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3.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3.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导学提示】
内容精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重点内容主要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地域分异规律的三个方面。
学法指导
1、列表比较法:地域分异规律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①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抓住特征,联系热点:以往对本讲的考查,集中于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考查,而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考查较少。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是忽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所以今后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加强。当然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又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也仍然是命题的一个热点。
3、联系法:地理环境由气候、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和土壤六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气候是主导因素。因此,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首先要抓住气候要素的特殊性,再结合具体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复习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要联系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气候类型的基础知识,记忆对应的自然带和植被名称及相应的动物与土壤。
【能力提升站】请讨论:地理要素是怎样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整体的?提示: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相互联系和作用。想一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提示:整体性请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毁林开荒,将导致地理环境怎样的变化:提示:土地荒漠化
【自主探究】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补画出箭头,以完整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2)此图说明陆地环境具有 特征。
(3)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 是以下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在 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想一想: 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提示:差异性请讨论: 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提示:低纬和高纬地区地区在于东西方向上热量变化不大,水分条件变化也不大;中纬地区在东西方向上,虽然热量变化不大,但水分变化显著。请分析: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横断山区自然带的一种什么分布规律?其原因是什么?提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答案:(1)见下图:
(2)整体性 (3)气候 地貌 土壤 (4)AD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举 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非洲沿200E经线,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欧亚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山地垂直自然带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2、读下面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图,回答:
(1)垂直自然带产生的原因是 。
(2)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 。
(3)图中a、b、c、d代表四个自然带的植被类型是:
a 、b 、c 、d 。
(4)珠穆朗玛峰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 ,原因是 。
想一想: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提示:南半球该自然带分布的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思维启示: (1)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水平分布规律有一定的相似性。 (2)影响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因素有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 (3)垂直地带性规律在低纬度最为明显,自然带变化最为复杂。纬度越高,自然带变化越简单。
答案:(1)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2)海拔过高,气温低 (3)a.高山灌木林 b.针叶林 c.针叶阔叶混交林 d.常绿阔叶林 (4)低 南坡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北坡是背风坡,多晴朗天气,冰川属于大陆性冰川
3、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但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4、影响地理环境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非地带性因素有 ( )
A.海陆分布 B.地形起伏 C.洋流 D.植被
答案:ABC
【典例导考】
例1 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后分析回答:
(1)自然带①是 带,它在40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
(3)自然带①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 和 。
(4)自然带①在大陆东都的典型土壤为 ,在大陆西部的典型土壤为 。
(5)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 。
(6)从高、中、低纬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
解析:本图是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变形,较好地反映了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解答此题,必须读懂图,明确纵横坐标的地理含义,同时要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相对照。自然带①的分布是700-800N,可判定为苔原带;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其在40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为4000-5000米左右。自然带②分布在500N—700N之间,可判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无此带分布。在判定各自然带分布高度的纬度差异时,这里特别要注意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
思维启示: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自然带是在南北方向上更替,东西方向上延伸的,即为纬度地带性规律。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带是东西方向上更替,南北方向上延伸的,即为经度地带性规律。
换句话说,是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一般情况下,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从理论上讲,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北回归线附近的雪线高度应比赤道附近低,但从图中看到,实际上北回归线附近的雪线高度明显比赤道附近高,这主要是因为回归线附近,降水比赤道附近少造成的,换言之,雪线的高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降水量的多少等有关。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的雪线高度低,也与南坡的降水多有关。同时要注意自然带类型与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区别。如图⑤就自然带而言是热带雨林带,就气候类型而言属热带雨林气候,就植被而言属于热带雨林。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按要求作答。
答案:(1)寒带苔原 4000—5000米左右
(2)没有 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红壤 褐土 (5)亚马孙河流域 (6)低纬度
例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直线AB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 。
(2)沿直线CD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域分异的规律,解题关键是掌握各种地域分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图中从A到B是从内陆向沿海的变化,从C到D是沿纬度方向上的变化,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2)由赤道向两极 热量
【自检自测】
1、在“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山地的是 ( )
解析:暖温带的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半球南坡的温度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比北坡要高。
答案:D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解析:赤道横穿亚马孙平原,受赤道低压控制,气流上升,所以B处不可能为亚马孙平原。
答案:B
3、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南北走向的高大海岸山脉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解析:南半球中高纬度为极地环流,中低纬度洋流逆时针流动,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和中低纬度洋流分布广泛,有顺时针,也有逆时针流动的。
答案:B
读新疆天山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图,回答4~6题:
4.图中森林类型的名称是 ( )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林 D.灌木林
5.森林分布在山腰的原因是 ( )
A.冰雪水丰富 B.地形雨丰富 C.气旋雨丰富 D.锋面雨丰富
6.天山森林上界南坡比北坡高的原因是 ( )
A.南坡气温较高 B.南坡降水较多 C.南坡气温较低 D.南坡降水较少
解析:新疆天山的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低,植被类型也由阔叶林逐渐过渡为针叶林;山腰分布森林主要是水资源丰富,这里的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来自北冰洋上的水汽南下过程中形成的地形雨;南坡的热量条件比北坡丰富,相同的自然带分布的高度要高。
答案:4.A 5.B 6.A
读下图,回答7~10题:
7.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厚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8.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9.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10.该山可能位于 ( )
A.赤道附近 B.400s附近 C.400N附近 D.极圈附近
解析:随着高度增加,热量越来越差,由森林草原带逐渐过渡为了高山草原带、高寒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改山位于热带地区,山麓自然带是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的;随着高度增加,变化最大的热量条件,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变化是由热量条件决定的。
答案:7.A 8.A 9.A 10.A
11、看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解析:该图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变式图,只要能够熟练掌握“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以及世界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此题便可迎刃而解。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3)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4)如下:
12、阅读以下文字资料和相关地图,然后完成各项要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该峡谷长达504.6千米,平均深度约5000米,最深达6009米,峡谷平均坡降为9.14‰,最陡的地方竟达75.35‰。,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大峡谷是天然水汽通道,这里出现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这里冰川与森林相吻合,是奇异的植物世界,生物学称之为“物种基因库”,许多学科的科学家趋之若骛,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
(1)大峡谷地区发育了丰富的天然植被,从河谷底部到高山顶,随着水热组合的变化,其类型也发生变化。
①将下列大峡谷地区植被类型的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的示意图中,与数码配对:
a.热带季雨林
b.寒带冰缘植被
c.暖温带常绿阔叶林
d.寒温带常绿针叶林
e.暖温带常绿针叶林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g.亚寒带灌木丛、草甸
②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 ,因为它决定了 。从该地区植被分布特点看,大峡谷地区自然带分布呈现出 规律。
(2)有关大峡谷地区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B.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水分条件优越
C.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原始森林未被破坏
D.大峡谷谷口向南敞开,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水汽,深入峡谷内部
解析:本题通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材料,考查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①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afcedgb ②气候 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水分的数量 垂直地带性 (2)D
大气
土壤
生物

地貌
大气
土壤
生物

地貌
温带大陆性气候
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荒漠土
松鼠
骆驼


温带大陆性气候
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荒漠土
松鼠
骆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