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结构考纲解读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区域的特征 以某一局部区域示意图为命题情境,图中给出一定的信息(如经纬线、等高线等),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注重培养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和能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区域发展。有关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内容,与国家方针政策息息相关,故在高考试题中易考查有关原理及应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S”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作用 以某一图文材料(如新闻热点、科技发展等)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3S”在实践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清单项 目 内 容区域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5.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6.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多。7.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8.农业差异:长江三角洲发展水田耕作业 ,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9.其他生产活动差异: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松嫩平原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0.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11.农业社会,稠密的水系有利于单产高的水稻 生长,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12.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利于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考点梳理考点1 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特征 表现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区域可以按自然要素划分,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如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例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即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答案】D考点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区 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相同点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位置 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耕地多为旱地 ③土地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其他部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生产活动 商业贸易发达 轻工业发达 发展重工业 发展重化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例2】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国均是岛国,工业均为“临海型”布局 B.两国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C.两国均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D.两国能源都能自给【解析】两国都是岛国且多优良港湾,但英国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多接近原料产地布局,具有 “资源型”特点;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多依赖国际市场,故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 “临海型”布局格式。英国和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答案】C考点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2.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 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和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3.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例3】有关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解析】在区域开发的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城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城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答案】D重难点突破一、如何比较区域差异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例1】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2)制约 f 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3)e、f两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_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界。(4)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解析】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答案】(1)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2)水源 绿洲地区 (3)贺兰山 3000米等高线 (4)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二、运用图框分析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例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分布由扩散走向集聚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解析】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答案】C抢分频道:限时基础训练20分钟1.区域划分的基础是 ( )?A.区域差异 B.区域面积? C.区域竞争力 D.区域内的人地关系?1.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含义的理解。2.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2.C 每个区域都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个特征,西气东输反映了我国西部落后区域与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的资源调配,属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3.下列区域不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是 ( )A.不同的热量带 B.欧美文化区 C.我国三大自然区 D.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3.B 按单一指标划分的为均质区。欧美文化区是按文化和宗教等综合指标划分的。4.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 ( )A.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4.B 本题考查区域的界线。结合中国地理知识,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5~6题。5.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今后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是 ( )A.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B.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6.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C.将运输量大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5.D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6.A 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实力,中、西部地带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因此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到中、西部,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7.我国三大自然区地势高低 、地貌类型、地貌单元不同。