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要点·疑点·考点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①三率的计算方法: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②三率之间的换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情况 数量少 数量较多 持续增加 数量多人口增长情况 增长缓慢 增长加速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3、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自然增长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人口政策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原始型 高 高 低传统型 高 低 高现代型 低 低 低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史阶段 原因原始型 高 高 低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型 高 低 高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型 低 低 低 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备注发达国家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 在国际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①概念:是指人口 并 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迁移活动特点:以 性、 的移民为主②19世纪前2. 流向:欧洲到 和 为主特点:从 国家流向 国家③二战后 移民减少,短期 增加。流向: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的 ,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 ,从境外招募外籍工人的 和 石油输出国。①指在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和 力量束缚及 经济的脆弱、频繁的 和 等。3. 特点:国家有 ,有 进行。20世纪80年代前 流向:由 向 和 。③新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 特点:流量 ,流向也明显变化。流向:由中、西部迁往 部。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和 环境的变化宏观因素个人对 或 需求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微观因素 、 训练与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迁移是指(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4.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A.亚洲 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9-11题9.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10.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 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1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教材p9图1.8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回答12~15题12.有关我国民工流动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从山区流向平原②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③从农村流入城镇④从干旱地区流向湿润地区⑤农业发达地区流向工商业发达地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3.伴随我国西部大开发,部分人口有自东向西的迁移趋势,有关这种迁移原因和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国土整治而引起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B. 由城市化而引起的自发的人口迁移C.由国土整治引起自发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化而引起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14.有关我国“民工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方向大体是由经济发达的沿海流向经济落后的内地B.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支援城市建设C.和三峡库区的移民性质一样D.对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15.我国“民工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人口数量太多,无法安置B.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C.我国的政策鼓励民工进城打工D.农民主动参与市场经济建设二、综合题:17.读下图,回答问题。① ③A A1 A2 C1 C② ⑤ ④B B1 B2(1)若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填写图中序号),这迁移是以人口迁移 为标准划分的。(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 ,二是 。(4)若A、B代表城市,C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的是 (填写图中序号)。18.读下表,完成相关问题。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表年份 1984 1985 1988 1993 1995流动人口(万人) 2000 4000 5000 6000 8000(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在图中画出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折线统计图。(2)从图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3)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 。二是 。(4)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①②③1~15 DCABD CDACA AAADB17.(1)②③④ ①⑤ 是否跨越国界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追求(3)由农村到城市 由中西部到东部(4)③④18. (1)略(2)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3)从农村到城市 从中西部到东部(4)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建议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量从未还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引言)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本部分建议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2)I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II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力·思维·方法【例1】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区域 人口占世界百分比 GDP占世界百分比1900年 2000年 1990年 2000年亚洲 57.4 60.5 32.6 37.4欧洲 24.6 12.0 42.4 25.5非洲 8.1 13.0 3.4 3.0北美 5.0 5.5 16.6 24.6拉丁美洲 4.5 8.5 4.0 8.1大洋洲 0.4 0.5 1.0 1.4(1)1900年,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中,人均GDP最高的是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_。(2)20世纪,人口占世界百分比上升的大洲或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GDP占世界百分比下降的大洲或地区有______________。(3)1995~2000年,非洲和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0.0%,试分别说明非洲和欧洲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例2】读“巴黎市区图”和下边的人口变化表,完成下列要求。1975年 1990年 变化率%巴黎市区 2299800 2152400 -6.8上塞纳 1438900 1391700 -3.4塞纳一圣德尼 1322100 1381200 4.5瓦尔德马恩 1215700 1215500 0塞纳一马恩 755800 1078200 42.6伊夫琳 1082300 1307100 20.8埃松 923100 1084800 17.5瓦尔德瓦兹 840900 1049600 24.8(1)近年来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地区是__________,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_________。(2)在此期间巴黎市区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拓展【例3】当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或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人口问题。读图及下表回答问题。1 960~1990年非农业人口比例曲线图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1)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1994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________,当年非农业人口数是________亿。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_______。(2)从“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资料,完成下列表格和相应曲线图(右上图)。1960~1990年非农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年份(年)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全国人口(亿) 606 8.3 9.2 9.9 10.5 11.4非农业人口(亿) 1.4 1.3 1.3 1.4 1.7 3非农业人口比例(%) 21 18 16 17 21 26(3)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下列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A__________;B__________。世界 中国 美国 俄罗斯A.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24 0.08 0.76 0.87B.1998年人均GDP(美元) 5020 775 31520 2300(4)读“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图,我国人口还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现象已有显著改善。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反馈测试1、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D.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3、欧洲人口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 )A.严重的环境污染所致 B.严重的经济衰退C.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D.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A.决定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B.对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只有索取,没有奉献C.不及人口数量对环境的作用大D.决定着人口对环境的认识5、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AB(1)读出图中有关点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2)计算图中C、D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C__________,D__________。(3)ABCD表示不同的人口增长类型,下列国家分别属哪种类型。类型 A B C国家①德国 ②中国 ③印度 ④日本 ⑤美国 ⑥英国 ⑦尼日利亚 ⑧巴西(4)中国属于ABCD中的哪类?__________,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问题。(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A国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国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下列“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7、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印度 C.