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乡规划(选修4)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2、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3、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4、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5、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二、城乡分布1、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2、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三、城乡规划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四、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1、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2、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3、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4、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本讲重点:1.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2.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3.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4.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本讲难点: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2.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3.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2.乡村聚落形态: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北方聚落系统 南方聚落系统 西部聚落系统住宅形式 多平房,住宅有院落 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帐幕式住宅规模、密度 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 小型聚落、密度最小聚落形式 团状聚落 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 散居、流动性村落农业生产 旱作为主 水田为主 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人为主体(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2.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的形成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四)世界城市的发展1.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2.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五)中国城市的发展1.我国古代城市自夏、商开始兴起,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2)地域发展不平衡。(3)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1)中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分布:32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不含香港、澳门),37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含香港)(网站编辑注:数据有些旧)4个 —— 辽宁(沈阳、抚顺、鞍山、大连) 3个 —— 山东(济南、淄博、青岛)2个 —— 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台湾 1个 —— 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0个 —— 西藏、青海、宁夏、安徽、广西、海南(2)我国东、中、西部特大城市比较 城市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东部地区 大城市多、城市分布密集 多平原、三角洲、低丘,地势较为低平;属季风气候区,热量、降水条件好;河湖众多,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适于人类居住。 人口众多,分布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产值高,经济发达。中部地区 大城市比较多、分布较集中 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较为平坦;属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明显,降水适中。 人口众多,城市发展历史较早;资源丰富;经济水平较高;陆上交通发达,是通往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枢纽地带。西部地区 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 多山地、高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西南地区地形崎岖,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位于我国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 补充:中国三大城市群:(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芜、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②发展目标: 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 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 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①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②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走 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走出去就是指一般加工业,如果 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定要向周边地区辐射。请进来主要是请进来一些适合上海环境、特别是能承受上海本地成本的一些企业,主要是服务业,也包括一些加工工业 的高精尖生产制造业。放下去指一般的制造业就转移出去。一般的、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上海要主动放弃,这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的一种好的手段。提上来指上海整 个城市功能要提上来,真正增强它的服务功能、市场配置功能,一种内联外引的市场平台的功能。(3)环渤海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鞍山、大连、锦州、朝阳。鲁东、鲁北城市群——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烟台、青岛、日照。①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②发展目标: 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 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 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二、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最重要指标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引人注目。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后果发达国家 18世纪中叶 趋缓 70%左右 适应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快速增长 30%左右 不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出现许多社会问题3.发达国家城市化(1)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2)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污染:①大气污染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②水污染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③噪声污染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④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4)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三)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1.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2.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城市空间形态含义: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2.城市空间形态分类:如果按照城市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进行分类,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归纳为集中团块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星座型、散点型等几种主要模式。(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城 市空间形态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往往呈现如下一种变化过程:最初的居民点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作带状扩展,形成放射状的城市空间形态。当放射状发展 的经济效益逐步降低,并趋于相对稳定时,城市开始作内向嫂充,城市空间形态成为更大的块状。随着城市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城市再次进入外向伸展阶段,演变为 更为复杂的形态。2.城市空间形态调控的方法:合理地规划和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保持强大的城市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放射型形态;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围,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卫星城镇。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开放式多核心结构优点: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这种多核心发展的模式,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二、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一)城镇合理布局与联系1.合理的城镇布局,可使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职能各异的城镇,组成具有一定地域结构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城镇合理的标准:主要从城镇的等级规模结构、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区域分工、城镇之间的联系网络等方面进行考察。3.在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不同。[补充资料]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一个区域内的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可以包括附近中小城市的服务范围。