下表给出了一些地貌单元,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描写地貌特征的词句的序号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内:①千沟万壑 ②沙漠、戈壁广布 ③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④海拔最高的盆地 ⑤地面坦荡 ⑥地面崎岖 ⑦边缘有绿洲 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⑨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⑩喀斯特地貌发育(2)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代号填人表内相应空格中: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3)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代号填到表中相应空格里:甲——第一级阶梯 乙——第二级阶梯 丙——第三级阶梯地形区 序号 地形区 序号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 柴达木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自然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单元以及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的主要地形有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上的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地形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青藏高寒区位于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分别是: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高原面起伏不大,雪山广布,最大、最高;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四大盆地中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平坦、沙漠广布,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柴达木盆地是高原荒漠盆地,多盐湖;四川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广布,西部是成都平原。【答案】地形区 序号 地形区 序号青藏高原 ⑧ C 甲 塔里木盆地 ② ③ ⑦ B 乙内蒙古高原 ⑤ B 乙 准噶尔盆地 ② ⑦ B 乙黄土高原 ① A 乙 柴达木盆地 ② ④ ⑦ C 甲云贵高原 ⑥ ⑩ A 乙 四川盆地 ⑨ A 乙8.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1)甲为我国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 ;乙为我国 地区。(3分)(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6分)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甲乙(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以及学生的判图能力【答案】(1)东北 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2)甲: 黑土 旱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乙:水稻土 水田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大面积分布(1分);土壤肥力高(1分);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好,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1分)。人文条件: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不多,可提供较多的商品粮(1分);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得各种农业机具(1分),而大面积分布、地势平坦的耕地最适宜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分),农业生产的效率高。基础提升训练1.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1.C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性,求大同存小异;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读某地区示意图,回答2~4题2.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3.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4.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 B.水源 C.地形 D.土壤2~4.B、 D、 A 本组题目结合地图综合考查了区域的基本知识,涉及到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但北部阿尔泰山地区,来自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通过山口可进入该区,降水较多,不属于干旱区;由于新疆地区面积辽阔,自然地域分异比较复杂,既有纬向地域分异,又有垂直地域分异,还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该区域最典型的特征是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宜长绒棉的生长。5.下列建筑设计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 )A.温带大陆内部的房屋应加厚墙壁B.我国广东省楼房的间距应大于黑龙江省C.西欧沿海国家多建平顶房屋,以便利用其空间进行物品晾晒D.北京文化、艺术建筑应多利用玻璃做屋顶,以便使其四季通透,加强采光效果5.A 温带大陆内部冬季寒冷,因此房屋墙壁一般较厚以御寒;由于广东省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因此楼间距小;西欧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屋顶较尖,利于排水;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年较差较大,且夏季多暴雨,从安全角度考虑,不应利用玻璃做屋顶。6.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的是 ( )6.C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交通也相对单一 。7.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代号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mm)① 一4.0 14.6 500② 一4.7 26 641③ 3.3 27. 9 1 220④ 一12 20 81(1)图中 A、B 所在区域为 区。(2)C、D 区的交界线上有 山脉、山脉和 山脉。(3)A、B 间以 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4)A与C相邻处的温度带为 带,B与C相邻处的干湿地区属于 地区。(5)表中数据分别为我国四个地区四座城市的气候资料,他们与图中序号的对应关系是:A , B , C , D 。(6)C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最突出的特点是 ,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根本原因是 。7.【解析】这是一道图表分析题。首先要在认真读图的基础上,明确三大自然区的界线、空间范围,据此回答(1)(2)两问;然后结合初中地理“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有关知识回答(3)(4)题。(5)(6)题是对四地区气候差异的考查及代表城市气候资料的判读。【答案】(1)东部季风 (2)昆仑 阿尔金 祁连 (3)秦岭——淮河 (4)暖温 湿润 (5)A—② B—③ C—① D—④ (6)低温 地势高(08广东地理-34)8.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21分)资料一:见图19中国三大经济带和图20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图资料二:见图21和表2图21 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结构图(2000年) 表2 不同年代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东部地区93.8687.6987.7787.83中部地区3.879.259.389.17西部地区2.273.062.853.00(1)图20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6分)A. 自然条件优越 B. 市场潜力大 C. 矿产资源丰富 D.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E.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2)图21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表2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4分)(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8分)(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3分)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标中获取地理要素和定量关系的能力,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答案】(1)共同特征:①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②1990—1992年增长(上升);③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④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⑤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 BDE (2)产业结构特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地区分布特征: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②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 (3)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④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⑤基础设施完善;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⑧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⑨经济腹地广;⑩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4)①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生态环境;④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⑤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⑥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能力提高训练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回答1—2题。1.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2.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长江与珠江的流域界线 B.1600mm等降水量线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1.C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但有些区域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 2.D 由图中的界限所在的位置,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应为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前三项都是比较严格、明确的界线,不具有过渡性,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3.