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1人口的数量变化[考纲及解读]1、 记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的公式;;2、 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地区差异,转变及影响的主要因素;3、 解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解读: 1)、依据折线统计图、柱状统计图判断人口增长(再生产)的类型;2)、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产生的原因;3)、结合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比、“人口红利”期等考查相关人口数量变化等知识。[要点梳理]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 , 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3.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大洲之间的差异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增长最快。(2)国家之间的差异增长速度 原因分析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预计 举例 备注发达国家 缓慢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占了每年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发展中国家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中国、印度4、人口政策各国的 ,人们的 、 水平不同,各国或各地区不能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及关系: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史阶段原始型传统型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地区差异: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备注发达国家 欧洲和北美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整个世界讲 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原始型→ → 逐步过渡。三、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政策:人口增长模式: 从传统型向 转变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前工业化时期(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点探究]1.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1)发达国家现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对策: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如日本、意大利耗资鼓励生育。(2)发展中国家现状:人口增长太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印度采用的抑制生育政策等。2.人口老龄化:(1)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2)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3)原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是最主要的。(4)问题:①引起劳动力不足;②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③导致兵源奇缺(5)措施:①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②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3. 中国人口变化模式:六个阶段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典型例题精析]典例1、(09年全国卷文综Ⅰ第1,2题)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1).甲市可能是A. 西宁 B.延安C.上海 D. 广州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① B. ②C. ③ D. ④【解析】(1)该题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题目中给出的有关信息,可以计算出该市的总人口和死亡率,可以发现该地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负增长,从而可以判定应选----上海(2)从上题可知甲市人口增长为现代型,图中四地为现代型的只有A答案:(1)、C (2)、A典例2、(06年高考四川卷)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1) 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2) 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3)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解析】读图分析甲国1890-1920年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这一时期出生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增长率也较高,属过渡型。调用已有知识:韩国、古巴、新西兰正在或已经进入现代型,只有埃及属于过渡型。第(1)题选D。读图分析乙国,1950年以前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是发展中国家,战后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增长迅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政府在1970年后采取计划生育等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因此,第(2)题选C。第(3)题, C、D比较容易淘汰。A项要注意把握关键词“目前”,目前甲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都较低,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B是发展中国家,但1950年后的死亡率和1970年后的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而且自然增长率并不太高的情况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情况不符,两者比较还是选A准确。【答案】(1)D (2)C (3)A典例3、(2008年高考广东卷)“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A.饮用水质量好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解析】从“长寿村”这一地理现象,考查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分析选项可知,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是导致长寿因素当中最不可能的。【答案】C[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分析回答1~3题。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1.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 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2.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 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其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3.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不具有阶段性的特点B.人口增长的速度从历史到现在速度在不断加快C.人口数量加倍,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D.人口的增长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根本的联系(07高考上海卷)右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判断4-6题。4.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5.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6.人中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7~8题。7. 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②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③20世纪末,甲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过渡型”④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8. 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①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②乙国城市化进展减慢③甲国劳动力严重短缺 ④乙国的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万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据此回答9—10题。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甲 人口数(人) 2000 6500 1500 10000死亡率(%) 0.6 0.6 2.5 0.885乙 人口数(人) 3500 6000 500 10000死亡率(%) 0.8 0.7 2.2 0.819.下列说法与表格数据相符的是A.甲地表示发展中国家,乙地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10.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11-13题。1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A.1970年前后 B.1990年前后C.2010年前后 D.2030年前后12.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A.20年左右 B.40年左右C.60年左右 D.80年左右13.“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007年广东地理)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4-15题。14、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15、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 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16.产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死亡率高C.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社会生产力水平低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 )①气候条件改善 ②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④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18.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济越发达,人口增长越快B.目前人口稠密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C.目前人口稀少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低D.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19、现阶段我国人口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 )A.人口分布不均衡性 B.农村人口比重大,自发迁移性较强C.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 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读下图,回答20~21题。20.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21.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的人口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人。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的人口比重(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4,5题)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回答22——23题( http: / / www.21cnjy.com / )22.则1951——2000年,该国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的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23.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二、综合题24.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人口________,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2)图中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型”阶段的是___和___(填字母),目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国家。(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较低增长阶段的是___和___(填字母),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是现代型,即位于图中阶段____(填字母)。这一阶段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阶段的形成主要是我们长期坚持_____________工作取得的。25.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回答问题。(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____国。(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单项选择)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4)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__ __和_ ___等。26.阅读“中国1949年以来人口变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从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上可以看出,我国1949年以来的人口转变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第二阶段:人口负增长阶段,1957-1961年;第三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第四阶段: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第六阶段: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年至今。⑴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开始于哪年?⑵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⑶中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⑷比较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人口增长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数量变化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 D 3. A 4. B 5. A 6. B 7. C 8、D 9. D 10. B11. C 12. B 13. D 14、B 15、B 16、D 17、D 18、D 19、C 20、B21、B 22、A 23、B二、综合题24.(1)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2)C D 发展中国家(3)A E A为“高高低”型,E为“低低低”型 (4)现代 E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即“三低”,计划生育25.(1)30 A C(2)A (3)略(4)人口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少年儿童比重大 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26.⑴1963年。⑵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等。⑶目前中国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⑷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人口出现负增长。主要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家政策的失误,国民经济出现大萧条,人民生活困苦导致的。80年代人口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出生率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人口呈波动增长。原因是 60年代人口高出生带来的滞后影响。21世纪教育网www.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