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地理高考试卷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9地理高考试卷分析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苏州市第一中学 齐顺青
2009年江苏省
地理高考试卷分析及启示
一.高考试卷的特点
1.全面考查知识点,突出了以图表分
析为切入口的特点。
覆盖面大,包括了地理必修1到必修3几乎每章的知识点,以及高中选修和初中地理的部分基础内容。
仍然沿袭以前的高考特点,注重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考查,以图像切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试卷的地理学科特色显著。整套试题共使用了20幅图像,涉及景观图(选择题1、8,选做题C)、统计图(选择题12-13,选做题D)、地理事物分布图(题14-16)、示意图(题5-6,题9-11,题28,题30A,题30C,题30D)、关联图(题14-16)、区域地图(题21-22,题25-26)、等值线图(题27)、产品说明图及规划图(题23-24,题30B)。地理教学中好多类型的图像都考查到了。每题都配有说明材料,强调地理的图表解读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必修1:37分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题4)2’
气候类型及特征(题19,题1,题7-8,题21)12’
锋面气旋与降水分布(题27)8’
等高线(题27)
等压线与风向判断(题27)
洋流分布及影响(题20)3’
地壳物质循环(题5-6)4’
自然带(题1-2)4’
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题27,题30A)3’+1’
必修2 : 30分
人口数量变化(题12-13)4’
城市区位与河流(题27)4’
城市功能区及成因分析(题28)10’
城市化交通与生态环境(题17)2’
农业地域类型(题14-16)4’
工业集聚与分散(题23-24)6’
必修3:26分
区域差异分析(题29) 11’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题21-22,题30D环境保护) 6’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题9-11)4’
地理信息技术(RS)(题27)1’
自然资源(能源问题)(题17-18)4’
中国地理 4分
区域自然特征(题7-8)
世界地理 3分
区域空间定位及特征(题19)
选修部分 20分
2、过度平稳,保持了连续性。
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一是题的形式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分为单选题、双选题和综合题,数量上与去年持平,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二是从难度上看,一卷选择题特别是双选题难度较去年有所增大,二卷难度与去年相当。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以个别较难题。但总体不怪不偏,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能够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少数较难的题目,使考生拉开差距,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是今年与往年试卷的明显区别。
选择题较灵活,得分比较困难。比如第3、4题涉及的“水半球”、“陆半球”,在初中地理上有过这种说法,有些学生对初中区域地理根本没有学好,再要结合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昼、夜半球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空间分布及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同学才能做对,区分度较高;又如,第5、6题“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
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
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
同的地质过程。提法新颖,迷
惑度较高。
双项选择题要全对才能给
分,往年是只答一个答对也能给分,这也增加了得分难度。综合题难度相对较小,并且有别于去年,给了很细的得分点,这有助于学生答题,提高得分率。
3.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主干知识考查为主
以课本为载体,体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逻辑思维及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使用能力。
如选择题的第5题和第6题,地壳物质循环图,各种复习材料上都有,学生平常学习时也多注重各类岩石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环节,很少去考虑岩石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一些环节,考生看到这个图时,首先比较熟悉,但做题时又必须仔细回想课本上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把握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充分的联系课本,结论并不难找到。
再如第12题,学生对图6
(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
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还是不
陌生的,但题干的要求却拐
了个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
均生育子女数在逐年下降,也就意味着这个地区人
口增长速度变慢,学生分析到这一步,再联系课本
所学的基础内容,答案也就明确了。
4.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时事事件,体现
“有用的地理”。
人口问题,车展,北京奥运会,藏羚羊,熊猫,清洁能源,城市居住环境评估,钱塘江大潮,堰塞湖等热点和时事问题都有涉及。特别是有关环境现状及应对的重大问题,如水污染,废水再利用,自然保护区,湖域面积缩小,城市生态,城市交通,自然灾害(地质灾害),荒漠化,灾害监测等,都在考题中有所反映,体现了地理学应该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与思想。
5.考查内容分布不尽合理。综合题的能力梯度要求略显不足。
必修一第一章考查较少,地球运动只考查了2分,过去通常为4分左右;人文地理内容多,尤其是必修二的内容多,必修三涉及的也较多。选修教材考题中,难度不均的问题比较突出,海洋地理题目较难,旅游地理、环境地理、城乡规划难度较小,高考的公平性显得有点瑕疵。
二、典型试题赏析
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
本组题提供了“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认知、地理原理探究的能力。照片上树叶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故1选D。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故2选B。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
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
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
动。据此回答7-8题。
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 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8.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对相关中国地理知识的掌握。材料提示小明的考察时间为8-10月,为我国夏秋季,所带物品有墨镜、遮阳帽、防晒霜,说明日照强烈,羽绒服说明气温低、温差大,防水服说明有较强烈的雨雪天气。据此,第7题选A。第8题对应第7题选项如下:①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③内蒙古大草原,④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故第8题选B。
图12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
件生产地说明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12反映出国际飞机
制造业的
A.集聚现象
B.分散现象
C.产业升级现象 D.产业转移现象
24.此类合作,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有
A.增大就业压力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促进技术创新 D.改变能源政策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及产业
转移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12反映美国新一
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涉及天津、
成都、沈阳、廊坊等地,是美国企业将生产的部分
转移到中国的产业转移(典型的工业分散)现象。
这样的产业转移,对于我国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象
国,可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我国
飞机生产技术革新的作用,而对于能源消费及政策
的影响较小。故第23题选BD,24题选BC。
C.[旅游地理]小王参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动。他们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到云南丽江结束。图18是考察路线示意图及相关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考察路线所经过的名山中,有两个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一个是黄山,另一个是 ,其重要价值是 、 。(3分)
(2)小王在桂林看到漓江两岸有大量的峰林、峰丛景观。这些景观属于典型的 地貌。 经过调查与走访得知,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很大,具体表现是 、 、 。(4分)、
(3)小王在丽江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等。丽江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丽江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3分)
【答案】:
(1)武夷山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2)喀斯特(岩溶)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收入,促进就业;促进文化交流。
(3)保护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建设要与
景观相协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解析】:
本题通过“重走霞客路”,将我国武当山、黄山、武夷山等众
多知名旅游景点串联起来,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著名旅游景点
的认知,对旅游景观分类、成因的把握,对旅游资源价值的理
解,及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的理解。
(1)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
价值、经济价值等。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
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
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
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
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以其独特
而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漓江两岸有大量的峰林、峰丛景观是典型
的喀斯特地貌。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经济价值
发展旅游业,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并且在人员物资的流动中,加强不同地区
间人民的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3)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
当地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设
