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查十四:4.3河流地貌的发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查十四:4.3河流地貌的发育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纲及解读]
1、 描述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基本形式、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2、 区别河流凹岸与凸岸的成因与利用方式;
3、 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吸引的主要原因,比较不同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读: 1)、分析河谷、瀑布等河流侵蚀地貌的成因,冲积扇、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2)、结合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凹岸、凸岸的影响,分析码头的选点与淘金、挖沙的位置;
3)、认识聚落兴起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中,河流在供水、航运、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梳理]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 地貌和 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作用有关。
1、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 ,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 、 和 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谷发育过程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 发育而来。
(3) 发育初期的河谷与成熟期河谷的差异
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 ,横剖面呈 字形,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 ,横剖面呈 。
2、 河流堆积地貌
(1) 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及形成过程
①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 平原、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②形成过程
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 ,是由多个 或 连接而成的。
B、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 ,侧蚀作用较 。河流往往在 侵蚀,在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在河流地貌中, 、 、 、 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2、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 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 上。
3、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 和 上。由于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 ,河漫滩平原沿 发育,所以,山区的聚落形成明显的 ,或分布于 ,或 发展。
[重点探究]
1.外力作用的表现: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流水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 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是泥沙 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形 式 概 念 影 响 河 段 时 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 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 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图释: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 原因
高原 地区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典型例题精析]
典例1、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理由是 。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访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为什么? 。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
【解析】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质地疏松,夏季多暴雨,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河流中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流水、风力的沉积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答案】 (l)A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粘土、粉砂、砂、砾石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与北岸(即左岸)相连 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 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典例2、(09年海南地理第13,14,15题)读图4,完成(1)~(3)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解析】:
本题为显著的区域分析、区域定位问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定位、分析的相关能力。
关联考点:聚落发展与分布的影响因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变化、环境问题。
(1)区域图解读,(经纬网)准确定位;分析图例和注记,总结聚落分布变化的规律:沿河分布、逐渐向河流的源头迁移
(2)由图中变迁分析、归纳:当代聚落分布逐渐向河流源头、山麓附近迁移。
(3)塔里木盆地内,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化即沙漠化日益严重。
答案:(1)、D (2)、B (3)、B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四幅地貌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关于构成①—④地景观的岩石及其岩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景观中的岩石为喷出岩,在陆地表面广泛分布
②景观中岩石属于沉积岩,岩层结构清晰
③景观中岩石的岩性可能上硬下软
④景观中的岩石为大理岩,易受酸性雨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2.关于形成①—④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景观中的奇峰怪石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B.②景观为壮观的大峡谷,由岩层断裂形成
C.③景观中,风力侵蚀是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
D.④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抬升至地面形成
某国科学考察队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了为期5天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队从埃塞俄比亚南部进入东非大裂谷,由北向南考察了东非大裂谷。本次科考旨在揭开“地球上最大疤痕”的秘密。据此回答3~4题。
3.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 南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非洲板块
4.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张裂作用 B.挤压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回答5~7题。
5.该河若流出山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 )
A.山麓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沙洲 D.三角洲
6.河中有砂金,淘金处可能在 ( )
A.① B.④ C.③ D.②
7.沿②处向下钻探发现地层是由粘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泥质地层,并含芦苇化石。该地质中的岩石是 (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页岩 D.变质岩
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甲处为 ( )
A.发育于山前的洪积一冲积平原
B.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
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扇
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
9.从甲一乙一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
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D.甲一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一丙则由大到小
10.若丙处为黄河三角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在黄海人海口处形成的
B.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波浪堆积地貌
C.黄河人海口处的潮流作用强大,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D.黄河三角洲在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09年重庆文综第10,11题)图5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
回答11-12题。
  
11.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09年广东地理第9,10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13~14题。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4.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
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据此完成15-17题。
15.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
  A.发源地   B.上游    
C.山区   D.平原
16.据图中信息,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主要流向
  A.从东北流向西南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北向南 D.从南向北
17.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
A.地转偏向力    B.河道弯曲   
C.地势高低 D.人类活动
二、综合题
18.读喜马拉雅山区结构平面示意图,回答:
(1)板块名称:A ,B ,喜马拉雅山脉是此两大板块 运动的结果。 (江或河)谷地是两板块之间的消逝的遗痕——地缝合线。
(2)a、b两地降水量较多的是 ,原因是

(3)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后 ( )
A.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 B.出现了灵长类
C.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D.出现脊椎动物——鱼类
(4)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 。
19.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中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材料1: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
材料2: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1)读材料1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2和图乙丙,“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分析原因。
高考考查14 河流地貌的发育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A 6.D 7.C 8.A 9.B 10.D
11、C 12、D 13、B 14、A 15、D 16、A 17、B
二、综合题
18.(1)印度板块,亚欧大陆板块。挤压,雅鲁藏布江。
(2)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3)B、C
(4)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处,地壳比较薄弱。
19.(1)光照、热量(向南开口);避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除湿)
(2)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3)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
流水量加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汇集
降 水
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沟谷
地表径流
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
冰雪融水
槽型河谷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
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
“V”字形河谷
稳定的地下水补给
三角洲平原
多个连在一起
三角洲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
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