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2.4大气环境保护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2.4大气环境保护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大气
第4讲 大气环境保护
【导学提示】
内容精析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将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其中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是学习的难点之一。(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如何保护臭氧层将是学习的难点之一。(3)酸雨的危害和防治。酸雨的形成也是本讲复习的难点之一。
方法指导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其造成的影响也有诸多方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复习时通过三个方框图分析概括,杷目前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分别进行重新整合、理顺,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便于灵活运用。例如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概括:人类活动方式(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保温效应—全球变暖—危害(反作用人类)—对策。这种因果链条,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
【能力提升站】想一想:为什么毁林能使大气中的CO2增多?提示:毁林使森林吸收能力减弱,固定的CO2迅速减少。请讨论:气温上升为什么会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有什么危害?提示:一方面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极地增温强烈,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低地国家和地区部分土地被淹。想一想: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提示:据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就会增加2%。地面紫外线增加,一方面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自主探究】
一、全球变暖
1、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目前气温正处于地球气候变化中的波动上升阶段
C.火山喷发
D.地震
答案:AB
2、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其主要原因一是 ;二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

答案:(1)增加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迅速减少
(2)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 气温
(3)首先,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其次,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减少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1、地球上臭氧量减少最为严重的地区在 ( )
A.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 B.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C.南极附近的上空 D.赤道地区
答案:C
2、平流层中臭氧量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A.毁林开荒
B.化工厂产生的废气污染
C.目前广泛使用的冰箱、空调、冰柜等放出的氯氟烃化合物
D.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答案:C
3、保护臭氧层
国际社会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请思考:北京市文物部门为什么不得不把古代碑刻用土封闭在地下?提示:防止酸雨危害。请讨论:大气中酸性物质增多,以及臭氧减少,造成的共同危害是什么?提示: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森林。总结:在治理三大大气环境问题时,都必须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答案:全球合作思维启示: (1)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森林火灾,人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2)大气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大气环境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危害与防治
读“我国年平均降水pH分布图”,回答:
(1)酸雨一般是指PH值小于 的雨水,酸雨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 和 等酸性气体所致。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分布在 地区。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 。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 。
(3)图中A地区的酸雨污染比工业集中的B地区 ,其原因是 。
(4)酸雨造成的危害是:①对生物危害: ;②对非生物危害: 。
答案:(1)5.6 二氧化硫 氧化氮
(2)南方 硫酸型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更严重 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4)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甚至死亡 使河湖水、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等
【典题导考】
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7年7月,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的莽莽森林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越烧越旺,足足燃烧了3个月之久,被烧毁林地达30万公顷以上,波及森林面积150万公顷。这场大火的起因是一些人不顾政府的禁令,大规模地毁林垦荒,改种经济作物,这些人的砍伐方式往往是刀耕火种,放火毁林,这种原始的烧荒方式,成了引起这场森林大火的直接原因。
印尼森林的大火不仅造成本国人的生存危机和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邻国的环境危机,整个东南亚一片“灰色”。从1997年9月25日起,大量烟雾已经波及泰国南部地区,使部分地区的渔民因能见度的下降无法出海捕鱼。马来西亚情况更为严重,首都吉隆坡的大气污染指数超过了300点,达到对健康危害水平。
(1)文中反映出当今世界森林减少的原因是 和 。
(2)森林破坏对大气成分造成的影响是 。
思维启示: (1)地球上臭氧量减少最严重的地区在南极上空和青藏高原上空地区。 (2)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的天然屏障”,是由于它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印尼大火使其他国家遭受污染,说明环境问题是 问题,防治环境问题必须加强 。
点拨:材料主要反映了人类活动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森林面积的变化,而森林面积的改变又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分国界的,因此防治环境问题需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保护人类家园。
答案:(1)毁林开荒 森林火灾 (2)对CO2的吸收能力减弱,使CO2增加 (3)全球性 国际合作与协调
例2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臭氧的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位置在 极上空。
(2)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释放出的 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使大气 层中的臭氧分解。
(3)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增加,其主要危害是 。
点拨:(1)通过读图,明确地球上空臭氧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位置;题目提供的图是四幅绘有经纬网的特殊投影示意图,要确定“臭氧低值范围”的位置,需运用图中提供的图例箭头地球“自转方向”明确在图中地球沿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自转,这样便可断定图中标有“大气臭氧低值范围”的位置位于南极洲地区上空。(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气臭氧低值范围逐年扩大的人为原因。