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有 ( )①北方方言区 ②北方旱作农业区 ③京津唐工业基地 ④东北平原区 ⑤浦东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3.B 均质区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城,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故①②④均为均质区。而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浦东新区都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功能区。4.下列区域中,描述区域特点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 )A.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 D.浦东新区4.D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个选项中,浦东新区的空间尺度最小,因而所描述的区域特点就最具体、最详细。5.下图某一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图,从图中,可以反映出 ( )A.区域核心不断缩小,外围空间不断扩大 B.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C.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D.区域内联系逐渐增加,与区外联系逐渐减弱5.C 从图中可以看出,区域核心不断扩大,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与区外联系逐渐增强,产业结构优化与否看不出来。6.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B.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C.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6.A 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加剧。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据此,回答7~9题。7.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径流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8.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 )A.受夏季风影响 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C.位于湿润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9.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因水分不同而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7.C 8.A 9.D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地形和气候,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反之为非季风区,山地、高原、盆地交错分布,受地形的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很大,河流径流量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主要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10.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其周围地区,其中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 )A.粤、闽、赣、黔、滇、桂 B.桂、赣、粤、滇、黔、川C.赣、粤、湘、桂、滇、黔 D.琼、闽、桂、滇、粤、黔10. C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的关键处,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构成,其流域涉及的省区很多。在做题时可采用排除法,海南隔琼州海峡与珠江流域相望,排除D项;四川省在云贵高原以北,而西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东南部,故可排除B项;东江源于广东东部山地,其流域涉及不到福建,排除A项。11.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22分)(1)比较中国西部、美国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存在异同。完成表格。相同点 不同点中国西部 美国西部地理位置 纬度海陆地形气候植被资源(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相同点 不同点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开发条件 有利不利(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1.【解析】第(1)题,比较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四个方面,而地理位置又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第(2)题分析影响一个地区开发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方面分析。第(3)题考查中国西部开发中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的措施。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答案】(1)相同点 不同点中国西部 美国西部地理位置 纬度 纬度接近,位于温带和亚热带 约20°-50°N,跨纬度更大 约30°-50°N,跨纬度较小海陆 地处内陆 濒临海洋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 缺失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植被 荒漠为主 高山上有森林 沿海及高山有森林资源 能源丰富 缺少稀土、铁矿 铁矿和稀土丰富(2)相同点 不同点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开发条件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方便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脆弱(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12.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2分)(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分)对 策 理 由开源方面节流方面区际协调12.【解析】 (1)考查柱状示意图的判读及对三大产业的基本内涵的理解,第二产业为以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产业部门。(2)考查了考生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术语如:开源、节流的理解,及能源问题上的区域差异,主要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的匹配问题,进而自然过渡到区域间的资源调配问题。【答案】(1)二 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是用电大户)(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对 策 理 由开源方面 开发新能源 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节流方面 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区际协调 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知识清单项目 内 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2.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遥感(RS) 3.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4.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5.遥感技术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6.遥感技术的应用: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全球定位系统(GPS) 7.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8.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9.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10.应用: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 1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12.简要程序:信息源→数据库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13.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数字地球 14.概念: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15.功能: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考点梳理考点1 遥感(RS)1.概念: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3.主要环节和功能: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遥感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4.遥感的主要特点: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即适应性强等特点,与收益相比,遥感还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5.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治监测等。【例1】(2008年广东卷)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图5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A. ①——第30天B. ②——第75天C. ③——第100天D. ④——第130天【解析】遥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地物的不同状况和不同的地物辐射的波长范围不同。该题的解题关键在于从图中读出甲、乙两类植物在波长1、波长2上的差异,找出最明显的差异。【答案】A考点2 全球定位系统(GPS)1.全球定位系统概念:2.