英国 D.美国8、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下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回答9~11题。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9、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 )A.33‰ B.43‰ C.27‰ D.15‰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 )A.1960~1961年间 B.1959~1960年间C.1957~1958年间 D.1949~1950年间11、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A.人口总量稳定 B.人口老龄化加速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在17‰左右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题。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甲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死亡率(%) 0.6 0.6 2.5乙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死亡率(%) 0.8 0.7 2.2 0.81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 B.3.7% C.0.885% D.0.95%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我国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据此回答4~7题。4.“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是 ①人口分布中心从长江流域移到珠江流域 ②人口分布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③南方地区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地区人口 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达到平衡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比较,正确的是A.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北方迁向南方B.从迁移原因看,都是战争因素引起的C.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自发性迁移D.从迁移结果看,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6.新中国成立以来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个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发达区流向欠发达地区②从迁移原因看,都主要是经济因素引起的③从迁移量看,前者以定居移民为主,迁移量小,后者以流动人口为主,流动量大④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被迫性迁移为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科学家在南极参加科学考察 B.学者去国外访问讲学C.暑假到外地打工,勤工俭学 D.高中毕业后到外省市上大学8.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民工流动,主要的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交通因素 D.气候因素9.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四国目前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BCD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A 1.71 0.66B 1.0 1.2C 4.0 1.4D 1.5 0.9A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C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10.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是受国际移民的影响下表是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读表回答11-12 题广东省 北京市 上海市 海南省 全国人口数量(万人) 8642 1382 1674 787 129533增长幅度 37.5% 27.7% 25.5% 20% 11.63%11.广东、北京等省市1990年7月1日以来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水平,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好,人口死亡率低 B.生活水平高,人口出生率高C.经济发展快,国内人口大量迁入务工、经商 D.坚持对外开放,外籍工人数量多下右图表示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12~13题12.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 B.② C.③ D.④13.图中②点所代表的国家最可能是A.韩国 B.埃及C.印度 D.尼日利亚14. 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往巴基斯坦,按地理范围及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劳务输出 B.国内人口迁移——宗教C.国际人口迁移——战争 D.国内人口迁移——缺水读“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15~17题15.图中A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 A.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6.下列既属于B类国家,人口再生产又进入“现代型”阶段的是 A.尼日利亚 B.德国 C.韩国 D.印度17.近年来,A类国家中部分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可能是 A.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B.人口老龄化C.环境恶化 D.战乱频繁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男性人口数量。据此读图1-23回答18~20题:18.造成俄罗斯1950年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 B.移民 C.疾病 D.国家政策19.图中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曲线,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C.男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D.女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20.④曲线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①人口老龄化 ②男女比例失调 ③社会秩序混乱 ④缺乏劳动力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0分)21.图1-24表示某年赞比亚人口金字塔,从图中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图1-24A.农村0-14岁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高于城市B.城市青年人比例高,说明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农村生活条件比城市低,因此老龄人口农村比城市低D.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2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A.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整个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都是有限的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C.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23.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正确的是A.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B.低年龄组人口比重下降C.农村人口比重上升 D.男性人口比重上升24.有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污染不一定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B.只要拥有先进的技术,人口增长不仅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供养更多的人口C.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D.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25.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近年来,美国的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中西部迁移B.目前,中国的人口主要是由沿海向内地、边疆地区迁移C.较长时期内,俄罗斯的人口自西部向东部迁移D.近年来,巴西人口从沿海向中西部迁移三、综合题(41分)1.人口问题是中国现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2000——215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见图甲)材料二:2000——2150年中国人口变动预测(见图乙)图1-25(1)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达78.24亿, 20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 ,人口总量将达 。(2)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比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05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 (取中位数字),205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可实现 增长(取中位数字)。(3)根据你的预测,2050年我国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有可能是以图丙、图丁中的 。届时中国人口面临最大的问题 。2.读“2000年各大洲的人口生产表”(表1-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大洲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非洲 3.8 1.4 2.4北美洲 1.4 0.9 0.6拉丁美洲 2.4 0.6 1.8亚洲 2.2 0.8 1.4欧洲 1.0 1.1 -0.1大洋洲 1.8 0.7 1.1⑴出生率最高的是______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此大洲人口再生产类型为____________,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出生率最低的是______洲,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死亡率由高至低排第二位的是______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为一组世界人口资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1830年-10亿 1975年-40亿 1930年-30亿 1989年-50亿 1960年-30亿 1999年-60亿(1)根据资料做出六年的人口柱状统计图(2)从上组资料分析,其人口增长速度特点是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_____ ______,②____________。4.资料1:《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9分)(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 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有弊两方面回答)。四、探究性测试题(9分)1.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图1-27),完成下列要求: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分别是:A 、B 、C 、D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 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 ;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从全球来看,我国属于人口的 区。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影响从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入乙地人口迁出甲地8000万人60004000200084 85 88 93 95科学技术资源数量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表1-5图1-23图-7表1-7图1-26图1-27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