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10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案: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直击2010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案: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训练
第一卷 选择题(共60分)
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绿洲是荒漠中的明珠,读甲、乙两图,回答1-3题。
1.乙图a、b、c、d各点中,表示甲图中阴影部分和●分布的正确位置的是 ( )
A.a B.b  C.c D.d
1. C 甲图是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的分布,乙图是山麓冲积扇,其中a、b、c、d四点,既近河流,地势又较平坦的地方是C点。
2.下列山地中,乙图所示地形发育较好的是 ( )
A.太行山麓 B.武夷山麓 C.祁连山麓 D.横断山麓
2.A 要有乙图所示的地形,必须是山地与平原或盆地的交接带、河流出山口处,A最符合题意。
3.甲图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是 (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混合农业 D.林业
3.B 甲图是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降水少,故畜牧业是其主要农业生产类型。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的规律是: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5.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呈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4.B 5.B 6.D 该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从东往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由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产草量减少,草场载畜量则东多西少;西北荒漠化加剧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如过度放牧、垦荒等。其治理措施:实行划区管理,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建设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7.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右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
A.A→B→C
B.B→C→A
C.B→A→C
D.C→A→B
7.D 由图中沙丘坡度的大小可以推知,治沙时间越长,坡度越缓,说明树木有防风固沙的功能。
读“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8-10题:
8.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商都县的( )
①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  
②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③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
④人口密度降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商都县的耕地面积增加是 ( )
A.过度开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沙地的结果
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 D.毁林开荒的结果
10.关于商都县的荒漠及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
8.C 9.A 10.B 人均耕地在减少,人口密度在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是开垦草原的结果;该地区沙质草原被过度农垦,固定沙丘被开垦后活化。
(2008年宁夏卷)读表1,完成11~12题。
表1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km2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1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11.B 12.C 根据表内数据计算(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河渠湿地变化 487-7+0+235+48=765,海涂 43-155-2027+0+17627=15488,水库坑塘25657-33-211+5694+926=32033,水田 76-793-1053+0+0=-1770,因此变化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各类湿地总面积是在增加,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物种多样性也增加,物种栖息地增加。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程度越高),回答13~14题。
甲 乙 丙 丁
广东 ●● ● ●● ●●●●
四川 ●●●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13.甲和丁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寒潮 酸雨 B.酸雨 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酸雨 D.土地荒漠化 寒潮
14.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和四川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A.纬度和海拔 B.纬度和土壤 C.纬度和地形 D.降水量和地形
13.C 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和表中信息可得知:甲为水土流失,乙为寒潮,丙为土地荒漠化,丁为酸雨。
14.C 寒潮在广东省和四川省不严重的原因是纬度低,离冬季风源地远,再加上地形的阻挡。
在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目前,地球上仅存有39亿公顷森林和12亿公顷的稀疏林。被破坏的世界森林面积估计每年在1000万顷以上,许多著名的“森林之国”(如泰国)已名存实亡。早在1977年,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变为木材进口国,泰国呵叻高原葱郁的森林已不复存在,裸露出砖红色的土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15~16题。
15.关于上述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 ②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没有什么变化
③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④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6.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 C.调节大气成分 D.含蓄水源
15.D 从材料中即可分析得出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并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16.B 本题通过有林地区和无林地区土层的对比,说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17.亚马孙地区雨林被破坏的根源是 ( )
A.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 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
C.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巴西政府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7.A 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08海南地理-10~12)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18~20题。
18.图2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19.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20.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18.A 读图分析:温度的变化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明显,NPP随温度变化而降低,是负相关;三类森林NPP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
19.C 从两图中看,有机物质干重都是①最高,③最小;说明光合作用有强到弱,温度有高到低,海拔自低至高。
20.B ①位于海拔最低处,相当于基带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东北。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08年江苏卷)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植被稀少,且常有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8分)
(3)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8分)
21.【解析】从图中的资料可以我国沙尘暴的轻重程度从西向东逐渐减弱,而北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沙尘暴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春季,我国北方比较干燥,多大风,植物还未复苏,是沙尘暴多发季节。北京的主要城市职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和减少沙尘暴,还应该大力提倡在城区和北京的远西北郊区植树造林。
【答案】(1)从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 春 干燥(少雨) 冷锋 (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的生态建设(每空2分)
22.根据所给资料,回答(1)-(4)题。 (22分)
资料 1:见图 1
资料2:图 2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3:表是图 1 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海拔高度(米) 1600
年降水量(mm) 350
≥10℃积温(℃) 2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 5200
植被覆盖率 1900年 较高
2005年 显著降低
灌溉面积(公顷) 0.0
人均耕地(公顷) 1970年 0.57
2005年 0.23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4185
土地产值(元/公顷) 5610
耕作方式变化 1955~1980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1)根据资料1,从B至A反映出 和 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 。(4分)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 。(6分)
(3)根据资料 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4分)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8分)
【解析】第(1)题,具体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题,具体考查考生对三轴坐标图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不大。第(3)题,该地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从积温和耕作方式的变化可推断,该地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第(4)题,具体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求全面准确。
【答案】(1)纬(经)向 经(纬)向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4分) (2)较低(或弱,或不强) 300至450 增强(6分) (3)半干旱 一年一熟(4分)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②垦殖过度,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协调措施: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政府支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控制放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问题和措施各答出四点即可8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