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含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定位须至少3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3.特点:提供精密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速度、时间,具有全能性(海陆空)、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即“三全二性” 。4.应用: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和授时,主要应用于军事、测量、交通、救援、旅游等领域。【例2】北约部队一架F-117A隐形战斗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在脚触地的一刹那,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紧急呼救信号,当间谍卫星把呼救信号传送到北约空袭南联盟指挥所后,美军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6小时后,当一架EA-6R电子干扰机发现飞行员的准确位置时,一架MH-60C搜索与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飞行员面前,把飞行员接上直升机并安全返回基地。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飞行员发出的呼救信号是:A.GIS系统信号 B.GPS系统信号 C.RS系统信号 D.电视信号(2)北约轰炸科索沃地区时,可利用如下哪种技术系统进行对目标准确轰炸:A.GIS系统信号 B.GPS系统信号 C.RS系统信号 D.网络信息(3)美军部队装备精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士兵完成下列哪项任务:A.确定周边有多少敌人 B.确定自己所在的经纬度位置C.确定附近多远有沟谷可以隐藏 D.确定自己的武器装备情况【解析】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结合问题,再结合所学的“3S”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精密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答案】(1)B (2)B (3)B考点3 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2.程序:3.应用: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领域,都可以借助于GIS技术。(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①城市规划和管理——利用GIS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电力、自来水、燃气等部门的工程设计、日常维护、应急抢修等;③城市环境管理——利用GIS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监测与评价、城市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分析等。(2)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例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GIS的主要表达方式有地图、图像、统计图表和数字等C.GIS是空间信息储存、表达、分析和交流的工具 D.GIS是一种快速但准确度不太高的技术【解析】GIS技术依赖计算机系统,不但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答案】D考点4 数字地球1.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2.数字地球的原理和应用: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3.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1)“3S”是构建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数字地球是“3S”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2)数字地球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即信息高速公路,其具体体现是国际互联网。【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通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字地球”有关技术的初步认识,大致了解“数字地球”在测绘、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方面运用的情况。认真阅读理解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答案】(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以及进行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进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与预报,揭示解决措施等。(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坏,地震分布带,矿产监测,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重难点突破一、“3S” 技术的比较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代号 GIS RS GPS别称 地图的延伸 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对地物远距离感知,获取信息 导航、定位主要组成 计算机软件、硬件 卫星(飞机)、传感器、地面接收站 GPS卫星星座、GPS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技术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特点 空间信息、动态预测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适应性强、应用广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例1】回答有关“3S”系统的问题。(1)数字地球系统是由“3S”组成的。“3S”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技术系统。(2)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监测主要是靠________系统,运用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请将下列三个选项的代号填入地理信息技术的简要程序中。A. 数据处理 B. 空间分析 C. 数据库(4)信息源的获取方式有哪些?【解析】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对洪水的监测主要借助“站得高、看得远”的遥感技术,优点就是探测的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限制少等;GIS系统工作的简要程序是: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答案】(1)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2)遥感技术 探测范围大 获得资料速度快 受地面限制少 手段多 用途广 (3)A C B (4)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室内实验等。二、RS、GIS、GPS之间的关系(1)联系: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2)区别: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如下图:【例2】(05高考上海卷)联系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上海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单项选择)A.RS B.GIS C.RS和GPS D.GIS和GPS(2)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彩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____用地面积在缩小,而____用地面积在扩大。(3)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静止物体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准度外,还可迅速计算出____物体的空间位置。(4)下列选项中,可以应用3S技术的有____(多项选择)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 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 D.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答案】(1)D (2)农业 建筑(非农业用地) (3)运动 (4)A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应用。(1)题,查询出租车位置信息,即需要GPS进行定位,也需要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经济发展快,城市化用地规模扩大,外环线周围由于交通便利,其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建筑用地,因此可以判断红色块状区域为农田,蓝灰色区域为非农业用地;(3)题,若对物体进行静止定位,需要三颗卫星,但对运动的物体,用四颗卫星可迅速获得其所在位置,并且还可以提高精确度。抢分频道:限时基础训练20分钟1.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军方点燃巴格达周围浇灌石油的战壕来阻碍美军行动,但美专家指出烟雾对美军轰炸使用的卫星制导导弹没有影响,因为这种导弹采用了( )A.IT技术 B.RS 技术 C.GIS 技术 D.GPS技术1.D 运用了GPS实行定位导航轰炸。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不受天气、烟雾的影响。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下图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2-3题。 2.在近红外线波段反射率变化最大的是 ( )A.泥浆 B.草地C.红砂岩 D.松林3.图中显示直接利用遥感的工作是A.判断水域状况 ( ) B.预测植被类型 C.估算地物面积 D.判断土地利用类型2.B 3.D 第2题,从图中曲线的坐标可以判断出在近红外线波段反射率变化最大的是草地。第3题,仔细分析图,图中明显显示的是不同土地类型的波谱变化。4.地理信息系统 ( )A.主要是记录地理事物的计算机系统 B.具有空间分析的能力,没有动态预测能力C.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D.是地图绘制系统4.C 地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不仅能输入、管理、输出地理信息,还能够模拟地理方法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与简单的绘图系统有本质的区别。(2008深圳一模)5.图l是“嫦娥一号”在绕月轨道上拍摄的首张月球局部三维景观图,“嫦娥一号”在绕月轨道上对月球探测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A .全球定位系统 B .