氟氯烃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冷冻剂和气雾剂,这种物质在常态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也不溶于水。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它释放于大气中,当其到达平流层后,遇到大阳光照射,产生光化学反应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与臭氧发生反应,这一反应中新生成的氯原子又可以继续与臭氧反应,破坏臭氧层。(3)针对题目设问,联系学过的“臭氧层遭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答案:(1)南 (2)氟氯烃(氟氯烃或氟里昂) 平流(或臭氧)
(3)紫外线 对人(皮肤等)、生物造成损害
【自检自测】
读下图,回答1-2题。
1、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热带范围扩大
B.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
C.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易被破坏
D.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改变
2、在南极臭氧空洞面积最大的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开始由逆时针转为顺时针
B.华北平原的冬小麦返青
C.北半球极昼的范围逐步扩大
D.黄河、松花江等河流可能出现凌汛
解析:臭氧层破坏将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温度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的,不会引起热带范围的变化,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制冷剂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的氟氧烃化合物增加,南极臭氧空洞只在9~11月出现。图中臭氧最低值为l0~11月间,北印度洋洋流应由顺时针变为化逆时针,北半球极夜的范围扩大。黄河凌汛一般在冬初和春初出现。
答案:1.B 2.D
3、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的文物古迹腐蚀严重,除自然原因外,其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 )
A.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烟尘,使水汽凝结,降雨增多
B.植被破坏,沙尘暴盛行
C.燃烧矿物燃料,CO2的排放量增加
D.燃烧矿物燃料,SO2的排放量增加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文物腐蚀严重,主要是受酸雨的影响,我国的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其成因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SO2的排放量增加。
答案:D
4、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
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 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 ③海水温度增高,海水膨胀所致 ④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直接原因”,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由于升温造成海水膨胀及极冰融化所致。
答案:D
欧洲、北美和中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回答5~7题。
5.上述三区域多酸雨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 )
A.工业发达 B.地形平坦
C.降水较多 D.中纬西风带的影响
6.下列名胜受酸雨影响不明显的是 ( )
A.埃及金字塔 B.四川乐山大佛
C.纽约自由女神像 D.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7.消除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
A.回收利用酸性气体 B.优化能源结构
C.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减少能源的利用
解析:酸雨的形成除有大量的酸性气体外,还要有大量的水汽才能形成,从自然原因看,三地酸雨区降水较多,是形成酸雨的条件之一;埃及金字塔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少雨,不易形成酸雨,因此受酸雨的影响不明显;酸性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利用,因此需优化能源结构,减少人为酸性气候的排放.
答案:5.C 6.A 7.B
据《纽约时报》报道,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南极大陆上的两个巨大冰块,已经开始从南极冰帽中分离出去,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有 ( )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 D.氮气
8、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有 ( )
①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②森林破坏严重 ③太阳黑子增多 ④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全球变暖引起的现象有 ( )
①高纬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②中纬地区更加湿润 ③南极冰山融化,企鹅数量剧减 ④酸雨危害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变暖会引起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和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7、D 8、A 9、C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美国科学家指出,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材料2 1995年,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维也纳会议上研究确定,将发达国家停止使用氟氯烃的期限提前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则在2016年冻结使用,2040年淘汰。
(1)南极地区阿德利亚企鹅减少的原因是 。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先后停止使用氟氯烃的原因,一是 ;二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环境中全球变暖的危害以及臭氧层的保护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保护措施。材料1反映了全球变暖使积雪融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材料2反映了保护臭氧层需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努力。
答案:(1)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
(2)氟氯烃排放,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大气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1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2)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一是 ,二是 。
(3)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有: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 ,亚寒带某些地区 。
(4)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是 ,“温室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那里缺水问题 ,理由是 。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问题。明确变暖的原因、危害和措施。其中的危害,虽有一定的推测结果,但也应适当了解。如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退化为草原,高纬地区变暖而降水增加,适宜作物生长等。
答案:(1)二氧化碳
(2)自然原因,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人类活动排放大量CO2而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毁林
(3)气候更加干旱 退化成草原 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生长
(4)气候干旱 会 温带地区气候更加干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