剖面图,两剖面线垂直相交于P点,则P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A. 山峰 B. 盆地 C. 鞍部 D. 山谷下图为某大陆沿海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0—12题10.若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右面的四幅剖面图与图1沿EF线地势起伏状况最符合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11.若左图的比例尺为M,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为N,则( )A. MN C. M=N D. 无法判断12.按气温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判断,该地区地势最低点和最高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①1120米 ②920米 ③820米 ④620米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13.下列山地,山麓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顶为积雪冰川的是( )A 阿尔卑斯山 B 喜马拉雅山 C 武夷山 D 天山14.符合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的是( )① 我国西北的绿洲 ② 俄罗斯北部的苔原 ③ 东南亚的森林 ④ 青藏高原的草甸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5.下列叙述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影响而形成的是( )A.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所经历的自然带B. 燕子春来秋往所见到的自然带C. 沿埃及尼罗河谷地绿色长廊所见的自然带D. 攀登新疆博格达峰所经历的自然带16.从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可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是( )A. 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B. 温暖的浅海环境C. 严寒的深海环境 D. 氧化性强的干燥环境17.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大气降水越多,流动性越大 B. 平原的流动性大,山地的流动性小C. 我国东部地区的流动性大于西部地区 D. 等高线密集的地区流动性大读右图,图中曲线为等温线,回答18——20题。18.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19.该区域所属的自然带可能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20.有关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等温线弯曲的原因可能是受当地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B. 图中A处的气温低于B处C. 等温线在海上向北突出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寒流影响D. 等温线在海上向北突出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暖流影响二、综合题2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等高线中标注出该区域的最高点(以H表示),该点海拔约 米。(2)在下图的网格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3)在剖面图上标出M、N两点,将地形分成3类,分别实行封山育林、经济林种植和适度规模的农业种植。对你的地形划分和土地利用方案加以简要说明。(4)在图示区域内,拟修建一个小型水库。从地形特点考虑,选择水坝的最佳位置,用“//”标注出。22.读我国局部地图,完成下列要求。(1)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山脉是 、 ;属于地势中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0℃等温线经过的山脉是 。(均填字母)(2)沿图中铁路线bc自东向西依次可经过哪些自然带?。(3)图示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远不如云贵高原,试分析其原因:。(4)黄河干流从②到③河段,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23.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分析这些影响,并把分析的结果填在空白处。24.读图分析回答:(1)图中山峰位于北纬42°,东经128°附近。该山峰属于我国的 __ 山地。按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而言,该山的山麓应属于 _____ 气候。(2)从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来讲,应属_分布规律,其基带的植被类型应属于 。(3)在该山峰附近地区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它所保护的生态系统是 。(4)该山地中的著名火山是 ___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分类,它属于 ___ 火山。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参考答案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一、单相选择题1.B 2.D 3.C 4.C 5.A 6.B 7.A 8.C 9.B 10.B二、综合题11.(1)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12.(1)海拔高低差异大 热带雨林带(2)亚马孙平原 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降水也较少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参考答案一、单相选择题1.C 2.B 3.A 4.A 5.B 6.C 7.B 8.C 9.A 10.C二、综合题11.(1)水文 气候 植被 (2)画图略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3)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4)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文状况 水土 良性发展(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12.(1)D A C (2)B D 干旱 中性到碱 小 发达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B 4.D 5.A 6.B 7.C 8.C 9.B 10.A二、综合题11.(1)云贵高原 喀斯特(2)热带经济 热带气候类型,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受台风侵袭 既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族)风情;交通发展很快,我国及东南亚经济发展快(3)此处石岩分布广,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造成地表缺水(4)泰国12.(1)明朝 (2)《山海经 —山经》 《水经注》(3)CO2 + H2O +CaCO3 Ca(HCO3)2(4)岩石条件: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的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积;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所以岩溶地貌发育。(5)湖泊 “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 (6)地下河第三单元综合训练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B 4.D 5.B 6.C 7.B 8.C 9.C 10.A 11.B 12.D 13.A 14.C 15.A 16.B 17.B 18.B 19.B 20.C二、综合题21.(1)H位置见上图, 600—649(2)要求:垂直坐标标注正确 剖面线正确(见下图)(3)M、N点的海拔分别为350米和250米 (见下图)就剖面线所在的山坡看,高于M的坡度较陡,应该实行封山育林。在MN之间的山坡,坡度中等,不宜开垦,但是可以适度发展果树种植。低于N的山前地带,地势较平缓,可以适度发展种植业。(4)见上图22.(1)E F A B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森林草原带 半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3)从气候条件和生物条件的差异上分析(4)河流主要流经干旱区,降水量少而且没有支流流入 沿岸城市、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量大23.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水位上升; 陆生植物被淹没; 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减少;减轻。24.(1)长白 温带季风 (2)垂直地带性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4)白头山 休眠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知识摘要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知识结构定义: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认识自然资源 分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 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不平衡性→因地制宜 特征 联系性→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发展性→提高科技、挖掘开发潜力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 B.水泥 C.钢材 D.蔗糖2. 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 B.水 C.鱼 D.金矿3. 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C.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5.下图中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①a村落b林地c耕地 ② a林地b果园c耕地③a耕地b林地c村落 ④ a林地b村落c耕地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回答6-8题。6.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7.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C.围湖造田,开垦荒地 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8. 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B.