遥感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5.B “嫦娥一号”在绕月轨道上对月球探测属于获取信息,故应用的主要是RS6. 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在构建数字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有( )A.传输分散在众多数据库中的数据 B.把卫星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输送到地球C.传输计算机网络中的抽象化数据 D.传输和模拟地球上图像的数据信息6.A 数字地球所需的数据分散在数以万计的数据库中,利用这些数据时,要能把所需数据迅速从四面八方调来,这只有通过高速网络才能实现。7.阅读下面两则资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从1999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部队以南联盟科索沃省自治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南斯拉夫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材料二: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过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恐怖主义军事行动,并一举摧毁了塔利班政府。(1)对南联盟(现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大规模轰炸的信息资料主要应用了( )①全球定位技术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技术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2)在地面部队的配合下,美国对塔利班政权大至军事设施小至主要组织成员的打击异常精确,其信息资料的精确性主要是依靠(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美国联邦特工的侦察(3)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并简要地阐述该技术系统的主要特点。7.【解析】通过材料阅读与分析,结合问题,再结合所学的“3S”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答案】(1)B (2)C(3)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精密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8.读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中,此遥感技术所利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______的方式摄取地面物体。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较___(高、低)。(2)在图B中,传感器接收到的是______,传感器能够对地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理是 。(3)简单示意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程序。(4)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8.【解析】本题考查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要求掌握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答案】(1)飞机 航空摄影 高 (2)地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 由于地物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传感器具有识别这种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 (3)物体辐射或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电磁波→传输→遥感地面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获取成果 (4)①探测范围大;②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③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基础提升训练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学小组将它作于课题研究。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 )2.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 ⑧城市图层 ⑨交通图层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⑤⑥⑦⑧1.C 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四幅图中只有贫困人口分布属于空间分布特征2.A GIS技术将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各种数据库(同类型的数据建为一个层),通过不同数据图层的调用,借助计算机的分析,就可得出有效信息。其中⑤⑥⑦⑧属于人文条件,与题意不符3.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4.(2007年广东-10)在沙漠中迷路,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A.指南针 B.GPS设备 C.遥感图象 D.地形图3.A 卫星云图制作的过程: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图,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未来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做出预测,最后据其影响的地区做出天气预报。4.B 在沙漠中迷路时,由于沙丘随时随风移动,所以能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的只有GPS设备。GPS设备是不受地形的影响,它的数据来自空中的GPS系统,可以确定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下图回答5—6题。5.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③6.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③④5.D 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波率曲线可看出,符合题意要求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6.D 依题意,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波率不同,由生长状况不难判断粮食作物的产量。7.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三江平原、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开垦土地的总面积共3000万亩(其中开垦草地约1800万亩,开垦荒地约1200万亩),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1500万亩……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垦草场,两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据此材料,回答问题:(1)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______技术手段,发现了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___%。(2)从水资源状况分析,以上地区除三江平原属______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______和______地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的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 C.筑沟开渠,合理灌溉D.引进耐碱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化土地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合理放牧7.【解析】此题考查遥感的应用。【答案】(1)遥感 50 (2)湿润 干旱 半干旱 滥垦草场,导致土地沙漠化 (3)AEG8.下列图A为一幅我国山东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图,每个小方格表示实际长宽各10米,图中r表示河流,s表示林木,h表示住房,f表示耕地;图B数据表示相应区域内各方格的平均海拔高度(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该河流的流向是 。(2)该处的森林覆盖率为 。(3)耕地面积为 米2,其海拔高度为 米。(4)从地形看,此住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容易遭受 灾害。(5)为配合区域荒山绿化,该地区准备栽培一批水果。请列举比较适合的水果品种(至少两个)。8.【解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系统简要的工作程序,是将区域内地物的有关信息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结构,建立起区域地物信息数据模型和空间模型。两图进行叠加,再进行相关计算。【答案】(1)自东北向西南 (2)18% (3)180 76 (4)洪水 (5)苹果、梨、红枣能力提高训练(2007山东地理-4)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回答1—2题。1.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2.根据提速动车组时刻表,乘坐表中哪一车次的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 )动车组车次 始发站 终点站 开车时间 终到时间D21 北京 长春 07:15 13:31D201 南昌 长沙 08:00 11:15D584 宝鸡 西安 11:11 12:23D776 深圳 广州 11:18 12:28注:长春(43°53′N;125°20′E) 长沙(28°11′N;113°00′E)西安(34°15′N;108°55′E) 广州(23°00′N;113°11′E)A.D21 B.D201 C.D584 D.D7761.D 2.D 铁路提速,要涉及到不同车次的准确、快速而合理的调度问题,以充分利用时间和距离。遥感只能是静态的图像或数据,不能给铁路提速提供帮助。只有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才能有序地进行。第2题,表中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将每个终点站的火车到达的区时换算成当地的地方时,根据计算可知到达广州时的当地地方时最接近12时,也就是说最接近正午,因此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07深圳调研二)2007年4月14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标志着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据此完成3—4题。