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一、课程标准及考纲要求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知识梳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 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性质方向 概 念 结 果 关系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2)板块构造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3、褶皱和断层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褶皱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需注意的地方:(1)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2)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3)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4)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4、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山区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才是铁路;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山区需要迂回前进。5、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形成),河流侵蚀作用(朔源侵蚀、下蚀、侧蚀)(2)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课堂探究升华探究一 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_____岩(侵入岩、喷入岩)内力作用_____岩(砾岩、砂岩、页岩)外力作用_____岩(大理岩、板岩)内力作用探究二 板块构造特点1、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2、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3、冰岛:生长边界。4、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实例: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实例: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注意: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四、课堂练习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1.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BC DE F 。(2)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①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和海沟的成因是:②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③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④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运动结果(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