是低投入、高产出效益的模式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9. 读右图,与阴影部分含义相符的一项是( )A.核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10.关于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资源分布规律限制,数量有限B.受空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C.受技术水平限制,数量有限D.受时间分布限制,数量有限二、综合题11.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分析下列问题。(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增加。(2)森林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____侵蚀,___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12.读“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关联示意图”,回答:(1) 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选择填入图中框内①矿产资源 ②耕地资源 ③森林资源 ④草场资源 ⑤造纸业 ⑥畜牧机械制造 ⑦副食品工业(2) 从上图可以看出________是人类生产活动进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________基础。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知识摘要1.认识自然灾害2.洪灾的成因3.洪灾的防洪措施知识结构概念自然灾害 种类影响洪水概念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灾的概念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洪水形成洪水致灾的基本环节对人类造成损害洪水的形成洪灾的形成原因 洪水成因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流域内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对洪灾的影响 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占用分洪区监测和预报手段——利用气象卫星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防治措施非工程措施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2.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3. 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B.短时间的大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4. 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是(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5.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地发生的滑坡、泥石流,一定与地震有关B.一种原发性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D.某地土地荒漠化,可能与降雨有关6. 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A.北旱南涝 B.北涝南旱 C.南北皆旱 D.南北皆涝7. 主要由外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和滑坡 B.火山和泥石流 C.火山和滑坡 D.滑坡和泥石流8. 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修建分洪区 B.洪泛区土地管理 C.实行防洪保险 D.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9. 人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预防或减少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火山爆发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10. 对台风、暴雨洪涝的最主要的监测手段是( )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B.利用气象雷达 C.利用探测气球 D.利用气象卫星二、综合题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下游河堤的安全。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式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流域,C是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__地区。(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知识摘要1.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过去全球气候变化可分为那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气候变化有何特点?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气候变化的幅度如何?3.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知识结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过去全球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全 各个时期气候变化 人类历史时期球 仪器观测时期气 原因: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候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 与未来变化幅度 变暖幅度:气温升高,2100年升高1.4℃~5.8℃其对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人类 导致海平面上升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影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影响响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2. 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A. 吸收太阳辐射时,使大气增温 B. 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C. 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 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受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心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印度尼西亚 D.南非下图为图瓦卢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4. 海风吹起的波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根据图中地理坐标判断图瓦卢3~5月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5. 2001年11月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下列叙述正确的事( )A.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是引起图瓦卢成为环境难民的最主要原因B.地面下沉是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重要原因C.大面积的酸雨D.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影响6. 为避免第二个图瓦卢的出现,发达国家应该(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21世纪末将没有冬天”。据此完成7~9题。7. 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①SO2、NO2排放 ②CO2排放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⑤化石燃料大量燃烧 ⑥森林遭破坏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8.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9. 人类在20世纪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了20﹪。怎样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你认为不可信的是( )A.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D.人工降雨10. 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D.从全球看,利大于弊二、综合题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表近年来CO2增长的曲线是 _______________。(2)计算一下1958~1968年十年间CO2平均每年增加_____________(ppm)。(3)为什么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俱增?(4)大气中CO2的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为什么?(5)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对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我国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铁矿和煤②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③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少;西南湿润、纬度低、光照强④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和太阳能丰富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2. 下列资源中,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是( )A.太阳光照 B.地下热水 C.海洋鱼类 D.阔叶林3. 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D.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70年代4. 下列做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原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5.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 )A.