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测速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 ( )①授时 ②通信服务 ③农作物长势监测 ④气温异常监测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最适合作为基准图件的是 ( )A.行政区划图 B.人口密度图 C.遥感影象 D.商业分布图3.A 北斗导航卫星不能对农作物长势和气温异常进行监测。4.C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遥感影象是最清晰、最实用的。5.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的研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 )①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进行监控; 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④可以直接对西南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5.A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在于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但不能直接治理存在的问题。(08江苏地理-7-9)图5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6~8题。6.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7.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8.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6~8题考查地理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B 测量当地的海拔高度,应该利用GPS技术,GPS能确定某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7.B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跨越等高线条数越少,坡度越缓。8.C 地理计算能力的考查。冬至日北纬35.5的H=30度,由于垂直距离是288米,根据三角函数的原理。不难得出水平距离L=288x1.732==500米。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9-10题。9.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0.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9.A 10.C 城市交通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能反映城市交通通达性与人口分布多少的地理信息。商业网点的选址主要区位条件就是交通通达性和市场的大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11.如图是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______微米。(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的______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______也不同,这是在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基础。例如,利用0.4微米~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与其他地物区分开,利用0.5微米~0.6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______、湿地分开;利用0.7微米~0.9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小麦与______区分开。11.【解析】地物的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根据它们各自的光谱特性,选择最佳波段、最佳摄影季节和摄影时间的照片进行判读。【答案】(1)0.4~0.76 (2)反射率 反射率 雪地 小麦 湿地12.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已应用GIS对各地区各时段“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内,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省区 累计病例(例)北京 2456天津 175河北 227山西 447河南 15陕西 12重庆 3湖南 6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 )(多项选择)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3)试设计一项应用GIS的课题研究项目:12.【解析】(1)只要根据所列数字设计不同图例,再根据图例画出山西、湖南两省的符号即可。(2)题要注意“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而A 选项中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不是地理空间分布特征。(3)题为一道应用题目,所设计项目只要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可。【答案】(1)设计图例 绘图 (2)B C D (3)如“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模式及与交通\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专题质量评估第一卷 选择题(共60分)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表示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这里不可能接近 ( )A.内外流区的分界线B.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C.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2.明长城比秦长城的位置偏南,原因可能是 ( )A.河流迁徙 B.寒潮影响C.生产方式变化 D.环境意识提高1.D 2.C 图中地理事物为古长城,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古长城是我国农业区与游牧区的界线,随着疆域的变更,人们生产方式随之变化,使明长城比秦长城位置偏南。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图”,回答3~4题。3.该图可能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B.温度带分布图 C.干湿区分布图 D.日照时数分布图4.导致图中甲处曲线弯曲的原因可能是 ( )A.地形 B.植被 C.昼夜长短变化 D.工程建设3. C 4 .A 有图可以看出,图中曲线分别与800mm、400mm、200mm等降水线一致。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东部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与干旱区界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外新疆还有一条;甲处曲线弯曲的原因是祁连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回答5~6题。5.湖泊b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6.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a时,有人特意在高原上铲过一锹土,到现在,这一铲土的痕迹仍然保留着。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 )A.生态系统非常稳定 B.内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C.生态系统不易破坏 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极差5.C b为青海湖,是咸水湖,不适于灌溉; 工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由于近几年农牧业等用水增多,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使湖底沉积量增多,水位会上升。6.D 由于特殊的高寒气候,降水少,植被种类少,覆盖率低,生物生长极其缓慢,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极差,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7~8题。7.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的界线的是 ( )A.200mm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8.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7.D 8.B 不同的自然区域有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甲图反映的是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牧业景观,第7题考察我国牧业和种植业的界线,故选D。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区位因素是气候。9.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当地自然环境规律的是 ( )A.到埃及旅游,应带防晒霜,着短袖衬衫B.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四国户外的文化生活以冬半年为少,夏半年为多C.赤道附近的一些平原地区的露天市场中午繁荣,早晚冷清D.为发展旅游业,广州举行大型冰雕展9.B 本题主要考查四地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埃及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光照很强,因此埃及人多着白色长袍,戴白色头巾;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四国均位于北欧地区,属于极地气候,冬季酷寒,夏季温暖,因此户外活动多在夏半年;赤道附近地区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午最炎热,外出的人较少;哈尔滨的冰雕展闻名中外,广州纬度太低。(08广东地理卷13)10. 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A.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C.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10.D 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青藏地区)为主,干旱半干旱的环境,植被稀疏,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生态脆弱,虽然该地区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但我们开发的过程不仅定要加强生态的保护力度,还要加大生态的补偿力度,注重生态效益。A选项中,我国的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区是青藏高原,且已建设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与题干不符。