施的建设要与当地景观保持协调,减少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并考虑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
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
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
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
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 —I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
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图3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
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
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
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
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
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
外力作用。作答第5题,学生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
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据题干提示“昆仑
玉与大理石的形成过程同属”,选择D。古生物进
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环境为沉积环境,通过箭头
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故第6题选A。
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
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
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
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11.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水域环境
污染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据图5,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
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
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
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故第9题选A。城市化水
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 可采取的措施是对废水进行处
理,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故第10题选C。
区域内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在于增强水体的
流动性,要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故第11题选择A。
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
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
类型是
A.a B.b C.c D.d
15.若图9中箭头线q表示
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
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

A.a B.b C.c D.d
16.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的掌
握情况。图8中农业地域类型可以理解为:a是地中海沿岸
亚热带水果,b欧洲谷物与乳畜混合农业,c乳畜业,d林
业。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
类型应该是乳畜业,在欧洲典型分布的国家有英国、法国、
荷兰、比利时等国。故14题选C。图9反映的农业类型可
以理解为混合农业,q表示大量谷物供应到市场,可见当
地的谷物农业商品率较高,因此在欧洲平原地区,适宜大
规模发展,第15题选B。西班牙m和法国n两地均盛产葡萄。
m纬度低,故鲜果上市早,第16题选C。
27.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
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
发地质灾害的是 ,
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
该是 ,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涉及考点如地形图的判读,锋面气旋系统判读,城市等级发展条件、区域生态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控及3S技术的应用等。
(1)根据等压线判定该区域主要受低压系统控制,根据气压梯度力(方向大体向北)、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及摩擦力,三力平衡决定风向为西南风。同理,D附近为西北风。D与C之间可认为是冷锋锋线所在区域,则A在冷锋前,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故A地晴天概率大。
(2)等高线反映该区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图例反映该区域一些坡地种植了农作物,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在山高坡地、落差较大、植被覆盖较差、流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处恰好如前面所述。
(3)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提升,与城市所在的位置、交通条件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A城镇所在地,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其规模扩大。
(4)山地地区从地形条件及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的需要来看,适宜发展林业,该区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可建议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E处两岸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经,如在E附近出现崩塌滑坡,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断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应借助遥感,远距离观察监控,做好预防工作。
29.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
对优势是:A区域 ;
B区域 。(6分)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
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2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表的分析能力。主要涉及知识点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际联系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1)从题干及表格数据,A区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GDP16013亿元,经济发达;大学生比例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单位GDP能耗低,反映科技较为发达;二三产业比重高,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煤铁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A多;人口众多,大学生比例低,则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从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专业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
(3)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答案】:(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D.[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
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生态价值和 、 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3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到对地理统计图表的认知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
(1)据图20柱状图提供数据随年份演变可知,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体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有很多,如作供水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
(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凸现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变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三.试题的启示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原来做法:“扎根教材,精耕细作”
几点思考:
“通用”考点——紧抓不放
现有多种版本教材,怎么做?
同一考点不同解释—丢弃、整合
1.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与运用,忌脱离课本,忌难、怪、尖。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生挖掘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各类图像使用规律的总结与归纳。
3.注重培养学生的联系能力,逻辑思维及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案例,提炼模式
例1:鲁尔区:
兴————衰————振兴
区位条件分析
综合治理方法
老工业基地
原因
例2:山西能源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利用
条件分析——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的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
数量
质量
市场
位置
交通
增加开采量
增加外运量
能源转换
产业结构升级
延长生产链
增加产品类型
增加产品附加值
例3: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流域的综合开发
自然条件分析——早期开发与后果——综合开发与治理
地形
气候
水文
资源
18.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19.1980年~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图4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8~19题。
(三)重视对各种“图”的专题训练
(四)构建解题的方法体系
自然地理注重理清概念、原理,提炼原理;养好良好的学习和解题的习惯。
人文地理关注事物发生背景、产生原因、引起的后果以及应对的策略。
在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地理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分析能力。
(五)进行解题的规范训练
自然地理要善于运用显性的条件,挖掘隐性的条件,并学会联系和转换,准确的反馈和遴选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从而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人文地理特别要训练学生提高针对性的答题,规范用语,用地理术语表述的能力。
苏州市第一中学 齐顺青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