黄河三角洲 B.川、滇、黔山区 C.黄土高原 D.天山山麓6. 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荷兰围海造陆,全国1/5的土地是从海洋中得来的②排干三江平原的大面积沼泽,变“北大荒”为“北大仓”③我国解放后治理淮河、海河的大中型水利工程④加拿大大规模开垦五大湖以北的草原,生产小麦,增加出口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7. 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红土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带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树木。造成江南水乡大沙漠的根本原因是( )A.能源结构长期单一 B.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8. 针对滑坡、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 C.加强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9.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海岸侵蚀加强 B.土地盐碱化加剧C.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D.高纬度降水减少10.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排放 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据此完成11~13题。11. 图中的甲、乙两区域是两颗卫星在某一时刻分别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A.甲等于乙 B.甲大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确定12. 下面关于甲、乙两区域卫星图像的解析,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B.甲区域为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和石油资源丰富C.乙区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D.甲乙两区域均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13. GIS与地图的最基本的差异是( )A.空间模型 B.数据模型 C.阅读速度 D.空间分析能力读下面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回答14~16题。14. 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光照和热量 B.地形和降水C.地形和热量 D.降水和光照15. 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16. 甲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地区热量更充足 B.西部地区降水更丰富C.西部地区以平原为主 D.西部地区物种更丰富17. 防御地质灾害的错误做法是(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B.建立灾情预警RBC系统C.植树造林,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D.砍伐树木让地表水畅流,减少泥石流的发生18. 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冬季和秋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秋季和春季19.从气候和农业生产两方面考虑,我们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20.下列哪些活动会加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A.大量的SO2气体被排入大气B.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C.为了开垦耕地,马来群岛和亚马孙平原上的居民不断砍伐森林 D.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二、综合题21. 图为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⑴ 我国旱涝灾害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图中A地洪涝灾害多发的月份是___________,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旱灾多发的月份是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B地旱涝灾害频繁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可采取哪些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读图回答问题。⑴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吸收CO2,可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激增,导致大气中的CO2显著增多,这一变化开始于历史上的___________时期。⑶ 如果以CO2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那么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海平面上升。⑷ 如果海平面上升,我国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如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市将会受到影响。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参考答案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A 2.D 3.B 4.A 5.B 6.C 7.B 8.D 9.B 10.A二、综合题11.(1)循环 更新 水分 (2)土壤 植物(3)相互联系的整体 制约12.(1)a---② b--① c--⑤ d--⑥ e--③ f--④ g--⑦(2) 陆地自然资源 物质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D 6.B 7.D 8.A 9.C 10.D二、综合题11.(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大,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 2.C 3.C 4.B 5.A 6.C 7.B 8.D 9.D 10.A二、综合题11.(1)C (2)0.7 (3)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大量CO2,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所致。(4)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CO2可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气候变暖。(5)两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如现在温带由于气温升高,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干旱的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亚寒带某些地区则因气温升高,将会适应温带作物的生长。第四单元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 2.B 3.D 4.C 5.B 6.B 7.A 8.A 9.D 10.B 11.C 12.C 13.B 14.B15.B 16.C 17.D 18.D 19.D 20.C二、综合题21.(1)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两者的分布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为主,这是因为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2)6月份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6月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降水较多 7月份 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出现伏旱天气(3)一是因其土壤盐碱化,二是可能引发与旱灾有关联的蝗灾。对策:河流上有植树造林,河流中游修建水库,下流开挖新的入海通道.修筑堤坝.跨流域调水等生物和工程措施。22.(1)光合 呼吸(2)工业革命(3)海水受热膨胀 冰川融化(4)上海 天津 广州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②③④01224012240122401224(小时)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地球内部岩石圈地质作用地壳地幔地核分层结构特征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范围组成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甲丙丁乙ABACCCDB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组成大气圈的结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影响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气固体杂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根本原因:冷热不均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冷热冷冷冷热冷热热冷热热ABCDABDC①陆地—海洋④陆地—海洋③陆地—海洋②陆地—海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温度(℃)-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1250高度(km)ACB900N 600 300 00 300 600 900SABCD上升 空气1004100610081010(hPa)②③①④⑤水圈和水循环水圈的组成水循环的类型洋流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概念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西风漂流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23o26′abA18162022800805810810805800101010051000100010051010气压日期气压日期气压日期气压日期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标 志数量—影响不大采猎文明阶段数量-重要因素质量-重要因素标志质量—影响较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农业文明阶段标志非农用地增加数量-制约因素工业文明阶段森林破坏形成的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灾害与人类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