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始把GPS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即“精准农业耕作”。据此回答11~12题。11.GPS在“精准农业耕作”的作用是A.农田信息定位获取 B.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 C.管理措施决策 D.估算农业产量12.“精准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A.忽视农田内农作物的差异 B.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施肥C.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 D.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11.A GPS的主要作用是导航定位,在“精准农业”中可以对农田信息进行定位获取。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和管理措施决策应运用GIS,估算农业产量应运用RS技术。12.D “石油农业”是指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对环境污染大,“精准农业”通过GPS技术对使用的农药、化肥进行精确定量,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008年山东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问题。13.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13.A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地表信息,然后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处理。(2009年徐州市第一次质检)图3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距离赤道仅300多千米。乞力马扎罗山峰顶雪冠正面临着在50年内消失的威胁。据此回答14~15题。14.图3影像的获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15.关于乞力马扎罗山峰顶雪冠逐渐消失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雪冠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乞力马扎罗山距离赤道近,气温高B.雪冠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山顶降雪量锐减C.雪冠消失将对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D.雪冠消失将导致山麓地带水资源增加,森林四季繁茂14.A 该题考查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15.C 雪冠消失将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16.遥感技术可为开发、保护海洋提供支持,下列内容适合运用遥感技术的是( )①海上冰山漂流监测 ②海上石油污染监测 ③近海赤潮灾害监测 ④海岸港口工程规划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16.C 赤潮发生时海水电磁波特征发生变化,传感器可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港口规划的水文地质资料获取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大功能。GIS不仅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而且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和“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据此回答17-18题。17.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C.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查明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18.有的渔民已经开始利用GIS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普遍运用这项技术,则 ( )A.可以使捕鱼量持续增长 B.可能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枯竭C.会大幅度增加渔业的生产成本 D.会促进渔业生产,加大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渔民生活水平17.D GIS是对已知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可以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火情,但不能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火灾的原因更是无法用GIS来推测的。18.B 利用GIS技术可以准确寻找鱼群,可以使短期内捕鱼量增长,但不能持续增加,最后使渔业资源枯竭,渔民生活水平也会随之降低。(08海南地理-15~16)下图示意图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9~20题。19.该专题研究可能是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分布20.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9.A 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涉及到土壤、水系、地形、土地利用及居民点分布,该专题研究可能是耕地分类和评价。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商业分布和规划、学校布局等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20.D 深埋垃圾场选址考虑水文地质和区域规划,而大气污染、造纸厂、印刷厂分布与深埋垃圾无关。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我国甲、乙、丙三城市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填表并回答:(17分)城市 甲 乙 丙位置 91°E、30°N附近 104°E、31°N附近 120°E、30.2°N附近海拔(米) 3658 505 7年太阳总辐射量(千卡/厘米2·年) 202.4 88.5 112.3年日照时数(小时)年平均气温(℃) 7.5 16.3 16.1七月平均气温(℃) 14.9 25.8 28.7一月平均气温(℃) -2.3 5.6 3.6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湿润区年均降水量(mm)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草地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及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9分)年日照时数: A 1239.2 B 1970.6 C 3005.3年均降水量: A 453.9 B 976 C 1400.7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A 水稻、甘蔗等 B 青稞等 C 水稻、茶叶等(2)从表中资料分析甲、丙两城市所在农业区发展农业的条件:(8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 。21.【解析】(1)由三地坐标可知甲(91°E、30°N)应在青藏高原上,乙(104°E、31°N)应位于四川盆地内,丙(120°E、30.2°N)应位于长江三角洲。由此可知日照时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天气晴朗,日照时数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处盆地内,多云雾,应最少。一月均温:青藏高原上地势高,气温应最低,四川盆地内气温应最高。年降水量长江三角洲地处沿海,降水量多,而青藏高原上则降水最少。由此对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主要作物也可依次判断。(2)题在上题基础上将甲、丙两城市主要条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为 CAB ABC BAC。(9分)(2)甲: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草场辽阔,有利于农牧业发展。丙: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8分)22.(07高考上海)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3分)(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图1显示的查询半径,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的字母分别是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 技术。图2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 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 技术获取的。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 颗卫星的信息。(3)图3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 ,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 ,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 。(4)图3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综合应用,其中丙代表 技术的组合。在图3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22.【解析】第(1)题,先根据城市位置判断各字母所代表的城市名称,再根据图中的注记(半径500km,图上距离是1cm)可计算出比例尺的数值。第(2)题,考查“3S”技术的具体应用。第(3)题,RS可以提供影像信息,即图中的①和⑤。GPS能够提供空间定位功能,即图中④和⑥。GIS能够反馈信息处理结果,即图中②和③,其中GPS不需要GIS的反馈信息,即排除③。第(4)题,可以从图中直接看出答案,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较强的题目。【答案】(1)1∶50000000(2分) ADBC(2分) (2)RS(2分) GIS(2分) GPS(2分) 四(2分) (3)①(2分) ④(2分) ②(2分) (4)GIS与GPS(2分)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的位置;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丙: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甲、乙、丙、丁任答一点得3分)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网络考纲解读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土地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形成、发展和分布,以及防治;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根据给出某区域的图文信息材料,要求学生判断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就防治措施提出可行性建议。