这样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数目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高级城市高级城市 大 少 远 多 高级低级城市 小 多 近 少 低级注意:①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②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并不固定,也没有明显的界线。③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4.长江三角洲地区案例分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城市等级 城市 城市职能 服务范围核心城市 上海 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高级商贸中心,以及国际投资中心等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副中心城市 南京和杭州 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本省以及周边省的部分地区第三层次城市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 其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 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区和县级市第四层次城市 镇江、扬州、南通 为城市和周边乡村提供服务 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5.城镇体系的联系方式:性关管理上的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商品流通联系、交通运输联系,其中交通联系是城镇间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形式。 (二)城乡协调发展1.城乡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现象。2.城乡之间如何协调发展:①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②加强城乡间的产业协调③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④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三、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一)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1.城乡特色景观:是指那些能够体现一个地区历史发展、民族文化、环境条件等的各种建筑 (包括住宅、公共设施、园林、道路等)雕塑、街区及其布局。2.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乡个性的重要体现。保护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也不仅是继承历史,而是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1)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存在,对于一个城乡环境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现实生活中,城乡规划和城乡建设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漠视和破坏比较普遍。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其价值,寻求保护的可行措施。(二)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1.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2.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3.分类、分区保护4.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5.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课时一、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一)城乡规划1.含义:城乡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规划,它是以城乡居民点的土地等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同时还包括城乡居民点的社会、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2.分类:(1)按编制过程来看,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和城乡详细规划两个阶段(2)根据规划对象,可分为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等(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明确城市的性质2.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3.安排城市土地利用,确定空间利用4.部署和安排城市各项建设(三)村镇规划1.分类:小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2.小城镇规划的要求:(1)小城镇规划必须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2)要把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实现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3)要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小城镇接近大自然的优势,建设生态型小城镇。3. 乡村规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使乡村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必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空闲宅基地。按照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安排住宅、乡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布局,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和整治乡村 容貌,搞好环境卫生建设。(四)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意义1.有利于合理土地资源2.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3.有利于保障城乡安全4.有利于协调城乡发展5.有利于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二、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一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利用1.土地利用类型:(1)利用它的空间营造生存发展场所(2)利用它的生产功能,获得各种生活、生产物质2.构成比例:国家颁布的城乡主要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标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村镇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建筑用地 20~32工业建筑用地 15~25道路广场用地 8~15公共绿地 8~15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建筑用地 30~70工业建筑用地 6~20道路广场用地 9~19公共绿地 2~6 3.原则:合理用地(二)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1.必须符合城乡规划中对土地使用的要求,并兼顾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2.要与城市环境规划相协调,对于影响环境卫生极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应避开城市的水源保护地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以及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保护区。3.要与城乡现状相衔接。(三)城乡规划中的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2.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3.类型: (1)住宅区: 面积和形状:面积最大(40%~60%),团块状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工业革命后居住区和工厂分离,形成住宅区;因经济收入、消费水平而分化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使得一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分离,他们在母城上班,却生活在卫星城的居民点内 (2)商业区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入口,所以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形成原因: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口、流动人口多——区位特征:位于市中心,城市商业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茂密;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外围商业区——形成原因:距市中心较近,通达度好,人口稠密区——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外围、交通干线两侧或干线交汇处 (3)工业区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共用基础设施。集聚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面积、形状:较大部分,环状或带状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为了寻求低成本、大空间的经济效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 (4)其他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功能区4.功能分区原则: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三、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一)工业布局1.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2.保证一定的工业用地比例,但是不要无限度扩张3.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4.相关企业、机构就近布置城市规划中常见工业的布局原则工业部门 生产特点与制约因素 布局主导因素制糖、炼铁 耗原料多,制成品重量大大减轻 交通方便,接近原料地钢铁、有色冶金、化工 消耗能源多 接近水电站等能源地织布、石油化工、 运输产品比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消费市场自来水厂 优质水源 河流上游方向,水源清洁汽水、家具、印刷、啤酒 运输不方便 接近消费市场普通服装、纺织、电子装配 劳动力成本比重大,消耗劳动量多 接近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不高的地区化工、电子、飞机、仪表 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接近科技发达人才集中的地区电子、感光器材 特别要求环境洁净 选择环境洁净之地(二)农业布局1.宏观布局,总中各农业部门自身运作规律。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3.城乡协调,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4.在村镇一级规划建设用地时,要尽量避免占用农业生产用地。(三)交通运输业布局1.分类: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2.城市内部交通:(1)城市道路规划要考虑城市地理环境因素,如线路选择要结合地形,注意节约用地和投资费用,道路走向应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等。(2)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城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3)结合各地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特点,合理布置各种交通线路和设施,为不同人群(包括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出行提供方便的选择和衔接,加强城乡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城乡环境的运行效率。 (4)交通场、站的布局应尽量满足人们出行的便利,同时考虑城市环境的要求。3.城市对外交通:(1)统筹布局对外交通设施,创造联运条件(2)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感到系统密切联系(3)对外交通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分区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第四课时一、城乡人居环境(一)人居环境: 即人类的居住环境,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两部分。自然要素主要是指大气、水、阳光、土壤、植物、动物等,它们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和能量,是人居环 境的基础。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建筑物、道路、基础设施、邻里关系、社会管理、村规民约等,这些为人类提供丁牛存的基本空间和条件。对于这些社会要素,人们通 常归之为人、社会、建筑、支持网络等几大类。(二)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1.城市规划的要求2.自然环境的适宜度3.社会环境的完善性4.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三)居住小区:1.定义:居住小区是指达到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全的人口聚居区。2.居住小区建设原则:(1)住宅及个中辅助建筑物的建设要求安全、实用,要有利于采光、通风和居住舒适等。(2)各种体系的配套设施直接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布局和建设上要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促进邻里交往、合理与有效利用资源为原则。(3)居住小区建设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原则,并且不同空间的分布和比例应该适宜,不应该相互干扰。二、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一)城市商业及其布局1.城市商业分类:社区商业服务点、区域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2.城市商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 3.城市商业布局(1)社区商业服务点:规模小、数量多,消费人群多,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 注:农贸市场的布局不能太接近小区,更不能在小区内部,但又不能距小区过远,造成购物不便。(2)区域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居民聚居区和公共交通集散地(3)市级商业中心:多布局在人流和货流量大的城市中心、城市重要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处、车站和港口附近。(二)乡村集市1.定义:是指乡村按约定时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2.乡村集市布局:(1)目前我国乡村集市多数分布于乡镇政府所在地,这些地方一般人口集中,有较好的服务设施;(2)其次,一些水陆交通便利的地点,如渡口、车站、公路沿线等处,因货物集散转运便利,人流量大,成为集市分布的理想地点;(3)此外,在一些专业手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如竹木产区多有木器加工、造纸、雨伞制造业,丝、棉、毛产区往往兴起纺织加工业,这些地区附近也会形成相关产品交易的集市。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 (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1.分类:(1)从类型看:包括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牛等设施。(2)从规模看:既有大型的剧场、中心学校、体育馆、综合医院等,也有小型的健身房、图书室、社区小学和医疗点等。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都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乡环境的实际状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1) 幼儿园的布局一般宜建在居住区内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2) 中 小学的布局应保证学生能就近上学,沿途一般不应穿越铁路、城市交通干线,不穿越厂矿生产区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公路沿线, 以免噪声干扰;同时也要注意学校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设计在居民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 (二)创建有文化品位的城乡环境(1)我们居住、生活的环境,不是建筑、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的简单组合,还应负载着艺术和文化。(2)城乡环境中服务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该讲究整体和谐、格调高雅和个性鲜明,达到传递文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的效果。(3)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既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众多的文化产业),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融、展现城市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功的城乡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文化建设。 能力训练 1.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比较合理的交通规划思想是( ) A.尽量利用省道、国道为城市主干道发展交通网络 B.道路规划要超前,尽量拓宽路面,增加车道 C.优先构建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D.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和自然条件合理布局主干道、次干道亦庄是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北京惟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全国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整体经济实力居第五位,投资环境居第二位。结合图,回答2—4题。 2.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BDA)选择在亦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 ①到机场交通方便 ②用地条件好 ③位于京津塘高速与五环相交处 ④优惠的政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3.BDA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工业。这些高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其特点有( )①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 ②占地面积大,需要大量配套设施 ③产品面向世界 ④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大 ⑤土地利用率不高,但劳动生产率较高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4.40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落户BDA,这些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他们来中国投资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和技术 B.市场和劳动力 C.市场和技术 D.原料地和市场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B.城市虽有等级差别,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C.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 读图完成5—7题:5.该城市为( ) A.宜宾 B.宜昌 C.重庆 D.武汉6.该城市地域结构为( ) A.集中式 B.组团式 C.放射式 D.星座式7.影响该市空间结构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资源 D.历史 读图,如果图中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为河流,完成8—9题:8.图中属于河流支流的最有可能是( )9.河流的流向最有可能为( ) A.自南向北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 C.自南向北,再折向东北流 D.自东北向西南,再折向南流 针 对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有限的矛盾,国家提出了“九大都市圈”的区域布局设想,即以我国经济力量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划分九大都市圈,在各都市 圈内分别部署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的区域布局模式。设想中的九大都市圈的划分是:①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在内的京津冀都市圈;②包括沈阳、大连在内的沈大 都市圈;③包括长春、哈尔滨在内的吉黑都市圈;④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济青都市圈;⑤包括____、____、南昌在内的湘鄂赣都市圈;⑥包括成都、重庆在内的成渝都市圈;⑦包括香港、____、广州在内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⑧包括南京、扬州、合肥在内的长江中下游都市圈;⑨包括上海、苏锡常甬杭在内的大上海都市圈。10.材料中空缺的一级中心城市分别为( ) A.宜昌 武汉 深圳 B.武汉 长沙 澳门 C.武汉 岳阳 珠海 D.武汉 长沙 深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轿车日益普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许多负面效应。因此现在世界上许多城市,提出了“公交先行”的城市交通策略。阅读下表。回答11-12题。城市 人口密度(人/百平方米) 平均每户拥有汽车数 上班交通方式百分数(%)单独开车 公用汽车 公共交通纽约 92 0.6 24 8.5 53.4旧金山 60 1.1 38.5 11.5 33.5芝加哥 47 1.0 46.3 14.8 29.7波士顿 46 0.9 40.1 10.5 31.5休斯敦 12 1.5 71.7 15.5 6.5凤凰城 9 1.6 73.7 15.1 3.3 11.城市实施“公交先行”策略对城市发展影响中,说法不确切的是 ( ) A.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B.降低能源消耗 C.缓解交通需求 D.降低道路通行速度12.表中若干城市公共交通利用比重较小,其原因是 ( ) A.人均收入水平比其它城市高,私人交通发达 B.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费用和运作费用低,利润低 C.居住模式分散,公共交通对一般乘客不大方便 D.人口少,无需发展公交系统13.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展转南迁,在闽粤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杉等建造了奇特的土楼。外型呈圆形,高达5~6层,墙体很厚,内部房间同样大小,不分男女老幼,聚集而居。读图回答.(1)上述材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也可以影响村落的形态特征。(2)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建筑方式又与____________因素有关。(3)试分析说明该种建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突出的功能?体现了客家人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4.D 5.C 6.B 7.A 8.A 9.C 10.B11.D 12.C13.(1)风俗习惯或文化背景 (2)自然环境 建筑技术水平 客家人不断外迁,需要在新的居住地生存,因此家族内部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 安全、防卫 内部的平等和团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