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10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案: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专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直击2010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案: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专题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专题训练
第一卷 选择题(共60分)
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回答1~3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3.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1.D 2.C 3.D 共同点:①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②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均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市场广大、交通便利;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为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 。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4~6题。
4.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  )
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5.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
A. 200千米 B. 700千米
C. 400千米 D. 1400千米
6.适宜在⑤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春小麦、亚麻、甜菜 B.冬小麦、玉米、水稻
C.棉花、春小麦、大豆 D.油菜、茶叶、春小麦
4.B 结合经纬度、山脉的组合和走向、山脉剖面的海拔和地势的起伏可知图为东北地区,①为大兴安岭②为小兴安岭③为长白山,中为东北平原,①的西侧为内蒙古高原。
5.B 由图中可读出①山脉大致跨 6个纬度,而一个纬度的距离约为 111km,由此可估算出 B 选项。
6.A 读图可知⑤地区为东北松嫩平原,属于中温带,因此应选适宜在中温带生长的农作物。
(2007年广东卷15~16)图5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回答7~8题。
7.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降水 B. 温度
C. 地形 D. 光照
8.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A.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B.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C.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D. 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7.A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生产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波动,在降水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地段,种植业占优势;反之,农田退化成干旱的草原,变为牧业用地。
8.B 南方农牧交错地带分布在南北狭长的横断山区,不是纬度差异造成的。
(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9-10题
9.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D.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0.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9.A 10.D 通过对比该地区地形百分比图和农业产业结构图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江南丘陵气候资源、水资源优越,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有计划地实施封山育林,逐步改善农村能源问题。
11.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I阶段 II阶段 III阶段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11.A 该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08江苏地理-13)12.《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其入选条件的有: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12.D 该小题是5选3 ,采用排除法解答。其中②和③明显说法有误,大面积施用化肥,导致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导致地下水变咸,导致土壤盐碱化。
读“珠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3-14题
13.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4.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13.A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小,工业附加值增长较慢。
14.B 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
(07深圳调研一)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16.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15.B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快,日本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近年来速度慢,由此可见①代表日本城市化率曲线,③代表中国城市化率曲线。日本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增加值在全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所以④为日本工业化率曲线,②为中国工业化率曲线。
16.C 由上题分析可知,中国工业化水平要比日本低。
(07高考四川文综)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7~20题。
17.图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18.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19.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20.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17.D 该区域为我国模式图,东西走向的虚线为秦岭-淮河线;①②之间的虚线为贺兰山一线;②与③、④与⑤之间的虚线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⑤与⑥之间的虚线大致与武夷山相吻合。①处大致为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高原,②为黄土高原,③为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地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紫色土壤,湿热气候适宜茶树生长,与“山歌阵阵采茶忙”相吻合。
18.B ①区为温带荒漠区;②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③区为平原地形,少泥石流、滑坡灾害;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普遍”不符合规律。
19.C ①区河流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位季节变化大;②区河流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干旱少雨;③区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结冰,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⑥区位于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0.B 从题干可看出该旅游团从落叶林带到常绿林带并且穿越了一个大的山脉,通过分析可得出,只有从从②区域的渭河平原到④区域的四川盆地才符合题意。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1.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22分)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 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 工业。(4分)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多项选择) (3分)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 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4分)
(4)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 (多项选择) (3分)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5)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 (8分)
【解析】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型工业;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优化升级,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3)题根据材料中的数据计算;(4)、(5)题考查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些困难及解决措施——构建“泛珠三角”。
【答案】21.(1)劳动 轻纺 (2) CD (3)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4)AC (5)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07上海地理卷)22.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11.5 67.319.7 85.131.9 328.4366.5 400.7495.2 421.5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46.129.7 32.724.3 14.911.3 334.9352.6 355.1396.3 328.0379.9
(1)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2)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
(3)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4)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 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解析】本组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分析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考查小麦、水稻的地区分布。第(2)题,一定要根据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变化特点。第(3)、(4)题,考查长江产区粮食减产的原因和北方产区粮食增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1)小麦(2分) 秦岭-淮河(2分) (2)持续下降(2分) 不断增长(2分) 北粮南运(2分) (3)AD(2分) (4)每空格一分(6分)
美国
日本
中国
韩国、香港、中国台湾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