或考查学生分析该区域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并就综合治理措施提出合理性建议。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取材。考查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思想。森林的环境效益、分布、破坏和开发保护;湿地的作用、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等。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知识清单项 目 内 容荒漠化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3.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4.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5.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6.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7.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8.古代:人们对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使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近代:“移民戍边”、“开放蒙禁”;现代: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9.合理利用水资源10.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11.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12.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13.控制人口增长考点梳理考点1 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3.荒漠化的过程4.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类型或分布特点 典型地区 人为因素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 沙质草原被过度农垦,固定沙丘被开垦后活化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河西走廊等地绿洲周围 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固定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如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 水资源利用不当(中上游绿洲超量利用地表水,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过度樵采点状、线状分布 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交通线,如内蒙古东胜和准噶尔煤田 基本建设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例1】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2)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解析】图示地区河流多为分布在沙漠中的无尾河,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可知上游流量大于下游。此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樵采破坏固定的沙丘植被造成沙丘活化。而斑点状荒漠化往往出现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是因为过度放牧和农垦而形成的。【答案】(1)B (2)A考点2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界线 地形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 包括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和内蒙古大部气候 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区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包括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景观 以草原、荒漠为主2.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3.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例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50毫米以下。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A、干旱 B、降水稀少(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3)据图,请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显著的自然特征成因及其影响。【答案】(1)B、A (2)气候(3)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到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地形封闭,海洋湿润气流到达这里的很少,降水稀少。干旱成为了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本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动植物是耐旱、耐渴,河流稀少,绝大部分多为内流河、湖;由于降水稀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发展牧业,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人烟也稀少,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考点3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收,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1)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2)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4.掘井在给草原地区带来一定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例3】掘井导致草原破坏的原因是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解析】人们为了解决干旱地带人畜用水问题而掘井,人畜活动必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从而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导致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迅速蔓延。【答案】D考点4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移民戍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例4】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解析】本题考查荒漠的发展及成因。从荒漠的发展来看,从古代到近代直至现代,不同时期均出现过荒漠化问题。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原因尽管不同,但均可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荒漠化多指人为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沙化。【答案】C考点5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和原则: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 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分布区 措施生物措施 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 封沙育草绿洲前沿地带 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多层防护林体系工程措施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⑶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⑸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3.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例5】关于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有林地要积极发展林牧业 B.灌草地带可适当开垦荒地C.已荒漠化的地方要加以保护 D.绿洲边缘荒地要用于植树种草【解析】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要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应积极发展林业,而不是牧业;灌草地带应植树种草,发展林业和牧业,已荒漠化的地方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答案】D重难点突破一、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例1】下列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份会加快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因素【解析】山地丘陵地区如果利用不当会产生石漠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目前对荒漠化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答案】C二、原生性荒漠和次生性荒漠类型 原生性荒漠 次生性荒漠概念 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典型荒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主要特点 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 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难度 大(改造难度大) 小(容易治理和利用)【例2】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土地荒漠化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